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概率,但是,大学生在求职中所存在的“观念误区”更严重束缚着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就大学生的“观念误区”进行剖析,提出需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关键词: 观念误区;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1)0210151-01
2010年6月2日,由麦可思撰写的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生就业报告》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暨高校培养与就业改进研讨会。据麦可思对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比2008届高一个百分点,但仍比2007届低0.9个百分点。但这种增长来源于读研而非就业。而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曾用“比较严峻”四个字概括了2010年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仅因为社会的原因,还因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区,其中包括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误区,但最束缚大学生就業发展的则是其心理存在的观念误区。
1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高校教育的改革紧紧跟随着时代的步伐,21世纪,上大学已经不再是一种期待与梦想。但是,目前,我国已经打破了最初的就业模式:“拿个文凭管一生,一份工作干到老。”然而,寒窗苦读十几载的莘莘学子们仍然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高地位、高收入的“铁饭碗”工作。因此,在当今社会中就出现了疯狂的“考碗”热,即指经常参加公务员考试、不成功不罢休的一族人。据了解,广州市市容环卫局下属事业单位首次向社会公开招聘13个环卫工职位,引来286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报名争抢。其中,一个要终日与病死畜禽打交道的职位居然引来19名本科生和7名研究生角逐。最终,应聘者中有1名博士、4名硕士和6名本科生被录用。2009年,在济南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过程中,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的“粪便清除工”这一岗位共招聘5人,结果有391人来竞争,其中不乏大学生。该岗位的诱人之处在于:事业编制身份,月收入三千。
许多大学生认为,考入公务员行列就等于捧了一个铁饭碗,所以在有形的拼博行列中下着无形的赌注:2010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能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高达136万人,而最终入局的仅有13566人,据统计,淘汰率为98.8%。而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自1996至2003年,全国5万人放弃铁饭碗,其中60%以上是主动辞职。可见,铁饭碗未必会是毕业生的手中宝。
2 无尽的虚荣心作遂
2000年,联合国发表了新千年宣言,其中对“体面就业”进行了诠释,意即全世界所有的青年,都应该享受到有保障、有尊严的就业,不管在哪个行业、哪个工种就业,他都能够得到社会平等的福利、平等的保障,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但是在我国,“体面就业”有了新的解释,则被理解为“面子就业”。为了别人羡慕的眼神,而达到内心的满足,所以在求职时一定要做体面的、社会低位高的工作。
当代的大学生,不仅有来自大城市的高干子弟,也有来自穷乡僻壤的孩子,许多家庭为了孩子读书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甚至有的家庭不惜借钱供孩子念书。所以,大学生在毕业后,公务员、教师等稳定工作成为首选,究其心理原因,无非三点:一是社会地位高,工资稳定;二是基本可以解决落户问题;三是在同学、朋友、亲戚面前特别有面子。这种情况使企业的“泥饭碗”也备受青睐,几乎任何一家公司的任何职位都可以从人才市场中获取大量的简历信息。
实际上,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中也会有大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对于盲目的毕业生而言,那里也是大学生发挥用武之地的广阔天地。
3 宁在城市飘,不去艰苦地方挑
2004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首次问世,其中指出:未来20年,我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每年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力年龄人口规模将达到9.4亿人。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尚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有1100万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这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从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负面影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调控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诸如开发西部、支援西部建设;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加强农村建设;鼓励大学生到乡镇企业等等。并相应完善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对于寒窗苦读数十载的莘莘学子而言,这些似乎并没有打动太多人的心。2006年,中国人才热线发布了对大学生的求职调查:23%的人首选深圳,20%的人选择去上海;北京和广州的均为13%,志愿去西部。北京,继蚁族之外,又出现了新的代名词:鼠族。
究其本质原因,无非还是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误区:第一,留在大城市里,发展的空间大,机会多,阅历丰富,视野宽阔;第二,大城市的基础设施、经济水平、创业环境都要优越一些,有利于自己发展;第三,在同学和亲戚面前提起工作,面子上过得去。所以,留在都市的毕业生,又形成了一个所谓的“圈子就业”,即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圈子中。普通大学或大专的学生认为自己进不了好单位;而名牌大学的学生则认为一定要选择非常优秀的单位,要不然与自己名不符实。
这样的思想导致了大多数毕业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业或者根本就不了业。但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仍有大部分同学宁愿在城市里飘,忍受内心的煎熬,也不愿去艰苦的地方挑起重担,开创自己的天地。
4 找工作,需要关系和门路
当代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人生活于养尊处优的条件中,所以对家长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已经为自己想好了将来的出路:有爸妈给我撑着,没事。据调查显示,目前50%以上的学生,是利用自己父母的关系、亲戚朋友的关系,去寻找工作。父母一马当先,冲在找工作的前线,已经成为当今就业一道特殊的风景线。这些做法不仅导致了大学生缺乏主动出击、承受挫折的能力,如果多数求人未果,他则会在这一次失意中沉沦,从而放弃努力去争取的信念。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的“观念误区”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方向,并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各高校应重视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其走出就业误区,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131,项目名称:“观念”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热点解读》,中国教育新闻网.
[2]查国平、安然,新世纪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7.3:129.
[3]覃彪喜,求职,从大一开始[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3:17.
