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学校课程改革浅议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fei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参阅了大量的政策性指导文件和上级业务管理部门框架性的要求,着手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同级同类学校进行调研和访谈,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了符合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的《课程设置方案》,并明确了各种课程设置的综合目标体系和具体的课时时数安排表。通过两年多来的试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
  【关键词】体校 课程设置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20-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特别是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促成了大众体育运动的跨越式发展,使得指导和组织大众体育运动的体育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急剧上升。而体育运动学校,作为以体育为特色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来满足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我们体育运动学校现在执行的基本上仍然是1998年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前身)颁布的"体育运动学校《教学大纲》"。这显然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对我们提出的体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那么,如何加强体育运动学校的课程改革便是摆在我们体育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全国共有近1700所专业体育运动学校(包含县、区级体校),他们不仅仅担负着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职能,同时也兼负着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职能。在我国,体育运动学校分布经纬跨度之大、地域之广阔,统一的《教学大纲》很难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性的特点的地方特色,如何根据不同的地域、气候、群众喜好、教学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我们教学课程的改革,使得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为此,各地的体育运动学校都在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课程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与改革。因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从广东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广东、深圳、珠海等地域特点与条件,提出一些课程改革方面的浅见,与广大同仁商榷与探讨。
  一、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水平发展相对较高。根据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律,在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和逐步增加到10000美元的过程中,人们的健康消费支出将从收入的1/30增加到1/8。人们的生存需要也从过去的"温饱型"生活向高质量的"健康型"生活过渡,各种健身及体育锻炼场所与设施迅猛发展。以只有150多万人(户籍人口加暂住人口)的珠海为例,"健身路径"就达一百七十多条,供广大群众体育消费商业性体育场馆、健身房也有七十多处。加之现在的小区建设规定的公益性体育设施,更是星罗棋布。而专业水平较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群众的体育锻炼缺乏专业人士的技术支持与科学的指导。我们对广东二十一个地级市体育运动学校的问卷调查,其反馈情况表明,在课程设置上,仍执行的是"体育运动学校《教学大纲》"者居多,仍然占50%强。没有体现地域性与社会需求发展的特点。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广东大众体育的现状。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身愿望与实用型专业体育指导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如何破解这一问题,将是我们体育专业学校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从实际出发,培养实用型人才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和《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等相关文件的"框架"性要求,结合学校校现有的师资、场地、学生等实际情况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调整和完善,探索符合运动学校实际的课程设置结构,深受学生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课程设置的改革拟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就业目标。由于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走向工作岗位的,所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众化的、群众喜闻乐见并有一定基础的运动项目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基层体育骨干,学生能就业为目标,设置的课程要符合当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体育发展的地域性和学校的发展特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体育人才。
  2、兼顾深造,照顾特长。兼顾学生进一步深造的要求。运动学校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经过多年专项训练的,他们专项基础雄厚而文化素质相对薄弱,这些学生要想进入大学深造就文化课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些学生多走"特长生"单招单考的道路。为了提高运动学校的升学率,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对其有所照顾。
  3、突出"一专",鼓励"多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要突出加强专项运动技术的训练(一专)之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尽可能开设其它体育项目(多能),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体育项目课程。
  4、实行"双证",证书推动。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引入"双证"毕业制度,用证书推动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参加与体育术科项目相关的资格考证,获取证书,提高职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5、适应市场,增开新课。随着体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课程设置要能体现出着力培养体校学生的组织体育活动和指导专项运动技术训练的能力,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开设一些体育组织管理和赛事经营等方面的学科课程。
  三、从实际出发,搞好体校教学。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0]2号) 和《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等文件精神,中等职业学校3年制运动训练专业总的教学时间为106 ~ 111周。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体育运动学校实用性的特点。
  1、突出强调身体练习,力避单一知识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课程目标单一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突出主要根据专业能力目标的培养方向。使得学生能够体验到练习的乐趣,增加体育技术课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从而构成了专业能力目标;培养目标 ;学习内容目标三个递进的目标体系。   2、突出强调实用性内容,减少、降低文化课课时、难度。众所周知,体校生源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浓,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坦白讲,有的学生所学的数理化知识,在他今后的一生中可能都不会用到。因此,可以考虑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的策略,适当减少文化课的教学课时,降低教学难度,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实用性的教学内容。
  3、突出强调实习实训,力避教学脱离实际。把教学与学生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地延长实习时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体育职业教育要加强与校外健身俱乐部及商业性体育经营性场所的联系,面向健身市场,委派学生直接参与俱乐部的经营和管理,将成熟的技术应用于健身指导过程并进行推广服务。并能够及时反馈信息,对教学目标进行校正与调整。 广东珠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申请了专项研究课题,结合自身的情况和广东地域性特点、气候特点、社会需求特点学生喜好程度等信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本校专业课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并报请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复。通过试行,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认可度。
  体育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需要科学的论证与严谨的态度。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众所周知,体育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会创造出体育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群体司. 体育运动学校教学大纲[R].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
  2.赵中建. 教育的使命[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3.杨德广. 高等教育专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张伟江. 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5.珠海市统计局[M]珠海市统计年鉴。2011
  6.陈桂生《课程实话》.[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指导方案》[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李原.转变观念 深化改革 加强管理--兼谈体校课程设置《科技信息》2011,2
  9.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发办[2010]23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内蒙古生态建设必须以草业为主.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主产区.畜牧业是自治区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
【摘要】在对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界定的基础上,针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学科依据、可行性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和探究。研究表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个性化课程的过程,它将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 体育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生态建设是内蒙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重点和最大基础建设工程.为了使生态建设尽快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解决好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要充分认识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