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的经营局势,对珠三角以出口业务为主的企业来说,甚至是2008年以来最严酷的时期。
2011年12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于年尾冲至年内峰顶,报收6.3009。迭创新高后,这一点位已比2010年底升高5.11%;而相比2005年7月21日汇改时点的8.11,单边升值的长期趋势,已使升幅累计至28.71%。
“仅有的几个点的利润,都被它剥蚀了,剥得淋漓尽致。”珠三角一家大型印刷企业的总经理无奈感叹,2011年的经营局势,对这些以出口业务为主的企业来说,甚至是2008年以来最严酷的时期。
广东是印刷外单的集结地,2010年出口规模480亿元。这个承担全国超过70%出口加工产值,出口总量占其印刷工业总产值近1/3的印刷重地,是否仍能受惠于人口红利之下的出口优势?是否仍能担当引领珠三角乃至全国建设世界印刷中心的重任?
这是个悬念,又不似悬念。
珠三角的坚持
“规模维持,利润锐减,优胜劣汰。”一位资深业者用三句话概括了对珠三角印业的观察。
规模维持
“相比去年,如果外单总量规模有所增长,也会是一个很微小的增长,持平或略有下降的可能性同样存在”,广东省印刷复制业协会会长陈均分析。这位同时身为CEO的印刷经理人的市场感觉相当准确,来自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2010年对外加工产值约480亿元;而2011年前10个月,对外加工产值约400亿元,预估全年数字,走平的可能性极大。
增长乏力的原因,首推欧美市场的经济疲软,尤其处于欧债危机困扰之中的欧元区。虽然对新兴地区的印刷业务有所拓展,但所占份额很小,难以扭转大局。
“上半年形势还相对稳定,但从6月份开始,生意淡了好多,”一位在珠三角地区征战多年的器材商感同身受,“通常情况下,6、7月份外单企业开始忙起来,很多是赶圣诞节。但今年8月份以后才陆续有单做,而且活量也比往年减少了”。
印刷业所面临的这一出口变局,与全国形势相仿。从全国进出口总量变化来看,8月份以后,出口增速和进口增速都持续下滑,“前高后低”成为很多产业的共性特点。截至11月底,海关总署公布我国出口总值增速为21.1%,进口总值增速为26.4%,这相比上年同期的33%和40.3%,显然是一个大大减速的年份。
如果细分外单市场,处于市场一线的经理人们普遍认为,书刊印刷市场相对平稳,包装印刷市场起伏较大。“尤其礼品包装,受欧美经济景气度的影响较大,下滑比较厉害,”前述器材商分析,“但产品包装,尤其为品牌产品如苹果、微软、IBM配套服务的产品包装,应该算过得去的。”
利润锐减
“2011年做出口的企业,能赚钱,真的不容易,”不止一位珠三角经理人如此感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人工成本上升,使得出口企业普遍陷入“有单也无钱赚”的尴尬境地。
外因之外,印刷行业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也在2011年进入了新的高潮期。因为单子变少,开始抢;为了抢,祭出价格利器。如此恶性循环,导致2011年的外单价格下行压力一直很大。不仅如此,在欧美市场走入弱市的这个特殊年份,新的压价者又加入了进来。“在我们参与的外商招标中,国外的同行也开始降价竞争,他们说中国企业能做到,他们也能做到,”一位大型印企的负责人谈起了印业乱象,“我们感觉得到今年外商对价格抠得比较紧,到底是国内同行压的价,还是当地印企压的价,还看不太明白。”但是,这位经理人坦陈,有一点看得很明白,价格下行的压力自金融危机以来年年有,但从没感觉像现在这么明显。
“欧洲市场的订单,价格下滑幅度大约在6%~10%”。一位直言者披露了市场内幕。为了维持日常运转,企业不得不先下手为强,以抢到订单为上,盈利方面的考量只能放在其次,这使很多企业在2011年收获了“产量变大、利润变小”矛盾业绩。
优胜劣汰
行业内外的经营变数,促使很多企业调低了业绩预期,直言与上年持平就算不错。但统观珠三角的产业走势,发展还属相对平稳,并没出现大范围的倒闭现象。
“很多中等规模的企业,有两三台胶印机的,基本停1台或者2台,有的厂干脆开单班。”一位广州市的印刷从业者披露,虽然看淡明年的业绩预期,很多企业还是强撑着,努力保存实力。
当然,也有意兴阑珊、无心恋战的。同在广州,已经有一些小企业将自己的机器放在大的厂里面,收些租金,不再经营业务。“让人家一下子把机器都买走,人家可能不会买,用这种方式过渡,实质上就是被兼并掉了,”有业者分析,弱市之下,行业洗牌肯定会加速,而未来在珠三角,行业洗牌的力度或许会走入金融危机以来的高潮期。
行业洗牌的受惠者无疑是大企业。2011年的业绩也显示,大企业的经营战绩更稳定,虽然同样不能逃脱“有单无钱赚”的现实命运。“大企业实力相对雄厚,即使去抢单,一定份额内也是赔得起的”,大企业的强势进攻,加之多年积累的客户信誉、稳定的产品质量、完善的服务体系,都使他们可以借势稳固根基,扩大影响,在两极分化的趋势中演绎优胜劣汰的市场铁律。
“无论如何,现在感觉更冷了,比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更冷。”这是此轮采访中,所有被访者高度一致的感受。“2008年是金融海啸,充其量影响一段时间而已;此轮危机算是第二轮的危机,更严峻,更冷酷,我们真正要过冬天了,漫长的冬天。”面临国际经济局势的动荡,在首当其冲的外单集结地—珠三角,印刷经理人们在调整着过冬的心态,也在努力做着过冬的准备。
