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__yo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尤其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工作建议,使得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得以完善。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职业指导
  就业是国家政治与经济景气的最重要指标。高校毕业生作为最大的就业群体之一,其就业状况不仅密切关系着个人、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密切关系着整个社会,甚至整个国家深化改革和兴旺发展的全局。近年来由于各高校不断扩招,以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而相伴产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也日益突出,就业形势己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待业人数的不断增长,致使就业总量的压力愈来愈大,就业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如何调动就业积极性已成为学校和学生就业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央做出连续多年扩大在校大学生规模的决定,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而就数量而言,同期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增长缓慢,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12届高校毕业生共有680万,初次就业率为72.4%;2013届高校毕业生共有699万,初次就业率为71.9%;2014届高校毕业生共有727万,初次就业率为70%。从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已变得愈发严峻,初次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继续攀升,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也会持续增长。
  1.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之间毕业生就业率差距较大
  一般来说,教育部直属院校、“985”、“211”工程院校由于实力雄厚、名声显赫,此类院校的毕业生大都可以在用人单位那里得到较多机会;而其它院校的毕业生相对求职困难。教育部直属院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大都在90%以上,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又在70%,可以推断出大多数其它院校的畢业生就业率是低于70%的。另外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的就业率差别也相当大:机械电子类、水利工程类、计算机类、互联网类等专业需求旺盛,而生物类、工商管理类、法律类等专业近几年需求较少。
  2.考研、考博、考公务员以及“啃老族”毕业生人数激增
  由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增多和家长的过分呵护,相当一部分学生倾向于找到较为“稳定”的工作,于是近几年大学生考公务员人数激增。即使考不上,家长也支持毕业后不找工作,而是复习考研、考博,来临时逃避就业压力。学生毕业后没有经济来源,继续靠父母养,便成了眼下队伍逐渐壮大的“啃老族”。
  3.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个人素质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用人单位往往对学生知识结构、责任感、吃苦耐劳、务实精神、合作能力等方面不甚满意。
  4.毕业生即使就业,跳槽率也很高
  由于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的规划,一些毕业生即使就业了也会很快跳槽,短则半年、几个月,长则一年、一年半,有的不顾与单位签下的合同甩手走人,给单位造成了损失。
  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一)就业困难客观原因
  1.就业机会较少,就业岗位供给不足
  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是受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处于调整期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后危机时代经济的持续低迷,社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不强,提供的就业机会赶不上毕业生的增长速度,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2.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新行业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在变化,尤其是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期间,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校专业设置显然没有跟上脚步,亦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国家、政府一直在努力调整,但是由于调控机制还不完善,导致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位,导致热门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冷门专业人才供过于求。
  3.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力
  当前我国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学校在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是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但是很多高校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清晰,一直以培养专业精英为主,忽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与适应能力。
  4.用人单位缺乏公正的择人机制、存在歧视现象
  目前,我国公正、公开的用人机制和完善有序的人才市场尚未形成。用人单位在选人时,过多地考虑社会关系,使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无法落实工作。其次用人计划、岗位、用人情况透明度低,随意性大,缺乏监督机制,没有给高校毕业生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再次,选择高校毕业生的条件和标准缺乏科学依据,对高校毕业生缺乏科学的评判手段,凭想当然接收高校毕业生,有的过分强调某方面的特长(有的单位甚至优先考虑有关系、能喝酒的高校毕业生),而忽视了对高校毕业生全面素质的考察。有的用人单位甚至因单方违约、合作不愉快等情况对某所学校或某生源地的毕业生产生偏见而拒绝接收;患有某些疾病、残疾的高校毕业生也会被有的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二)就业困难主观原因
  1.就业观念滞后
  不少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不是从社会需求出发,而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是考虑“我能做什么”,而是考虑“我想要做什么”。选择工作的标准是大城市、好单位、高工资。对偏远地区、三四线城市、收入较低的单位,根本不予考虑。在这种就业观念下,那些大城市、好单位、高薪岗位人满为患,而不发达地区、低收入岗位则无人问津。
  2.过于追求专业对口   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才是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实际上企业和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主要看的是综合能力,对你学什么专业有时并不是很看重,像有的工厂企业到高校招聘,有时候可能要学习历史的同学、要学习中文的同学。这表明有的企业不看你的专业背景,主要看你这个人才的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你的实际可塑性。
  3.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高校学生身上只是相对独立,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例如:考大学的动力来自家长的压力;报志愿是家长定;上大学是家长出钱供;找工作靠家长关系;选择职业没有自己的分析,凭家长的经验定;到人才市场找工作,也是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抢先替为介绍。长期以来就养成了高校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创造力。
  4.有业不就,主动“失业”
  上世纪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口号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现在大学生的目标是“到大城市去、到大机关去、到大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非3500元或,4000元不干”,“除了大城市,其它地方一律不去。”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找工作时的心态。于是,就业市场上出现了这样的奇怪景象:这边高校毕业生们长吁短叹“就业难”,那边企业唉声叹气“招不到人”。
  三、优化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
  1.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当前高等教育不断普及,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日益增多,而社会所能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限,这就使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再加上人才流动性加大,就业形势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因此高校毕业生要依据社会实际情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不能受“铁饭碗”等思想的限制,一味地注重工作的性质、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等。
