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差异对学英语的影响及其对策探究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gle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现象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英文和中文是两种截然不同文化下的产物。想要学好英语,就不能不去面对巨大的文化差异。文章从文化差异对学英语所产生的利弊入手,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研究出对策,从课内外两方面同时入手,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加强英语文化教学。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影响 文化教学
  根据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从这一目标来看,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逐步受到了重视。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语言之间必然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只有了解、学习这种文化的差异,才能够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在英语教学中,作为教师,越来越感觉到文化教学对语言教学的巨大作用。
  一、文化差异对学习英语所产生的双重影响:促进与干扰。
  (一)文化差异对学习英语所产生的干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表扬学生“You oral English is great!”得到的回答往往不是“thank you!”而是“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从学生做出的回答,不难看出中西文化的价值观的不同。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各门派系在历史长河上流光溢彩。而其中属儒家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刻而久远。在儒家“中庸之道”的指导思想中,中国人的价值观中以谦虚为荣,虚心为本,不赞同过度的自我表现显露自己。而西方价值观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人文主义崇尚个人主义,因此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注重自我意识,推崇自我表现。加之历史文化、区域文化、宗教文化等的巨大差异,直接反映在生活习惯、语言习惯中,给语言的学习带来了不少的困扰。例如:中国人见面问候习惯问“吃饭了吗?”而西方却会谈论天气。在中国历史里,龙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的地位,而西方龙却是可怕凶恶的代表。西方的文化中的《圣经》及基督教中的各类传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类戏剧作品,日耳曼民族的传统故事这些构成了西方语言体系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内容非深入了解是难以理解全部的,单单学习单词,语法也不能了解真实语义。如同中国的俚语、成语之类。不是了解“背后的故事”想单从字面上来理解是不可能的。正是这种差异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诸多困扰,往往有时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哪怕背记了英语单词,学习了英语语法却也看不明白英文文章,更别说说出地道的英语句子。文化差异会给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带来障碍,使之由于缺乏成就感而没有了学习兴趣。
  (二)文化差异对学习英语的促进作用
  文化的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各种障碍的同时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正是这种不一样,使得英语学习者在枯燥的记背单词、学习语法中看到了乐趣。因此,作为教师尤可利用这种不一样,把乐趣转换为英语的学习兴趣,通过文化的碰撞,让学生猜测,推断,从而调剂课堂氛围增加文化素养。比如中西方文化中对颜色词的不一样的理解。“he is a green hand”通过直译为“他是一个绿色的手”,学生难以理解。其中关键词“green hand”中 green 的中文含义为绿色。绿色在中国文化中普遍认为是属于春天小草、嫩芽的颜色,是充满澎湃生机的颜色。那么根据中国文化习惯,“green hand”会被猜为一个褒义词。然而但凡看过美国电影“变相怪杰”“怪物史莱克”“绿巨人”的人都会发现,绿色在西方文化中似乎跟中国含义不同。“变相怪杰”史丹利戴上面具后,荒诞幼稚。“怪物史莱克”和“绿巨人”中的绿色的怪物或者变异种都让人觉得“丑”。因此,“green”这个词在西方似乎不是个那么“好”。实际上英文中的green表示幼稚、没有经验,相当于中文的“新手”。green hand意为“新手”。类似的词语还有:as green as grass(幼稚),a green horn(容易上当的糊涂虫)。同时西方用绿色象征妒忌,如:the green-eyed monster(妒忌),green with envy(充满妒嫉),a green eye(妒嫉的眼睛)。类似这样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学习乐趣数不胜数,因此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利用这种差异帮助学生学习,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二、英语文化教学
  (一)课堂教学
  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融合英语语言教学及文化教学。在课堂中,将相关的文化背景内容进行充分的扩展,进行多形式比较,提高学生学习乐趣的同时进一步了解英语言文化。比如每逢中西节日临近前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了解各个节日的起源、发展、风俗习惯、庆祝方式相关的中英文对比,学生在几天后的节日当天便会更有兴趣的参与节日,对课内的相关知识进行运用及回顾,并在一年后将中西节日文化对比以学年论文的方式提交。让学生在轻松、灵活的方式学习文化,意识文化并感知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督促学生提高英语词汇量也是教学的关键,所谓词汇量乃高楼大厦之砖块。除了常用的几种记忆法,如:构词法,联想法等,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运用到课堂,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还能帮助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同时理解文化内涵,那就是字根词源讲解。刘洪波老师曾在其书《字根词源精讲》一开篇时就提出过“在词汇的学习中最能使人兴趣盎然的是词源学和单词所承载的文化。英语中80%是外来词汇,是一种典型的大杂烩语言,其中古希腊语和拉丁文占了很大的比例。”这种文化与单词的完全融合,会让学生感觉到单词居然可以这么生动,一单词一故事。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还能利用文化的差异,引导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甚至于猜错,最后再告之答案,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可以乐在其中,比之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教学效果要好得多。比如“drink like a fish”(牛饮),“as fat as a whale”(身肥如猪),在学生发挥想象力猜测的时候,可以提示渔业文化和农业文化对于英国和中国不同的影响,并且在语言上也有了相应的反应。英文中有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文中有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从词文的意境上可见,此“西风”非彼“西风”。根源在于中国与英语地理位置的关由。在英国“西风”为春风,万物复苏欣欣向荣,当然该歌颂。而中国“西风”却为萧瑟秋风,反倒是“东风唤醒梨花梦”。文化的差异所带来学习的欣喜,完全可以让教师把握课堂节奏,用以调节课堂,让学生感知文化之美,从而重视文化学习提高促进英语学习。   (二)课外活动
  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是如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一直是困扰老师们的问题。首先,课内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其次,课外活动应该能与课内教学内容呼应。换句话说,课外活动,要么是课内内容的延续。要么就要是课内内容的前奏。这样学生才有成就感,参与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课外活动的时候必须要跟课内教学相关,同时关注校内近期英语社团动态,适当调整课堂内容。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真实直观的感受英美文化,提高英语学习兴趣。例如上文中提及的课内学习的各种中西节日内容,课外便能开展节日主题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经典的英美电影,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其中地道的口语,不同的文化等。英文歌曲演唱能发觉英文连读的美,英文诗歌赏析能发觉英文语言的魅力,从电影《教父》三部曲中反映出美国黑手党文化,《唐顿庄园》反映了英国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比如英国人的乡村情结,贵族精神,森严的等级制度与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的并存。课外活动拥有者诸多丰富的素材,灵活多变的形式,轻松自在的氛围,在这种乐趣下,如果能再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那么何愁学生不会主动积极参与到英语课外活动呢?