后发者的蓄势
外单盈利趋薄,但这并没有影响珠三角以外其他地区开拓外单的高涨热情。也许只有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才可能出现如此阶梯式发展的产业景象。
以上海为例。2010年,上海印刷工业总产值585亿元,对外加工贸易额46.23亿元。外单总额虽未及总产值的十分之一,但同比上年,增幅40.31%。这种高速增长的态势,在2011年的境况之下,依然相当强劲。截至9月底,上海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数字印刷前30名企业和对外加工贸易额前30名企业的合计统计数据显示(产值总额占全市印刷工业总产值69%),其销售总产值同比增长13.29%,对外加工贸易额同比增长20%。与2010年的业绩相比,虽有所减速,但均收获了两位数的增长。
上海是内地强势拓展外单的地区,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都很高,业绩也相对瞩目。虽然其他地区未见得有上海的明显成效,但外单向内地拓展的潮流是不容忽视的。“外单开始向内地集结,有三股流向,一是回流,二是转移,三是拓展,”一位业界专家分析。所谓回流,是一些本来设点在珠三角的外单生产厂,开始在长三角、环渤海、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设点,其部分外单业务,也随之回流到这些地区;所谓转移,是指珠三角外地区的企业凭借更廉价的成本优势,与珠三角企业同台竞争,将部分外单业务转移到内地;所谓拓展,是对海外区域市场和业务市场的全新开发,增加了新的业务种类和客户群体。
“开拓新市场最有价值,”香港印刷业商会杨金溪会长最肯定这条途径,“比如北京的一些外单,是从俄罗斯那边过来的,将国内外单市场的盘子做大了”。
除了活量增加,内地外单的业务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只能承接低档单,向中高档单发展。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印刷管理处周建平处长观察到,每年评上海印刷大奖的时候,送来参评的产品很少有国际奢侈品包装,但从2010年开始,国际奢侈品包装进入上海,而且发展速度很快。“这说明上海已经有企业开始向高端产品进军了,这是政府主管部门比较支持的。不过,目前这一领域市场仍不饱和,仍需深入挖掘”。
热情高涨,潜力巨大,但客观来讲,目前内地的外单市场,仍在蓄势阶段。“经营了20多年的珠三角外单企业,竞争实力无疑是最强的,无论是客户资源还是配套服务,有着雄厚的基础。”毫无疑问,在未来时期,珠三角依然会是开拓外单的主力地区,我们希望,内地的积极作为与长期修炼,会打造出更多的增长极,对珠三角的外单力量,形成更有力的补充。多极而非单极的外单触角,会使中国在世界印刷版图上的地位更为稳固。
2012的奏章
2012年是个令人忐忑的年份,好消息和坏消息纷杂而出。
回到汇率。预测来年走势,有专家推断“2012年上半年,人民币贬值压力正在累积”;更为温和的观点,是“预计人民币未来升值空间有限”。但这一并不确定的情势,依然不能改变中国出口的紧张局面。12月7日,商务部外贸司司长王受文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2012年“中国出口形势比较严峻”,原因有二:一是欧美市场不会有根本好转,二是国内的供应成本依然在上升。
虽然中国处于“风暴中的平静”,但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趋势,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不受风暴的影响。这一点,珠三角的外单印企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往年10月份还是旺季,淡季要在12月过后。但是今年,10月份就早早进入了淡季。”很多外单企业推断,2012年的第一季度甚至上半年,经济局势会更“冷”;在2012年全年,都可能会面对更多的困难。
“相比欧洲,我们毕竟是‘外伤’而不是‘内伤’,我们国家的内需还是增长的,这是一个相当强的支撑。”外单前线与内需后方,为珠三角印企提供了足够的腾挪空间,所以虽然局势不明,我们依然能清晰感觉到他们持续发展的信心。
从快增长到慢增长,这是一个必须认清的现实;
从外源型到内源性,这是需要适度转换的路径。
好在,珠三角印企已经开始调整战略思路,重设发展路径了。
2011年12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于年尾冲至年内峰顶,报收6.3009。迭创新高后,这一点位已比2010年底升高5.11%;而相比2005年7月21日汇改时点的8.11,单边升值的长期趋势,已使升幅累计至28.71%。
“仅有的几个点的利润,都被它剥蚀了,剥得淋漓尽致。”珠三角一家大型印刷企业的总经理无奈感叹,2011年的经营局势,对这些以出口业务为主的企业来说,甚至是2008年以来最严酷的时期。
广东是印刷外单的集结地,2010年出口规模480亿元。这个承担全国超过70%出口加工产值,出口总量占其印刷工业总产值近1/3的印刷重地,是否仍能受惠于人口红利之下的出口优势?是否仍能担当引领珠三角乃至全国建设世界印刷中心的重任?
