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梨花两相映 嵌套象征共显情

来源 :读写月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f_nast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题
  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那鲜艳胜火的桃花,也不必说那粉红如霞的杏花,单是洁白似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想。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梨花,留下不少经典篇章。看到如此美丽的梨花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有关梨花的诗句呢?是苏轼的“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是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还是陆游的“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它的标题正是出自陆游这首《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来看看这一诗句背后是一个怎样的美丽故事吧。
  二、读一个美丽的故事
  师:本单元的大概念是“精心的选材与构思彰显精神风貌”,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围绕这两个目标来进行。请同学们快速略读课文,标出文中的生字词,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圈点勾画,然后思考: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围绕“小茅屋”发生了哪些故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面的表格。组长负责主持讨论,记录员填写表格,一会儿我们来展示大家的讨论成果。
  (PPT投影表格)


  (生讨论)(展示小组成果)
  师:这组同学写的是“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小茅屋?
  生:夕阳西下,他们要赶到山那边的寨子,如果他们没有发现这座小茅屋的话就要在山里过夜了。
  师:这里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叫作——露宿。注意“露”“宿”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露”有两个读音,都有显现出来的意思,“lù”这个读音多用于书面语,“lòu”一般多用于口语。“宿”有三个读音,“露宿”这个词语中读“sù”,还有两个读音分别是“xiǔ”和“xiù”,可以组词“一宿”和“星宿”。大家可以把它记在笔记本上。
  师:“我们”不仅在这里借宿,还对小茅屋做了什么?
  生:修葺小茅屋。
  师:注意“修葺”这个词语的读音和字形。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一定要把基础打好。这组同学写的是“瑶族老人主动给小茅屋送粮食”,其他组的同学有没有补充?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小茅屋吗?
  生:瑶族老人是因为在山中打猎迷路了,这是叙述他之前的一段往事。后面他跟过路人打听到,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在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这里借瑶族老人之口交代了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师:“借瑶族老人之口交代了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小茅屋的主人真的是梨花吗?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一起讨论。表格上写哈尼小姑娘“讲述了小茅屋的来历”,那么她们平时为小茅屋做了什么呀?
  生:照料小茅屋。
  师:对,表格上“梨花”这一栏同学们填的也是照料小茅屋。“解放军战士”这一栏是修建小茅屋。这篇课文的作者彭荆风说过:“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有新意。”这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什么样的新意呢?
  生:文章中一直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悬念来叙述。
  师:“我”是怎样来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的?
  生:向不同的人打听这件事。
  师:怎么打听的?
  生:先跟瑶族老人打听,知道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又从哈尼小姑娘那里得知小茅屋是解放军战士修建的,梨花姐姐看到他们修建小茅屋很受感动,于是自发地来照料小茅屋。
  师:是啊,“我”和老余从瑶族老人口中知道小茅屋是梨花姑娘的,又从哈尼小姑娘的口中知道小茅屋是解放军战士建造、是梨花姐姐平时照料的。像这样一个故事中穿插另一个故事、一条线索引出另一条线索、一个人物带出另一个人物的叙事结构,就是这篇小说采用的——嵌套式结构。
  师:那么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生:解放军战士
  师:解放军战士就是小茅屋的“主人”吗?
  生:只是修建者。
  师:那么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生(异口同声):所有为小茅屋作出贡献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解放军战士建造小茅屋的目的是给路人避风雨,为了传扬雷锋精神;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是为了向解放军战士学习,传承雷锋精神;哈尼小姑娘是向解放军战士和梨花姐姐学习;瑶族老人给小茅屋送粮食,是为了感谢小茅屋的主人。最后“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是向瑶族老人学习。
  师:瑶族老人给小茅屋送粮食,只是为了感谢小茅屋的主人?
  生:也是在向梨花学习。
  师:最终大家都在向谁学习?
  生(异口同声):向雷锋学习。
  师:解放軍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是小茅屋的最初建造者,是“为人民服务”精神在小说中的最初发起者和践行者;瑶族老人和哈尼小姑娘们受到小茅屋的帮助,又反过来照料小茅屋,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传承者;“我和老余”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叙述者,同样也为照料小茅屋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雷锋精神的进一步体现。所有为小茅屋作出贡献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所以小茅屋的精神内核是——雷锋精神。
  三、品一份梨花的诗意
  师:既然是写雷锋精神,为什么题目不直接用《学习雷锋精神》,而是用《驿路梨花》呢?再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思考“梨花”这一意象在这些句子中的不同含义,小组讨论后生成答案,并把讨论的结果批注在课本上。
  生:请大家看到37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的哈尼小姑娘传承了梨花姑娘的雷锋精神,这朵洁白的梨花更像是在写梨花依旧盛开。雷锋精神没有被磨灭,梨花是课文的线索,贯穿了全文。   师:回答得很好。这里的“驿路梨花处处开”写出了什么?