  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者要帮助毕业生认清自我,准确定位,加快适应社会需求的步伐。在学校期间,毕业生就可以通过对就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在认清自我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制定职业规划,并适时修改,这不但有利于将来职业方向的确定而且有利于自身技能的培养。在就业过程期间,毕业生要从学校校园环境转移到社会的工作环境,这是一个很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校毕业生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原有观念和思维习惯,意识到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不断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2.规范用人单位行为,保障毕业就业权益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难现象日趋严重,其中不乏有用人单位的原因存在。从供需角度来看,用人单位作为需方,占有绝对优势的主动权,而高校毕业生作为供方,尤其在供过于求的情形下,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和条件,直接关系到高校毕业生能否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当今社会,部分包括企业在内的用人单位往往只会一味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社会的责任。所以,各学校要规范用人单位行为,坚决杜绝单纯的凭借“裙带关系”的招聘和招聘歧视现象,要做到就业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规范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的签约行为,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合约以后,如果用人单位不是由于毕业生自身的原因而与大学生解除合约的,必须按照合同规定,赔偿违约金。
  3.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
  学校要根据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科学地做好各类人才需求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并以此来决定其招生的规模和培养人才的规格,提高办学层次,同时要严格管理,加大高校内部改革力度,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干部的素质,使人才资源符合社会需要,努力做到“产”和“销”的对路,拓宽专业面,合理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使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尤其重视毕业生表达、交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严格对路适应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4.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就业指导贯穿于高校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在入学初期,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加强职业选择教育。
  (1)明确就业指导目的。就业指导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手段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和工作。就业指导工作要密切注意学生素质和特点,使就业指导工作既符合社会需要,又能很好的滿足毕业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2)指导工作内容多样化。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如招聘、就业培训讲座和个别辅导向结合的多种形式。在就业内容上,应编辑出版一些有关于毕业生就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成功案例。
  (3)就业指导专业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应当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水平高的就业指导人才,打造一支专业教师的队伍,来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需要有较高的素质: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创新精神,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热心为学生服务;其次,要有较宽的知识面,熟悉专业的教学特点,特别是熟悉职业选择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有较强的社会工作能力;第三,要熟悉国家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有关的具体规定,能自觉地、正确地贯彻执行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学校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规定。如果着眼未来,还应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对外交流,学习、借鉴一切有用的知识和成功的经验,加速就业指导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海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J].青年研究,2010(11):10—17.
  [2]方勤敏,刘海凤.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4-126.
  [3]杜桂英,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67-70.
  [4]岳昌君,丁小浩.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80-86.
其他文献
摘 要: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加强人际交往训练,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通过诠释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的内涵,找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分析如何通过加强人际交往训练,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在当前社会,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从2005年的338万迅速增长到201
摘 要:大学开设的公文写作指导课虽然是一门实用性强的课程,然而,因其内容规范、繁复,易让人感觉到枯燥、乏味,缺乏坚持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若想提高大学生学习公文写作的兴趣,不仅需要分析公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还需大学生改变自身学习态度以及教师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提高;公文写作;兴趣  一、大学生公文写作的现状及其原因  现代的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人际往来越来越频繁,大学生需要具备
摘 要: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青少年必不可少的重要随身物品。在手机为“90后”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机遇,又构成了全新挑战。因此寻求解决手机对“90后”大学生影响的问题的有效对策也成为高校当前所面临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尝试从高等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来解决手机对大学生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趋利去弊,促
摘 要: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向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和管理功能服务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计算机技能和媒体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三网”合一自主学习服务平台,提高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积极探索在这一模式框架下的自主学习,是实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个别化自主学习;支持服务;研究  一、引言  个别化自主学习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真正实
摘 要:文章通过对目前立体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立体构成教学中的一些改革的方法和建议,以期能够促进立体教学课程提高。  关键词:构成主义;基础教学  德国包豪斯构成主义教育思想的从80年代初引入中国高校,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起到极大影响。她所提倡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将现代造型规律与新技术、新材料有机结合起来,使设计和生产符合时代的变化。目前,立体构成教学在我国现代设计
摘 要: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员的信息素质。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各种运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处理、创新的能力。计算机已经成为现阶段办公的必要工具,成为人们正常工作要掌握的技能,因此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非常迫切。如何做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研究的问题。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到培养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学语文有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如何让大学语文走出困境,深化教学改革是其必然之路。课程改革首先要科学定位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 改革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实践教学的全面革新,来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大学语文;实践教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