这是个悬念,又不似悬念。
珠三角的坚持
“规模维持,利润锐减,优胜劣汰。”一位资深业者用三句话概括了对珠三角印业的观察。
规模维持
“相比去年,如果外单总量规模有所增长,也会是一个很微小的增长,持平或略有下降的可能性同样存在”,广东省印刷复制业协会会长陈均分析。这位同时身为CEO的印刷经理人的市场感觉相当准确,来自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2010年对外加工产值约480亿元;而2011年前10个月,对外加工产值约400亿元,预估全年数字,走平的可能性极大。
增长乏力的原因,首推欧美市场的经济疲软,尤其处于欧债危机困扰之中的欧元区。虽然对新兴地区的印刷业务有所拓展,但所占份额很小,难以扭转大局。
“上半年形势还相对稳定,但从6月份开始,生意淡了好多,”一位在珠三角地区征战多年的器材商感同身受,“通常情况下,6、7月份外单企业开始忙起来,很多是赶圣诞节。但今年8月份以后才陆续有单做,而且活量也比往年减少了”。
印刷业所面临的这一出口变局,与全国形势相仿。从全国进出口总量变化来看,8月份以后,出口增速和进口增速都持续下滑,“前高后低”成为很多产业的共性特点。截至11月底,海关总署公布我国出口总值增速为21.1%,进口总值增速为26.4%,这相比上年同期的33%和40.3%,显然是一个大大减速的年份。
如果细分外单市场,处于市场一线的经理人们普遍认为,书刊印刷市场相对平稳,包装印刷市场起伏较大。“尤其礼品包装,受欧美经济景气度的影响较大,下滑比较厉害,”前述器材商分析,“但产品包装,尤其为品牌产品如苹果、微软、IBM配套服务的产品包装,应该算过得去的。”
利润锐减
“2011年做出口的企业,能赚钱,真的不容易,”不止一位珠三角经理人如此感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人工成本上升,使得出口企业普遍陷入“有单也无钱赚”的尴尬境地。
外因之外,印刷行业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也在2011年进入了新的高潮期。因为单子变少,开始抢;为了抢,祭出价格利器。如此恶性循环,导致2011年的外单价格下行压力一直很大。不仅如此,在欧美市场走入弱市的这个特殊年份,新的压价者又加入了进来。“在我们参与的外商招标中,国外的同行也开始降价竞争,他们说中国企业能做到,他们也能做到,”一位大型印企的负责人谈起了印业乱象,“我们感觉得到今年外商对价格抠得比较紧,到底是国内同行压的价,还是当地印企压的价,还看不太明白。”但是,这位经理人坦陈,有一点看得很明白,价格下行的压力自金融危机以来年年有,但从没感觉像现在这么明显。
“欧洲市场的订单,价格下滑幅度大约在6%~10%”。一位直言者披露了市场内幕。为了维持日常运转,企业不得不先下手为强,以抢到订单为上,盈利方面的考量只能放在其次,这使很多企业在2011年收获了“产量变大、利润变小”矛盾业绩。
优胜劣汰
行业内外的经营变数,促使很多企业调低了业绩预期,直言与上年持平就算不错。但统观珠三角的产业走势,发展还属相对平稳,并没出现大范围的倒闭现象。
“很多中等规模的企业,有两三台胶印机的,基本停1台或者2台,有的厂干脆开单班。”一位广州市的印刷从业者披露,虽然看淡明年的业绩预期,很多企业还是强撑着,努力保存实力。
当然,也有意兴阑珊、无心恋战的。同在广州,已经有一些小企业将自己的机器放在大的厂里面,收些租金,不再经营业务。“让人家一下子把机器都买走,人家可能不会买,用这种方式过渡,实质上就是被兼并掉了,”有业者分析,弱市之下,行业洗牌肯定会加速,而未来在珠三角,行业洗牌的力度或许会走入金融危机以来的高潮期。
行业洗牌的受惠者无疑是大企业。2011年的业绩也显示,大企业的经营战绩更稳定,虽然同样不能逃脱“有单无钱赚”的现实命运。“大企业实力相对雄厚,即使去抢单,一定份额内也是赔得起的”,大企业的强势进攻,加之多年积累的客户信誉、稳定的产品质量、完善的服务体系,都使他们可以借势稳固根基,扩大影响,在两极分化的趋势中演绎优胜劣汰的市场铁律。
“无论如何,现在感觉更冷了,比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更冷。”这是此轮采访中,所有被访者高度一致的感受。“2008年是金融海啸,充其量影响一段时间而已;此轮危机算是第二轮的危机,更严峻,更冷酷,我们真正要过冬天了,漫长的冬天。”面临国际经济局势的动荡,在首当其冲的外单集结地—珠三角,印刷经理人们在调整着过冬的心态,也在努力做着过冬的准备。
后发者的蓄势