  生:写出了雷锋精神。
  师:很好,还有哪里出现了“梨花”?
  生:请大家看到27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这里借物喻人,不光体现了梨花的纯洁、无瑕,也体现了小姑娘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师:写了自然界的梨花,也写了那个美丽的梨花小姑娘。
  生:老师,我也找到了这一句,但是与刚才那位同学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这里的梨花也代表着给小茅屋送水送柴的那些路人们,梦里那个身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则是代表着她乐于助人的精神。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有见地,关注到了文本的细节。
  生:我认为文中的梨花一语双关,梨花不仅是小茅屋周围的梨花,还象征着哈尼小姑娘淳朴善良、助人为乐的品格,传承了雷锋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赞美之情。
  师:非常好,我们来总结一下。梨花在本文中不仅指实际的花朵,更是具有强烈意味的虚指:象征精神的美好和道德价值的美好。这正与我们第二单元所学的象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在《黄河颂》中学到了“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本课中的“梨花”也让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相互映衬,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了精神境界的和谐统一,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四、传一种闪光的精神
  解放军在树林过夜、半夜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的时候,想的不是自己的狼狈,而是为过路人修建一间小屋来遮风挡雨;梨花和哈尼小姑娘们并不需要在小茅屋歇脚休息,却时常来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用了小茅屋的米、柴火,记挂着要还回小茅屋来;“我”和老余几乎没有可能再次涉足这陡峭幽深的哀牢山,却在离开之前加厚了屋顶的茅草、挖深了房前屋后的排水沟——他们在自己遇到困境或者得到优待的时候,也想到了别人可能面临同样的困境,想到要帮助他人,而且将这一想法付诸行动。这就是雷锋精神。
  (PPT出示:雷锋精神是什么精神?)
  生:是乐于助人的精神,是一种有责任心、有挤劲儿的“钉子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是一种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生:是一种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精神。
  师:所以雷锋精神是助人为乐、扶困济贫,也是见义勇为、甘于奉献……总之,雷锋精神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利他精神。
  师:在我们这个时代,也有很多人做出了像雷锋一样的感人事迹。你能说说有哪些吗?
  生:抗疫的医护人员。
  生:抗洪抢险的军人。
  生:保卫世界和平的维和部队。
  师:是啊,很多平凡的人为了保护我们、保护这个世界做了很多不平凡的事,那么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生:用课余时间参加志愿者活动。
  生: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周围的人。
  生:多行善事,小到扶老人过马路,大到在危急时刻向周围的人伸出援手,我们要多帮助别人。
  师:对啊,无论大事还是小事,我们都要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让雷锋精神像驿路边的梨花一样,处处开放。这正是“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
  五、写一件身边的小事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学习了一件事引出另一件事,一个人引出另一个人的嵌套式结构,也理解了“梨花”的象征意义,知道了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学习雷锋精神,做新时代好少年。
  (PPT投影作业:请联系自己身边的小事,选择一个你认为恰当的事物为象征,以“爱的传递”“助人为乐”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文中要尝试着用嵌套式结构叙事,看看谁写得好。)
  【点评】
  这是一节基于大单元大概念教学的青年教师研讨公开课,选取的教学文本是《驿路梨花》,统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在经过萃取后,选择“精心的选材与构思彰显精神风貌”为本单元的大概念。本节课王晓老师很好地理解了本单元的大概念,围绕本单元的大概念、大任务设置具体课文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很好地达成了大单元、大概念视域下的单篇课文学习任务,实现了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
  一、大概念选择精准
