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话“长芦”》第四集长芦光耀(上)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hm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上一期,我们通过档案见证了长芦大盐商们的鼎盛繁华以及逐渐式微。在这一集中,我们继续在档案中探寻长芦盐商的风采。“急公好义”这四个字是清朝统治者口中常常用来夸赞长芦盐商的。因为每次有兵祸、灾荒、皇家庆典等事由,长芦盐商总会自发组织起来捐献钱银。长芦盐务档案中留着大量此类芦商捐款的相关档案。在卷帙浩繁的长芦盐务档案中,我们找到了这样一本体量小巧精致的册子,这本册子题名《长芦育婴堂试行简章》(图1)。这本薄薄的小书内容含量非常丰富。它提到光绪年间长芦盐运使司提出要从盐政当中拨款建立一座育婴堂来收养弃婴。后来,皇帝御笔朱批,准了这个提议,很快就在天津东门外修建起了一座拥有102间房屋的育婴堂。为了表彰芦商的慷慨,官府将这个机构命名为“长芦育婴堂”。这是天津历史上第一座孤儿院,而这座孤儿院成为了后来的天津“女医学堂”的前身。
  纪录片解说:1907年,在天津发生了两件事。一是一位叫金韵梅的女士从四川长途跋涉赶赴津门,应袁世凯的要求就任“北洋女医学堂总教习”。这位中国第一个女留美学生从此开始主持这座中国最早的官办女子医学院,从这里后来走出了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护士。同一年的另一件事是盐商之子严修与好友张伯苓创办的新式学校,在别人捐建的土地上举办了新校舍落成典礼,并将校名正式改为“南开中学堂”。这两件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都与长芦盐商有着直接的关系。
  专家解说:盐商可以比较轻松的获利。他们只要能够把盐买过来,把盐运到地方,卖出去,就稳拿利润。所以,盐商是比较有钱的。在传统社会商人里,他是一枝独秀,在当时的国家治理体系里有不可或缺的地方士绅的作用,他们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行为就是办理慈善事业,维持社会稳定。
  纪录片解说:在《长芦盐务档案》中,留存了很多长芦盐商与盐务系统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档案。然而,关于1749年开始兴办的长芦育婴堂,却很难找到档案留存。在存放了37000多卷档案的库房中,河北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细心查找终于找到了那本《长芦育婴堂试行简章》(图1)。
  专家解说:那年闹大灾,天津出现很多弃婴,小孩养不起了,就出现一种需求(收养弃婴),于是,长芦盐商向皇帝(递了)一个奏折,说明了这个情况,希望建一个育婴堂。皇帝批准以后,由长芦盐运史拿钱成立一个育婴堂,这个育婴堂就在天津地区。
  纪录片解说:“视收养之多寡,酌发以七千两为率。本年收养尚少,即以余根修理堂屋,奉旨准行。经运使嵇承制详定章程,创立条规。派委官商经理稽察,实力奉行。凡工食薪水,更换单棉衣、天棚、煤炭诸费用及月给医士薪水之资,均有定数,照制支销。”——这是长芦育婴堂创办之初的公文规定(图2)。由此可以看出,育婴堂的运行有着清晰的规章制度及资金使用方式。作为一个官办商资的社会公益机构,长芦育婴堂在长芦盐政的捐助下运作了一百多年。1906年袁世凯在津办新政,另置新址重建长芦育婴堂,有房屋350间,可容纳婴儿500多名。同时将长芦育婴堂改为女医学堂及女医学局,由长芦盐商捐资4万两,成为第一所面向妇女儿童的医院。之后长芦女医学堂及女医学局改名北洋女医学堂。
  专家解说:在1902年的时候,天津在过去继承李鸿章办的医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一个女医局,妇嬰医院。这个学堂辗转最后选址在天津东门外,把原来女医局的编制也并过来,建立了一个女子最早的医学堂。
  纪录片解说:当时袁世凯向中国第一位女留美学生、在四川行医的金雅妹发出邀请,请她来津主持女医学堂。金雅妹来到天津之后,改名为金韵梅。北洋女医学堂1908年8月正式开学,这是中国最早官办女子医学院,学院设立两年学制的护士培训,培养了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护士。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产科学、药理学、公共健康和免疫知识,在女医局实习。
  专家解说:金韵梅,中国最早的女留学生。袁世凯委托她来主持女医学堂。而女医局,也是由长芦盐运使出钱的。
  纪录片解说:1909年,华裔澳大利亚人钟茂芳从伦敦盖伊医院护理学校毕业,来到北洋女医学堂任看护教习,她将自己在盖伊护校的教材翻译为中文作为教材,1913年以《看护要义》出版;1914年,中国看护工作者举行第一次全国性会议,作为大会副总干事的钟茂芳提议,将看护工作者名称定为“护士”,被接受后,组织名称也定义为“中华护士会”。这是护士这个职业名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