外单盈利趋薄,但这并没有影响珠三角以外其他地区开拓外单的高涨热情。也许只有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才可能出现如此阶梯式发展的产业景象。
以上海为例。2010年,上海印刷工业总产值585亿元,对外加工贸易额46.23亿元。外单总额虽未及总产值的十分之一,但同比上年,增幅40.31%。这种高速增长的态势,在2011年的境况之下,依然相当强劲。截至9月底,上海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数字印刷前30名企业和对外加工贸易额前30名企业的合计统计数据显示(产值总额占全市印刷工业总产值69%),其销售总产值同比增长13.29%,对外加工贸易额同比增长20%。与2010年的业绩相比,虽有所减速,但均收获了两位数的增长。
上海是内地强势拓展外单的地区,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都很高,业绩也相对瞩目。虽然其他地区未见得有上海的明显成效,但外单向内地拓展的潮流是不容忽视的。“外单开始向内地集结,有三股流向,一是回流,二是转移,三是拓展,”一位业界专家分析。所谓回流,是一些本来设点在珠三角的外单生产厂,开始在长三角、环渤海、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设点,其部分外单业务,也随之回流到这些地区;所谓转移,是指珠三角外地区的企业凭借更廉价的成本优势,与珠三角企业同台竞争,将部分外单业务转移到内地;所谓拓展,是对海外区域市场和业务市场的全新开发,增加了新的业务种类和客户群体。
“开拓新市场最有价值,”香港印刷业商会杨金溪会长最肯定这条途径,“比如北京的一些外单,是从俄罗斯那边过来的,将国内外单市场的盘子做大了”。
除了活量增加,内地外单的业务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只能承接低档单,向中高档单发展。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印刷管理处周建平处长观察到,每年评上海印刷大奖的时候,送来参评的产品很少有国际奢侈品包装,但从2010年开始,国际奢侈品包装进入上海,而且发展速度很快。“这说明上海已经有企业开始向高端产品进军了,这是政府主管部门比较支持的。不过,目前这一领域市场仍不饱和,仍需深入挖掘”。
热情高涨,潜力巨大,但客观来讲,目前内地的外单市场,仍在蓄势阶段。“经营了20多年的珠三角外单企业,竞争实力无疑是最强的,无论是客户资源还是配套服务,有着雄厚的基础。”毫无疑问,在未来时期,珠三角依然会是开拓外单的主力地区,我们希望,内地的积极作为与长期修炼,会打造出更多的增长极,对珠三角的外单力量,形成更有力的补充。多极而非单极的外单触角,会使中国在世界印刷版图上的地位更为稳固。
2012的奏章
2012年是个令人忐忑的年份,好消息和坏消息纷杂而出。
回到汇率。预测来年走势,有专家推断“2012年上半年,人民币贬值压力正在累积”;更为温和的观点,是“预计人民币未来升值空间有限”。但这一并不确定的情势,依然不能改变中国出口的紧张局面。12月7日,商务部外贸司司长王受文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2012年“中国出口形势比较严峻”,原因有二:一是欧美市场不会有根本好转,二是国内的供应成本依然在上升。
虽然中国处于“风暴中的平静”,但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趋势,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不受风暴的影响。这一点,珠三角的外单印企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往年10月份还是旺季,淡季要在12月过后。但是今年,10月份就早早进入了淡季。”很多外单企业推断,2012年的第一季度甚至上半年,经济局势会更“冷”;在2012年全年,都可能会面对更多的困难。
“相比欧洲,我们毕竟是‘外伤’而不是‘内伤’,我们国家的内需还是增长的,这是一个相当强的支撑。”外单前线与内需后方,为珠三角印企提供了足够的腾挪空间,所以虽然局势不明,我们依然能清晰感觉到他们持续发展的信心。
从快增长到慢增长,这是一个必须认清的现实;
从外源型到内源性,这是需要适度转换的路径。
好在,珠三角印企已经开始调整战略思路,重设发展路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