走近世界初等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齐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u19860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裴斯泰洛齐是瑞士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思想家,在世界教育史上一直享有盛誉,曾被誉为“世界初等教育之父”。他主张以爱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提出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我国初等教育发展至今,虽然进步很大,但不可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于是作者对裴斯泰洛齐的初等教育思想做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希望能给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带来某些启示。
  【关键词】裴斯泰洛齐初等教育要素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0-0005-02
  
  一、裴斯泰洛齐的生平
  
  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Jon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著名的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贫苦儿童的教育事业,对当时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又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实践家。他留给后世主要的教育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论教学方法》等。
  裴斯泰洛齐从小丧父,由母亲及女仆抚养成人。母亲和女仆辛勤劳动的模范行为促使裴斯泰洛齐从小就形成了人道主义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正因为从小亲身体验了穷苦的生活,因此“通过教育消除贫困”后来就成为裴斯泰洛齐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中学毕业后,裴斯泰洛齐到加罗林学院深造,最初的愿望是想毕业以后从事宗教工作。而他之所以会走上教育改革的征途,是因为他在对自己儿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在困惑迷茫之中想到了卢梭的《爱弥尔》,于是他按照卢梭培养爱弥尔的那套方法来教育他的儿子,还对这一教育过程及其效果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记录。正是这种活动,使他对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进行教育试验。从那以后,无论多么艰难的条件,裴斯泰洛齐都始终坚持拯救贫民的国民教育。
  裴斯泰洛齐先后进行了三次教育试验,教育的对象多是贫民儿童。第一次是1768年办的一个示范农场,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技术,走致富之路,但没过多久因经营不善而难以为继。第二次是1774年开办了一所孤儿院,历时6年。主要招收一批年龄在6~18岁的最贫穷孩子——乞丐、孤儿、流浪儿,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效果很好,但命运却和第一次试验殊途同归。实验的失败和孤儿院的破产并没有动摇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信念,他反而开始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教育名著《林哈德和葛笃德》,这部书实际是裴斯泰洛齐以文学的形式叙述一位农村母亲教育自己孩子的故事。第三次是1800年他与友人一起建立的“伊佛东学院”,历时24年,该学院曾在当时的欧洲盛极一时,许多国家都派教育家来此学习。正是在这所学校,裴斯泰洛齐撰写了著称于世的《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一书,系统地提出来了一整套初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原则。然而,遗憾的是,在走过了二十几年的鼎盛时期以后,学院终因内部意见不统一而停办。
  这次失败给裴斯泰洛齐的打击很大,失落而疲惫的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开始潜心著述。1827年2月17日,裴斯泰洛齐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1岁。在他逝世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墓碑上写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All for others, nothing for himself)”等字句。这正是裴斯泰洛齐一生的精神写照。
  
  二、裴斯泰洛齐的初等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最大的贡献之一就在于他首次提出初等教育的问题,并系统的提出了一套初等教育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一书中,其中很多思想和观点在当代仍然值得借鉴和学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观是基于他的儿童观的:首先,他认为“儿童生来是可教的”。其次,他认为教育具有阶级性。最后,他坚持“人的天性无善恶”的观点。基于他对于儿童的认识,裴斯泰洛齐对初等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1.初等教育的目的
  裴斯泰洛齐提出,初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德、智、体、劳诸方面的全面能力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个性。他曾说:“我的初等教育思想,在于依照自然原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照顾到他们的完全平衡。”他所说的“自然”是指儿童与生俱来的本性,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的力量和能力,同时这种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和谐的。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他也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2.初等教育的内容
  为了实现儿童的和谐发展,裴斯泰洛齐提出了初等教育应该完成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即德育、智育、体育及劳动教育。
  (1)德 育
  裴斯泰洛齐认为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儿童对人们的爱。他把自然宗教当作最高尚的道德。裴斯泰洛齐把儿童对母亲的爱看作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他指出,在母亲胸怀里发展起来的爱,应该逐步地扩展到家人、邻人以至全人类。
  (2)智 育
  基于他的要素教育观,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最简单的要素就是数目、形状和语言。他用了极大的精力探究了教学过程的心理学化。他说:“我长期地寻找一个所有这些教学手段的共同心理根源,”他的结论是:“使感觉得来的一切知识清楚起来的手段是数目、形状和语言”。为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下三种能力:①按照外形来认识不同的物休,并认清它们的内涵的能力;②说出这些事物的数目,指出它们是一个还是多个的能力;③用语言表达物体,表达它们的数目和形状,并在记忆里保持它们的能力。
  (3)体 育
  体育的目的是发展和增进儿童的一切身体能力,即身体的力量和技巧。由于体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各关节的运动能力,所以体育应着重对儿童的各种关节进行训练。儿童关节活动的能力是一种自然禀赋,是体力发展的基础,也是体育锻炼的基础。从简单的关节活动的练习逐步发展到复杂的、全身心的活动,使身体得到健美匀称的发展。
  (4)劳动教育
  裴斯泰洛齐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能够和谐发展,培养劳动精神、技能和习惯,以便自力更生;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发展智力,获得知识。相应地,劳动教育的内容就是鼓励和教育儿童在学校里从事纺织、种地和养护动物。
  
