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后华人图书馆员群体对两国图书馆界交流的贡献研究

来源 :新世纪图书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文献研究与网络调查的方法,论文追溯了华人图书馆员及专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回顾和总结了中美恢复外交后华人图书馆员在两国间开展的交流合作活动。研究得出,华人图书馆员群体交流合作方式主要有学术互访、专业考察、项目合作、组织与参加国际会议等,他们在图书馆自动化与网络化、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信息技术等方面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 华人图书馆员 中美交流合作 图书馆自动化 图书馆管理
  分类号 G259.2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7.015
  Abstract With literature review and web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traces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bout Chinese American librarians an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ir interchange activ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library worlds since 197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methods of American Chinese librarians mainly include as academic visits, professional tours, exchange project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etc. Chinese American librarians and relate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brarianship in library automatization and networking, library management, library servi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tc.
  Keywords Chinese American librarian. Sino-US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Library automatization. Library management.
  中美图书馆界的交流活动最早可追溯至晚清时期两国的图书交换[1]。在20世纪初,一批留美青年学成回国,推动了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创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两国之间开始出现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联系。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中美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在这一时期身处美国的华人图书馆员开始在中美图书馆交流与合作的舞台上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互派访学、开设讲座、项目培训、参加举办国际会议等形式,为两国图书馆界的交流搭桥牵线,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美国华人图书馆员的概况
  美国华人图书馆员是指在美国各类型图书馆(包括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工作的华人馆员[2]。曾任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委员的Julia Li Wu认为“智慧、勤奋、融入美国文化是华人图书馆员的重要特征,其中的杰出人物具有极大的积极向上的动力”[3]。
  早在19世纪20年代,中国人就开始陆续移居到美国,他们成为第一批在美国定居的亚洲移民。初期的中国移民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或在服务行业工作。直到1965年美国颁布新的移民政策,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华裔才开始大量出现。由于此时中国大陆尚未与美国恢复外交关系,该阶段的移民主要来自于中国台湾与香港地区。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于图书馆员的需求量增加,图书馆员成为不少中国新移民的职业选择,因此更多的华人有机会进入美国图书馆界。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加之美国政府放松了对中国大陆移民的限制,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人数大幅增长,他们当中不乏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员,越来越多的华人开始从事图书馆工作,有些还成功进入了图书馆行政管理层[3]。
  根据美国统计局的调查结果,1970年全美共有795名华人图书馆员(女性占比70.57%),1990年美国的亚太裔图书馆员总数为6776人,其中约有三分之一为华人(女性占比73.26%)。1979年(Tze-Chung Li) 与1996年(Zheng Ye Yang) 的两份关于华人图书馆员的职业调查指出:在单位类型方面,大学图书馆的华人图书馆员比例由76.2%降至47%,但仍是华人图书馆员工作单位的主体。在工作内容方面,1979年有超过一半的华人图书馆员从事采访编目等技术服务,从事参考咨询等公共服务的馆员不及五分之一;到了1996年,从事公共服务的馆员人数与技术服务的人数基本持平[3]。在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一份统计报告中指出,2009-2010年美国的亚太裔图书馆员总数为10 005人(女性占比72.33%),其中专业图书馆员3260人,非专业图书馆员6745人[2]。以上数据都表明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已发展为一个颇具规模、日渐成熟的群体。