  三、结语
  文化的巨大差异无非是横亘在语言学习中的一大鸿沟。但是正是这种差异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文化之美,才能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找到惊喜,得到乐趣。如何克服文化障碍,驱弊扬利,利用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文化素养,值得每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探讨。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 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 刘洪波.英文字根词源精讲[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7.
  [5] 付淑霞.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及其对策探究[J].校园英语旬刊,2014(12):15-15
  [6] 邢丹.高校英语文化教学探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4(1):16-19
  [7] 吴小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发展,2013,2:123-124
其他文献
合肥李氏自李鸿章父李文安(字式和,号玉泉,别号愚泉)于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后,代有文士,著述不辍,女性亦多受影响.她们的诗词创作,成绩尤其显著,笔者仅就所见资料,予以概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当前国内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大多停留在基础层面,没有充分发挥其强大作用.笔者试通过对智力资源共享模式和三方共赢机制模型的分析,探索
初识她,是在四年前。她矮矮胖胖,甚至因为胖,走起路来也拖拖沓沓的,丝毫没有年轻女性的时尚和优雅。  她的课却讲得有声有色。她声音洪亮、目光炯炯。上课不久,同学们便都已被她吸引,个个睁大眼睛,集中精力听讲。  “丁零零——”下課铃响了!她的课再引人入胜,也敌不过下课铃声对于我这个熊孩子的诱惑。听到铃声,我的心立马就飞出了窗外。可她迟迟不宣布“下课”,还很自然地说:“等把这张试卷评讲完再下课。”  开
期刊
“长明灯”是宗法社会权力争夺与更迭的文化象征符号。企图通过熄灯夺取宗法权力的“疯子”,并不是一个意在启迪民众,打破乡土秩序的“启蒙者”。“疯子”的命运悲剧恰恰体现了
随着项目管理的广泛应用,项目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及国际化程度将不断提高,项目管理的人才培养与资格要求将更加突出.为了应变国际环境的竞争与挑战,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资质
“二月二,龙抬头……”这是一首从我孩提时代就开始传唱的歌谣。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老街上都是一派热闹喧腾的样子。  老街上熙熙攘攘,随处可见摆摊的小贩们和买家在讨价还价。平日里老街上的那些热门店铺也失了风采,风头被这些小摊抢得一干二净。  远远的,好像有人在呼喊着什么,但那声音很快消散在这嘈杂的人群中。近了,近了,那呼喊的声音渐渐近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听到声音之后即刻骚动起来,他们满怀激情地向着那声
期刊
清末民初名重一时的安徽才女吕碧城,以号称“三百年来第一人”的词作、更以倡扬女学的实际行动①,在中国妇女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两位姐姐吕贤钟(惠如)、吕贤(金分
过年的十年可以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把十年作为一个周期的话,那么将会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区间.本文旨在对该区间进行研究,为了说明问题,本文将该周期分为两个周期,
摘要:曹植的闺怨诗,融入了自身独特的情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创作时期不同,曹植的闺怨诗也会随着自身心境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情感变化,诗中形象从委曲求全而到人格独立,怨而不怒的性格中也显示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气度。  关键词:曹植;闺怨诗;怨妇形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00-01  曹植是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天赋秉异,下
摘 要:本文旨在分析德语对运动事件的编码方式。运动是存在于所有的语言的一个普遍的认知概念。一个运动事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运动本身、运动的方式和路径。不同的语言因其不同的词汇和句法,在描述运动事件时所呈现的语言表达手段也不同。  关键词:德汉比较 运动事件 编码  一、理论依据  美国认知语义学家Leonald Talmy的类型学为描述运动事件在不同语言表达中的系统性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所有语言可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