  大单元教学的首要因素是将单元的大概念提取出来,并将大概念进行精准的逐层分级,再依据教材内容和教材的编排思想设置单元教学目标,在大概念和单元教学目标的统领下设计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统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核心大概念是“精心的选材与构思彰显精神风貌”。在提取单元大概念后,教师要依据对本单元具体教学文本的教学解读,确定教学内容,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这节课的教学从单元大概念的提取,再到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再到《驿路梨花》这篇课文的教学,可谓大概念提取准确,大概念层级分解精准,这就为基于大概念的教学奠定了前提。
  二、小目標集中聚焦
  本节课王晓老师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两个:1.通过略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的嵌套式结构。2.品读优美诗意的语言,理解“梨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这两个教学目标可谓集中聚焦,因为本单元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主要是略读,抓住“略读”这个核心的方法,训练学生略读的方法与技能,通过“略读”将文本基本内容快速掌握。抓住了《驿路梨花》这篇小说独特的篇性特点——嵌套式叙事结构,围绕这一构思的特点进行学习。第二个教学目标从品读文本优美诗意的语言入手,既抓住了文本选材的特点又紧紧围绕语文的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来展开学习,还与第二单元的大概念“有组织的语言形式、象征性的表达家国情怀”紧密勾连起来,进一步加深了对第二单元大概念的理解,从选材的角度去理解作者选择在中华文化中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梨花”理解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既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又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三、实任务方向明确
  大单元、大概念视域下,对学习任务群的精心设计是达成学习目标的载体和关键,学生的学习任务是课堂有序展开学习的依据,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有梯度、层级,学习任务群要紧密围绕大概念、大目标来设计,还要依据这篇课文承载的单元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来设计,也即本篇课文的学习任务群要紧密围绕本篇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基于对这篇文章篇性特征(嵌套式的叙事结构)的精准理解与把握,王晓老师设计了四个学习活动:一、读一个美丽的故事。二、品一份梨花的诗意。三、传一种闪光的精神。四、写一件身边的小事。
  第一个学习活动是对文本信息的梳理,按照文本的脉络对课文基本内容进行细致梳理,从而建构了学生对这篇课文故事发展的把握,教师紧扣“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悬念来推进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故事的内核逐渐在学生的探寻过程中步步走向深入。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才引出“嵌套式结构”这個概念,可以说这个概念的引出恰到好处、适时自然,学生对这个概念自然就形成了深刻的理解。这一环节的收束,归结到“所有为小茅屋作出贡献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个论断上来。
  第二个学习活动“品一份梨花的诗意”是围绕这篇小说第二个重要物象再次对文本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品读。教师巧妙设疑:“既然是写雷锋精神,为什么题目不直接用《学习雷锋精神》,而是用《驿路梨花》呢?”将学生的思维再次导向文本的深处,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并思考“梨花”这一意象在这些句子中的不同含义。可以说紧紧抓住了这篇小说结构文本的另一条线索,这条线索是虚实相生的,既有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有梨花姑娘,还有我们社会中像梨花一样美好的雷锋精神。学生对梨花虚实相生的象征——精神美好和道德价值的美好也就浸润入心了。教师又巧妙地将“梨花”的象征性与第二单元所学“象征性表达”勾连起来,再一次唤起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体认,又加深了对本单元大概念的深入理解。
  第三个活动“传一种闪光的精神”设计得好,好在没有脱离文本去大讲特讲雷锋精神,而是从具体的事件和具体的细节中发现雷锋精神。要求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去发现雷锋精神、发扬雷锋精神。这就实现了从语言文字到精神文化学习理解的无痕、无缝对接。
  第四个活动并没有将学生学习的任务拔高,而是顺势有方向有目的地迁移训练,实现了读写的完美结合。
  四、效与果达成度高