  1910年底,北洋医学堂第一批23名学生毕业。北洋女医学堂在中国护理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贡献非凡,开中国公办护理教育先河,在中国职业教育初期土壤中植根,催生出多所护士助产职业学校。在北洋女医学堂之后,各种公、私、教会办医院附设的护士助产职业学校先后建成。
  主持人:北洋女医学堂是长芦盐政出资创办的一所医学院,长芦盐运使司是它的主管单位,这也是中国现代第一所公办护士职业学校。北洋女医学堂几经变迁,1949年并入天津市护士学校。除了少数研究者之外,很少有人知道这所女医学院与长芦盐务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长芦盐商所累积的财富除供养中央及地方财政、成就盐商家族个人审美追求之外,尚有余力承担起各种社会公益事物,尤其在近代教育贡献良多。
  《长芦盐务档案》中涵盖长芦盐务及当时时政方方面面的资料信息,但大部分都是官方文件资料,对于盐商家族及个人的信息非常少。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还是这本《育婴堂试行简章》里面,在提到盐商捐款名录(图3)的时候,提到了一个人——严克宽。严克宽是长芦大盐商,而且曾任芦商纲总,主持了很多社会公益行为。严克宽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但他儿子的名字,您却一定听过,他就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严修。
  纪录片解说:严修,字范孙,号梦扶,原籍浙江慈溪,1860年出生于天津。幼年受传统教育,饱读经籍。1882年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后入清翰林院任职。做过清朝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贵州学政、学部侍郎,掌管全国的教育。但他不同于一般封建官吏,积极倡导新式教育。曾以奏请光绪帝开设“经济特科”,借以改革科举制度而传名于世。
  中日甲午战争,对严修的思想震动很大,“目击当时国势阽危,外侮日亟,辄以为中国欲图自强,非变法维新,而变法维新,又非新教育不可。” 1894年,他出任贵州学政后,就开始改革教育的活动。
  1898年8月,从贵州回到天津的严修,在天津西北城角的家宅开办严氏家塾,简称严馆,教授子侄。
  严修的父亲严克宽不仅是累积财富的长芦大盐商,还是芦纲公所的纲总。大部分因盐起家的盐商家族,其后代都很少再经营盐业,而是谋求仕途或学业。作为盐商的儿子严修从未染指过盐业,反而投身于教育界,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大教育家。
  专家解说:盐商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很特殊的阶层,因为在传统社会里,商人是末业,很多商帮都有这种传统,富而思文,除了本身的一种文化追求以外,很多盐商也是文人。严修和他家的子女,都是文化教育事业上重要的人物。他一直搞教育,回家之后进行教育改革,给自己家里人办了一个学校——严氏家馆。
  纪录片解说:严修开办的严馆,聘请了张伯苓做教师(图4)。张伯苓是新式教育的倡导者。严馆自然成为新式教学的实验基地。张伯苓在严修支持下,全力改革私塾教学,半日读经书,半日读洋书,尤其注重学生的体育,师生一起做户外活动。张伯苓以满腔热情对待教学和学生,声誉鹊起。1901 年“八大家”之一的大盐商王益孙也慕名礼聘张伯苓设帐授徒,教其子弟 6 人,称为王氏家塾,简称王馆。张伯苓上午在严馆上课,下午去王馆上课。两馆虽然只设半天西学课程,但张伯苓尽其所能把课程开得丰满。他尊重学生,建立新的师生关系,还把近代体育引进塾馆。
其他文献
屈大均(1630—1696年)文学家。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  屈大均的父亲屈宜遇对儿子的教育相当严格。当屈大均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为屈大均定下了一条规矩:每天读书必须超过3000字,不然就不准睡觉。他还亲自为屈大均讲解疑难。屈大均从小十分聪明,几乎是过目成诵。在父亲的督促下,屈大均也表现出与一般孩子不同的勤奋。每晚屈大均都跑到母亲纺
根据省委组织部冀组明字〔2018〕74号《关于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和老干部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為充分体现对生活困难党员、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的深情关爱,两节期间,馆领导带领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处有关人员走访慰问了省馆生活困难党员、离退休老干部,并向他们致以节日问候,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在寒冷的冬日把组织的温暖送到了离退休老干部心中。慰问中,馆领导对老党员、老干部嘘寒问暖