[4]骆剑琴,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理论与当代,2010.5:19.
关键词: 观念误区;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1)0210151-01
2010年6月2日,由麦可思撰写的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生就业报告》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暨高校培养与就业改进研讨会。据麦可思对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比2008届高一个百分点,但仍比2007届低0.9个百分点。但这种增长来源于读研而非就业。而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曾用“比较严峻”四个字概括了2010年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仅因为社会的原因,还因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区,其中包括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误区,但最束缚大学生就業发展的则是其心理存在的观念误区。
1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高校教育的改革紧紧跟随着时代的步伐,21世纪,上大学已经不再是一种期待与梦想。但是,目前,我国已经打破了最初的就业模式:“拿个文凭管一生,一份工作干到老。”然而,寒窗苦读十几载的莘莘学子们仍然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高地位、高收入的“铁饭碗”工作。因此,在当今社会中就出现了疯狂的“考碗”热,即指经常参加公务员考试、不成功不罢休的一族人。据了解,广州市市容环卫局下属事业单位首次向社会公开招聘13个环卫工职位,引来286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报名争抢。其中,一个要终日与病死畜禽打交道的职位居然引来19名本科生和7名研究生角逐。最终,应聘者中有1名博士、4名硕士和6名本科生被录用。2009年,在济南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过程中,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的“粪便清除工”这一岗位共招聘5人,结果有391人来竞争,其中不乏大学生。该岗位的诱人之处在于:事业编制身份,月收入三千。
许多大学生认为,考入公务员行列就等于捧了一个铁饭碗,所以在有形的拼博行列中下着无形的赌注:2010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能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高达136万人,而最终入局的仅有13566人,据统计,淘汰率为98.8%。而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自1996至2003年,全国5万人放弃铁饭碗,其中60%以上是主动辞职。可见,铁饭碗未必会是毕业生的手中宝。
2 无尽的虚荣心作遂
2000年,联合国发表了新千年宣言,其中对“体面就业”进行了诠释,意即全世界所有的青年,都应该享受到有保障、有尊严的就业,不管在哪个行业、哪个工种就业,他都能够得到社会平等的福利、平等的保障,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但是在我国,“体面就业”有了新的解释,则被理解为“面子就业”。为了别人羡慕的眼神,而达到内心的满足,所以在求职时一定要做体面的、社会低位高的工作。
当代的大学生,不仅有来自大城市的高干子弟,也有来自穷乡僻壤的孩子,许多家庭为了孩子读书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甚至有的家庭不惜借钱供孩子念书。所以,大学生在毕业后,公务员、教师等稳定工作成为首选,究其心理原因,无非三点:一是社会地位高,工资稳定;二是基本可以解决落户问题;三是在同学、朋友、亲戚面前特别有面子。这种情况使企业的“泥饭碗”也备受青睐,几乎任何一家公司的任何职位都可以从人才市场中获取大量的简历信息。
实际上,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中也会有大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对于盲目的毕业生而言,那里也是大学生发挥用武之地的广阔天地。
3 宁在城市飘,不去艰苦地方挑
2004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首次问世,其中指出:未来20年,我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每年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力年龄人口规模将达到9.4亿人。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尚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有1100万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这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从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负面影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调控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诸如开发西部、支援西部建设;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加强农村建设;鼓励大学生到乡镇企业等等。并相应完善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对于寒窗苦读数十载的莘莘学子而言,这些似乎并没有打动太多人的心。2006年,中国人才热线发布了对大学生的求职调查:23%的人首选深圳,20%的人选择去上海;北京和广州的均为13%,志愿去西部。北京,继蚁族之外,又出现了新的代名词:鼠族。
究其本质原因,无非还是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误区:第一,留在大城市里,发展的空间大,机会多,阅历丰富,视野宽阔;第二,大城市的基础设施、经济水平、创业环境都要优越一些,有利于自己发展;第三,在同学和亲戚面前提起工作,面子上过得去。所以,留在都市的毕业生,又形成了一个所谓的“圈子就业”,即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圈子中。普通大学或大专的学生认为自己进不了好单位;而名牌大学的学生则认为一定要选择非常优秀的单位,要不然与自己名不符实。
这样的思想导致了大多数毕业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业或者根本就不了业。但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仍有大部分同学宁愿在城市里飘,忍受内心的煎熬,也不愿去艰苦的地方挑起重担,开创自己的天地。
4 找工作,需要关系和门路
当代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人生活于养尊处优的条件中,所以对家长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已经为自己想好了将来的出路:有爸妈给我撑着,没事。据调查显示,目前50%以上的学生,是利用自己父母的关系、亲戚朋友的关系,去寻找工作。父母一马当先,冲在找工作的前线,已经成为当今就业一道特殊的风景线。这些做法不仅导致了大学生缺乏主动出击、承受挫折的能力,如果多数求人未果,他则会在这一次失意中沉沦,从而放弃努力去争取的信念。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的“观念误区”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方向,并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各高校应重视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其走出就业误区,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131,项目名称:“观念”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热点解读》,中国教育新闻网.
[2]查国平、安然,新世纪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7.3:129.
[3]覃彪喜,求职,从大一开始[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3:17.
[4]骆剑琴,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理论与当代,201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