  2.初等教育的方法
  (1)要素教育法
  裴斯泰洛齐终生都在追求初等教育中简化的教学方法,以便使每一个母亲都可以用它来教育孩子。最终,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的理论,所谓“要素教育”就是要简化教育和教学方法。他认为可以找出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要素,以便更好地适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使儿童的能力均衡和谐地发展起来。他的要素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到了德、智、体各方面的教育中。例如,他认为道德教育的要素是母爱,体育的要素是人体的关节活动,算术能力的要素是数目,语言的要素是词,而各种形状、绘画、写字的要素都是直线或曲线等等。但他着重探讨的是智育或教学的要素方法,即数、形、词的教学方法。
  (2)实物教学法
  裴斯泰洛齐主张尽量进行实物教学法,他建议或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向儿童出示有关的图形,以帮助儿童更好的认识事务的特征。至于裴斯泰洛齐为什么会产生实物教学法的灵感,还是缘于一位学生的启示。据说有一天,当裴斯泰洛齐拿着“窗”的图片讲课时,一个学生询问他道:“从真正的窗子上不是能更好地学到窗的属性吗?”这一问使他恍然大悟,他自言自语地说:“正是如此,你说得很对……。”从此,他就直接让学生观察实物。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同时,裴斯泰洛齐也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张。他认为劳动能“教会人蔑视那些跟事实脱节的语言”,帮助形成精确、诚实等品质。合理组织的劳动能促使儿童智慧和道德力量的发展。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作者大量地描述了葛笃德在家庭中带领孩子们一边纺纱一边念儿歌、认生字、唱歌曲,气氛愉快而轻松,孩子们既能学会简单的文化知识,还能从小就掌握一种将来谋生的技能,也能赚取一定的生活费用,一举多得。
  (4)以爱的形式开展德育
  裴斯泰洛齐主张从儿童对母亲的爱开始入手培养他的道德意识,先培养他对母亲的爱,然后逐渐地培养他对周围人的爱。所以,教师应当父亲般地爱儿童。在培养儿童道德的具体过程中,裴斯泰洛齐认为,教给儿童伦理规范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样只能强迫儿童遵守表面的、形式的规则,而无法培养儿童崇高的品德。必须先唤醒儿童内在的伦理情感,以此为出发点,才能进一步使他们对外在的事物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于是他主张利用典型的实际生活,对儿童进行品质教育。
  (5)体育中渗透意志教育
  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裴斯泰洛齐不忘渗透意志教育。比如他在伊佛东进行教育实验时,为儿童们规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其安排与众不同,特别注重儿童的锻炼问题。如他给学生规定:起床后预习一小时,然后进行冷水浴,再穿上汗衫跑步到运河边,即使严冬,也依然如故。据说有一次,一个学生因为怕冷戴了一顶帽子来校锻炼,结果被大家狠狠地嘲笑了一番,最后以至于帽子都被大家丢到河里去了。很显然,裴斯泰洛齐把学生的体育锻炼和意志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冷水浴,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也磨练了学生的意志。
  