为推进《河北省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办法》深入实施,促进省直各机关的档案工作发展,8月17日上午,省档案局在省检察院召开河北省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现场会,学习交流省检察院档案工作先进经验。省档案局副局长刘学圃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高树勇出席会议并致辞,省档案局业务指导处处长杜建强主持会议,省检察院办公室主任任国强介绍档案工作开展情况。省直各单位及中直驻冀单位主管档案的负责同志
2014年12月2日,河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现场会在涿州召开,省档案局、省农业厅,各设区市、定州、辛集市和有关县(市、区)档案局、农业局,邯郸、邢台、唐山市农工委,农口单位共31个单位近50人参加会议。会议就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具体工作做了安排部署,并现场观摩了涿州市高官庄镇崔庄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档案。  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做好确权登记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感
波光粼粼的滹沱河,满目葱绿的柏坡岭,环抱着一个静谧的村庄——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这里坐落于太行山深处,是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指导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进而建立了新中国。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这里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党在西柏坡时期的革命实践,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2013年7月11日
泥浆似乎很喜欢我的脚,紧紧地粘着,让我不得动弹。  我今年的暑假是在乡村度过的,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更加缤纷多彩。  一放假,爸爸、妈妈和我就踏上了回乡的旅途。来到山清水秀的老家,和长辈们一一打了招呼之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冲出了家门,来到了一片比较空旷的田野。望着满眼的绿色,我一路上的疲惫一扫而空,顿时有了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舒心!我一边跟爸爸走,一边用眼睛和鼻子贪婪地吸收这里的美好景象和新鲜空气。
(主持人):  拍攝于1962年的老电影《地雷战》,讲述了山东胶东抗日根据地抗日军民运用地雷与侵华日军进行斗争的故事。据了解当时情况的观众说,虽然电影中展现的情节与真实的地雷战有一些不太一样,但电影中反应出来的中国军民保卫家园的智慧与反抗敌人的勇气却是非常真实的。  (短片解说):  这是一份发行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的《晋察冀日报》(图一),报纸用了整整两版来讲述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这个人就
执着,是侯晓慧的天性。  她在临西县档案局(馆)工作已整整27个春秋,虽岁月漫长,但心无旁骛,越干越有滋味。每每说起档案工作,她总是满怀深情地说:“没干够,还要接着干下去。”  执着的“螺丝钉”精神,伴着侯晓慧由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由普通一兵走上了领导岗位,临西县档案馆也一跃成为省、市先进单位,开辟了临西档案的新天地。  行家里手  1990年2月,侯晓慧调入临西县档案局工作。陌生的世界,寂寞的
或许是因为故乡处于海的怀抱,海给我的感觉是那样的亲切和神秘,蓝蓝的保护色亦是我的最爱。不知在从前,这样美丽的海洋充当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它又有怎样的感情?  站在海边,柔和的海风迎面吹来,海浪一浪接一浪地向岸边涌来。看着眼前这样舒适的水天一色的蓝,我不由得想起昨天看过的书——《大发现的时代》。这本书以海洋为线索,讲述了欧洲15世纪至17世纪的航海历程。  湛蓝的海洋在明媚的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好
光绪三十一年(1905)2月,两江学堂(两江会馆开办的学校)创办《直隶白话报》。吴樾为主编。  吴樾(1878-1905),字梦霞,后改孟侠。安徽桐城人。1901年就读于保定直隶高等学堂,其间广阅革命书籍。1903年,与杨笃生在上海发起组织军国民教育会,自担保定支部工作。同年又经杨笃生介绍,加入革命组织“北方暗杀团”,任支部长。并積极开展活动,除自己到两江学堂讲课,传播革命思想外,还请武备学堂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