  2 华人图书馆员的专业组织
  随着华人图书馆员群体在美国图书馆界的不断发展,有关成立专门职业组织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表1所示,目前美国主要的华人图书馆员组织有华人图书馆员协会(Chinese American Librarians Association, CALA)、东亚图书馆协会(Council on East Asian Libraries, CEAL)、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协会(Society for Chinese Studies Librarians, SCSL)、全美亚太裔图书馆员协会(Asian Pacific American Librarians Association, APALA)。這些专业组织的出现与发展促进了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华人图书馆员在美国图书馆界影响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高 。   这些专业组织中,在中美图书馆交流与合作领域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华人图书馆员协会。CALA在1988年即与国家机关和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学会建立了姐妹关系,之后从1996年开始协助承办多届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合作组织中美馆员培训计划,维护“赠书中国”项目[3],为两国图书馆界的交流互动贡献良多。
  3 华人图书馆员群体在中美图书馆交流合作中的成就与贡献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美文化与图书馆事业交流十分活跃,几十年来,美国华人图书馆员这一群体始终心系祖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通过在中国访问讲学、组织参加学术会议、举办研讨班及馆员培训项目等方式,传播美国图书馆界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同时积极推动国内图书馆专业人员赴美考察学习,为中美两国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成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3.1 中美图书馆人员互访的推进
  中美恢复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在图书馆事业的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据不完全统计,1979-1999年,中美图书馆界的交流访问有120余次[8],其中很大一部分活动都离不开华人图书馆员群体的组织和参与。
  20世纪70年代,中美图书馆界实现了首次互访,这为推动中美图书馆界恢复正常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钱存训教授起到了关键作用。自1973年中国图书馆界代表团访美之后,钱教授多次疏通联系,终于促成了美国代表团在1979年对中国的回访。此后,钱教授与国内图书馆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曾多次回国进行学术访问,并被多个机构聘请为荣誉顾问[8]。1982年,李华伟教授受中国科技情报所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邀请,在昆明举办的情报中心管理培训班讲学。自此之后,李教授几乎每年都会回到中国,在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学院系及其他科研机构进行讲学,组织研讨会,并担任荣誉教授与顾问工作。在李教授的安排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图书馆的馆长和专业馆员纷纷到俄亥俄大学图书馆参观学习。之后经过李教授的多次协商,中美大学图书馆馆长的互访活动得以实现,1978年,一批俄亥俄州与天津市各大学的图书馆馆长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集体互访[9]236-238。
  3.2 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引介
  刘国钧是较早关注图书馆自动化的学者,从1975年开始撰文《“马尔克”计划简介——兼论图书馆引进电子计算机问题》 《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图书目录的几个问题》 等对美国机读目录进行介绍研究。中美图书馆界正式恢复交流之后,与图书馆自动化相关的大量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传入中国,华人图书馆员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讲座、报告、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将美国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知识和技术带到中国。
  西蒙斯大学林瑟菲教授从1974年开始多次访华,于北京、南京、上海多处进行学术报告,并在各业务研讨班上讲学,介绍美国图书馆的自动化活动和几个重要的图书馆网络。曾程双修女士在20世纪80年代将CD-ROM带回国内,并与国内同行分享自己多年在图书馆编目自动化方面的经验[8]。李华伟教授是将OCLC、OhioLINK等理念带到中国的重要人物。在他的联系下,1994年OCLC与清华大学图书馆合作,并成立中国办事处[9]244。1996年,李教授开始将OhioLINK的概念与模式介绍给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大图书馆朱强副馆长在李教授的安排下多次到俄亥俄考察OhioLINK的运作情况,回国后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参照OhioLINK的模式创建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10-11]。
  在他们的积极引介下,美国图书馆自动化与网络化的理念启发了中国图书馆人,与之相关的联合目录、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等模式在国内相继出现。其中,深圳图书馆借鉴俄亥俄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设计和开发了ILAS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真正推动了中国图书馆的自动化进程[9]244。