  三、启 示
  
  虽然时隔两百多年,但是裴斯泰洛齐的初等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小学教育仍然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1.过于强调应试教育
  当代的小学教育中,尽管一再强调和呼吁素质教育,但基于升学压力,许多老师还是把学生的考试分数置于第一位,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老师家长甚至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以成绩的高低来给孩子们定了性,有的孩子一辈子都翻不了身,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势必会造成负面影响。其实,小学教育还应该培养一些对孩子一生都有好处的事情,诸如强健的体魄,优雅的气质,良好的教养,温文尔雅的举止,以及乐观的态度。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应该首先帮助和教育儿童学会生存,获得生存的技能,这是最基本的。
  
  2.道德教育形同虚设
  现在的小学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不科学,小学虽然开设了品德课程,但或者流于理论说教,或者形同虚设,被语文、数学、英语的老师们给挪用了。其实早在裴斯泰洛齐,他就已经提出了道德教育的一系列方法。他指出,道德教育应该着力于情感体验,由此自发地产生道德行为。
  
  3.忽视培养动手能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人们依然认为要想出人头地,考学是最好的出路,对于农村而言更是唯一的出路。所以,老师、家长、孩子盯住的都是分数,而不顾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便养成了许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这些孩子甚至有的在考上大学以后由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得不让家长陪读以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而裴斯泰洛齐是非常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的。他主张教育和劳动相结合,孩子们一边进行纺纱等生产劳动,一边学习文化知识。并且鼓励学生们从小就学会一种手工技能以备将来谋生之用。
  
  4.因材施教做得不够
  现在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已经达到八九十人一班,这一方面是由我国当前的国情所决定,一方面是由于家长们追求知名的学校或教师所致。最后的结果是教师教学时根本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特点,也有他自己的兴趣或特长,老师应该尽量尊重并发扬他的这些个人特征,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
  
其他文献
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地接受教育的一生。新课程的改革,向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应对这些挑战。    一、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1.新课程目标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在教育领域,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它体现着课程编制者的意图,同时也为师生的教学活动规定了方向。以往我国基础教育目标仅仅关注认知性目标,教师只看到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
期刊
本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在教育第一线工作了将近十个春秋,十年寒来暑往,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在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岁月里,在每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中,本人渐渐地懂得:教育孩子要讲究艺术,懂得方法,这样,才能教育好学生。  今年,我担任六年级某班的班主任。最近,我得知班上的一名男生刘某喜欢上了邻班的一名女生,他给那个女生买了一条项链,还给她写了一封情书。当我知道这个情况后,才恍然大悟,难怪刘某最近上课总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教师引导下的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实施的基本过程,重点分析预习报告的编写,并对课前预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使教师引导下的课前预习能够在教学工作中得到落实,达到预期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师引导预习报告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0-0007-02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师工作的主要目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此起彼落,各门学科百花齐放,成果硕硕,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这一切大大促进了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实践,然而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新课标和素质教育在西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他们依然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挣扎,更希望有切合西部农村教学实际的探索与思考,企盼有语文教改的春风雨露。    一、西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西部农村学生基础知识
期刊
一、教师的观念更新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和教学的发展方向,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的运用。在不同的教育观念影响下,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自然而然的受教育观念的支配和影响。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期刊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里,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也已作为当今教育的重点及热点问题。但在当前的传统教育之中仍然存在着教师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的情况。究其原因,我们知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那么,我们如何来
期刊
教师是教科研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依靠教师,群策群力,教科研活动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反之,教科研活动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为了调动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我园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一、加强思想管理,强化教科研意识。    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意识、有目的、
期刊
教师体态语指的是人的身体状态所表示的信息含义,是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而构成的图象符号系统。其又称身势语、态势语、无声语言、非语言信息。课堂教学的效果80%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的,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达到的。(—Gratt,1971)非语言交际对教师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教师如果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运用体态语,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不仅如
期刊
笔者认为现在的学生之乱,管理之难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去探究。    一、外在因素    在外在因素中,我认为又分以下几种,不防逐条来探讨:    1.思想教育不过关  学生其实也可算做是一种职业,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学生在教室里不仅要学到科学知识,作为他今后求生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而在这方面,学校开设的思想教育课也是这个目的。我们说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情况呢?
期刊
【摘 要】本文了阐述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低年级自信心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0-0032-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接触的事物增多,视野广阔,见识也增多,但随之而来,学生的各种问题逐渐浮现。据传媒报道及平时的观察了解,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学生的自信心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