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墓志铭汇考》文字校读13则

来源 :中国文字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ir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隋代墓志的校读工作做得较少。除了复核原拓,文章从文字演变、词语搭配、上下文意等方面入手,校读了隋代墓志13则。文章有助于隋代墓志的整理与研究,也有助于文字词汇研究、辞书编纂等。
其他文献
<正> 我以为音乐作品能直接体现作曲家作为一个人的心理结构的积淀,因此,它将代表着不断向前延伸的人类世界的某一历史阶段中某一民族的某一层次甚至个性,应该有它的客观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的是站在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高度,去深刻地反思传统文化所给于我们的影响,积极地去看待如今迅猛发展的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也就是说,为使现代中华民族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我们正在为下一代的炎黄子孙谱写着中国音乐史的新篇章,为之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纵横交错、由网状结构形成的现代社会;
<正> 我刊编委、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乐律学家、民族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1984年2月25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北京,享年八十四岁。杨荫浏先生幼年时即学习箫、笛、笙、胡琴等民族乐器,并于1911年起加入无锡“天韵社”学唱昆曲及琵琶、三弦,七弦琴等乐器的演奏,为这一著名清唱曲社公认的最后一代传人。他还经常和民间艺人交往,学习演奏“十番鼓”和“十番锣鼓”等,抄录保存他们的
<正>~~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族乐器研究,成果丰硕,盛况空前。在我的书架上,就放置着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艺研究所编,袁炳昌、毛继增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赵沨主编的《中国乐器》,郑德渊著的《中国乐器的艺术性与科学理论》,
通过分析高质量CAI软件开发设计的决定因素,提出了运用教学方法规律和课程特点对CAI教学多媒体信息系统优化组合的设计方法,以充分发挥CAI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百函无滞"和"次卿之脱粟"是唐高宗显庆和总章年间墓志铭里的两个用典语言形式,本文分别辨识其来源、演变,并释义,为语文辞书词条的补充提供依据。
本文介绍了作者对殷墟黄类卜辞的新缀十组,并结合缀合,对龟腹甲上黄类卜辞的契刻规律等问题作了说明,以为黄类卜辞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提供参考。
<正> 当前,大家都在考虑如何在音乐战线开创出新局面,以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家都根据自己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这是好的。根据几年来在各地所看到的情况,回顾了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工作,我以为要在音乐战线开创新局面,正如同在经济战线上一样,首先要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克服相当普遍存在的、忽视基础工作的思想,只有把基础
金文中的"取■"就是指"取钱"。那么所取之钱来自哪里?作何用?前辈学者对于这笔钱的来源和用途提出了诸多说法,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这笔钱是诉讼费,但逐一考释铭文,似有欠妥之
古典意音文字都综合运用了表意和表音两种方式来记录语言。古典意音文字的音符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字母,是"借音符"。借音符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借音符是兼职的,其表意(表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