  大单元、大概念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课堂的教学成效能否达成,关键看有没有实现大概念统率下的教学目标。从本节课的实施来看,学生用略读的方式梳理了文本的主要信息,将思维价值点放在了“嵌套式结构”的层进式理解和“梨花”这一物象结构文本的理解上,可谓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在我们这个世界,绿,主宰着一切。  春天,万物复苏,最先向人们报告春天的,是那么一丁点的绿色,它使人们感觉到新的生命开始了。绿色越来越多,春色越来越浓,整个世界充满了生命力,人们用“生机勃勃”来形容春天的一切。的确,绿色装点下的春天充满了希望。  夏天,浓阴蔽日,为人们挡住骄阳的,是那么一大片浓浓的绿色。这绿色浓得可爱,使人们感觉到更强的生命力在发挥作用,人们用“热烈”“旺盛”来形容夏天的一切。确
期刊
说起喜爱的美食,最让我念念不忘的,竟是那不起眼的鸡蛋饼!  升入初中后,时间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语数外政史地生,七门功课,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科作业,也商量好似的,争先恐后,互不相让。晚上写作业,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就很晚了。早上起床,那真叫痛苦啊!直到实在不能捱了,才匆匆起床,洗脸刷牙,早饭也来不及吃,随手拿个面包、方便面什么的,赶紧向学校跑去。  “不吃早飯怎么行?不说对身体不好,一上午饥肠辘辘的
期刊
抬头望向窗外的天空  树林斑駁间投下的光影  卷着边的云彩  是染成雪白的棉花  笼在叶子上的  是织成金网的光晕  屋檐的烬光  是倾泻而下的余晖  稀疏的脚步  是回家路上的雀跃  笔下的文字  是心中向往的未来  落下的夕阳  把自己落下去的勇气  都用作明天的升起  (指导教师:刘剑)  【简评】:落日余晖晕染万物,小作者心中有朝气,目光所及皆成美丽。好一个“夕阳落下去的勇气,都用作明天的
期刊
春天来了,它带着一阵并不那么温暖的春风,吹鼓了花苞,吹绿了小草,也吹红了我家附近的一片蔷薇花。  蔷薇花就生长在一中的墙外。初春时节,它不会像迎春花一样开得那么早,它先长出深绿的叶子,密密麻麻的,长得满墙都是,从墙上垂下来,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每当这时,我就知道,悠长的冬季已经过去了,春天来了。  今年的冬季走得特别慢,一会儿降温,一会儿又升温,搞得大家忽冷忽热。可是,蔷薇还是冒着降温的危险,长出
期刊
爷爷奶奶吵了一辈子。  这天清晨,我刚走出房间,便听见他们在争吵,听了一会儿才知道,原来是奶奶少煮了一个鸡蛋。  上午,奶奶刚买菜回来,爷爷就说了起来:“哎哟,叫你别买这么多菜,你不听,现在的菜那么贵,要省着点省着点。”爷爷总是这样,又和奶奶吵了起来,仅仅因为奶奶把菜买多了。  中午,客厅里又传来了争吵声,由于爷爷不听奶奶的劝告,奶奶一边揪着他的耳朵一边骂,爷爷红着脸,弯下了腰,叫着“疼”。  晚
期刊
【文题设计】  爱,一个多么温暖的字眼,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变得这么美丽;因为有了爱,家庭才变得这么和谐;因为有了爱,朋友之间才变得这么心灵相通。  爱,沉淀在心里,它可以感天地、泣鬼神,化不能为可能;爱,沉淀在心里,它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是如此的美好、是这样的阳光满地。  我们都对爱有独特的经历和独到的感悟,请以“沉淀的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思路点拨】  爱是时刻存在着
期刊
孙赶超开车来到新区,后备厢装了一个大果篮,说要把周秉昆拉到市立一院去。邵敬文感冒后转成肺炎,住院了。  “你外甥女周玥不知从哪儿听说到的。因为老邵是你朋友,她觉得应该告诉你,特意让我开她这辆宝马车来接你。”  那是周秉昆平生第一次坐上了宝马车。  老邵说,他是因为到秉昆家那天出了两次汗,回到家里冲澡时热水器又出了毛病,结果被凉水一激感冒了。  秉昆说:“老邵,书店的事太对不起你了。”  老邵说:“
期刊
当他来到那座老矿的入口时,时间已经过了午夜。  自从肯塔基州因内战而分裂,艾德蒙森县的土地上就再也没有开过矿了。矿山入口是一堆歪歪扭扭的钢架,上面爬满了常青藤,乱糟糟的一团。  空气厚重而潮湿。碎玻璃像坠落的星星那样在他的鞋底下发出清脆的破裂声。他那满是窟窿的鞋子,还是多年前她从商店的货架上使劲拽下来的。  “多帅啊你!”多年前在那个商店里她是那么说的。  “你穿着那鞋子真是帅啊。”他们开着卡车一
期刊
夏日,葡萄棚里挂满了一串串晶莹水润的葡萄,香气四溢。  彩蝶围着葡萄起舞,蜜蜂绕着葡萄唱歌,葡萄们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  这天,一串丰满晶莹的葡萄被剪下来放进篮子里。  这串葡萄日日夜夜躺在篮子里,一粒粒葡萄亲昵地相拥着。突然有一天,它们中的一粒葡萄发出了隐隐的臭味,身体也随之开始腐烂。这引起了葡萄们的惊恐。于是它们开始不停地攻击这颗烂掉的葡萄,随后将它驱逐出了葡萄串。  可没过多久,又一颗葡萄开
期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发现自己的身体逐渐在消失。第一次发现是在早上穿袜子的时候,他发现左脚的小脚趾不见了一节,当时以为自己眼花,摸了一下,小脚趾真的短了一截。脚趾怎么会凭空消失,而且没有痛楚?他很害怕,上网搜索“脚趾消失了”,却发现没有结果。  从小到大,他最怕医院,一看见医院就想起小时候被医生用一个冰冷的铁器,伸到嘴巴里硬生生拔掉牙齿的情节。牙齿与铁器碰撞产生的声音,常常在他脑海里响起。“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