  3.3 图书馆新技术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推动图书馆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期间华人图书馆员不断将美国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经验成果带回国内与同行分享,推进了我国图书馆界对新技术的认知与应用。
  在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是陈钦智教授。陈教授在信息技术与数字图书馆等领域的成果颇丰,内容涉及多媒体技术、数字图像技术、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她常年往来于中美两国之间,向国内图书馆界人士传播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从1987年开始,陈教授成功组织了多次新兴信息技术国际会议(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为亚太地区的图书馆员和信息专家提供交流平台。她倡导的全球数字图书馆理念推动了传统图书馆工作方法和服务模式的转变,所承担的“中国记忆”“中美合作办万册数字图书馆”等项目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推广,深化了中国图书馆界对新技术的认知,提高了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水平[12]。
  3.4 图书馆管理培训项目的开展
  作为享誉世界的华裔美国图书馆学家,李华伟教授在图书馆管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代表作《现代化图书馆管理》 是一部将中西方管理学思想融会贯通的高水平著作。学术研究之余,李教授还在中美图书馆界开办了多个馆员培训项目。早在1979年,李教授就在俄亥俄大学图书馆设立了“国际图书馆员培训项目”,致力于培训发展中国家的图书馆员。据统计,截至1999年,通过该项目接受培训的国际馆员共有175位,其中来自中国的有150位,其中不少参加培训的中国图书馆员后来都成为国内各类型图书馆的领军人物[9]237-239。
  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从2006年开始组织举办21世纪图书馆员研讨班。每年邀请华人图书馆学家在云南、上海、山西、吉林等地开办学术讲座与研讨会议,分专题向国内图书馆员介绍美国大学图书馆在管理运作等方面的知識与实践。每次业务培训结束后,组织者还会收集整理参与者的反馈与建议,及时对项目进行评估及调整[13]。   关于图书馆员培训的另一个重要实践是中美图书馆员交流计划“放眼全球,行诸全球”(Think Globally, Act Globally)。该计划是2008年美国博物馆暨图书馆服务协会与中国文化部共同建立的文化交流项目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美国博物馆暨图书馆服务协会、华人图书馆员协会、中国文化部、中国图书馆协会联合开展,由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莫滕森国际图书馆项目中心负责执行,致力于中美两国的图书馆员交流与合作。这是中美图书馆界首个在政府层面的官方合作项目。该项目每年选派数批图书馆专家前往中国举办图书馆研讨班,接待中国派到美国交流学习的馆员,组织两国图书馆专业人员参加学术会议,为中美双方图书馆专业人员提供互相学习和合作的机会,中国的大批图书馆基层工作人员成为此培训项目的重要受益者。截至2012年8月,该项目已覆盖中国31个省份44座城市,共有7000余名中美图书馆员参与其中,交流讨论的主题包括图书馆行政管理、信息技术、资源发现与共享、图书馆学教育等。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亚洲图书馆研究馆员蒋树勇是该项目的负责人,她表示:“这项合作将会对图书馆的全球发展以及两国图书馆间的未来合作产生深远影响。”[14-15]
  3.5 专业会议的组织及参与
  在中美图书馆交流合作的历程中,华人图书馆员通过组织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的形式,及时传递美国图书馆界新的学术观念与技术方法,与中国图书馆专业人员交流经验。开展图书馆合作一直是承办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如1985年APALA/CALA联合会议主题为“亚太平洋地区图书馆发展的合作领域”,1996年CALA年会的主题为“国际信息网际互联:泛太平洋视角”[3]。
  在众多国际会议之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该会议是在李华伟教授的持续倡议与多方奔走下得以达成的。1994年,会议筹备工作展开,确定会议的主旨是通过相互交流,加强中美图书馆在人员、技术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从而进一步开发信息资源。
  1996年,国际图联在北京召开会议的前夕,由中美图书馆界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在京成功举办,来自中美双方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上还选派了5名CALA成员担任现场口译人员。本次会议在中美图书馆合作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得到海内外媒体的竞相报道。此后每隔几年,中美图书馆界同仁会就不同的主题在中国或美国聚集一堂,交流讨论。至今,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已成功举办五届,会议主题、参与人员以及组织等方面均体现出中美图书馆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与成熟。合作会议增加了两国图书馆界的交流,随着中美图书同行之间逐渐建立起联系,更多的交流活动得以实现。
  3.6 赠书以促进馆藏建设
  长期以来,华人图书馆员不断将个人藏书或组织机构的书刊文献捐赠给国内图书馆。钱存训教授于1979年访华期间向上海图书馆赠送了芝加哥大学有关信息技术的西文图书600余册,并将个人收集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复印本及相关研究资料赠送给上海图书馆以供国内专家研究[17]。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先生作为代表之一参加了哈佛大学图书馆向中山大学捐赠15万册英文图书的签字仪式,之后中山大学图书馆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极具特色的喜乐斯藏书[18]。2004年,马大任先生于84岁高龄发起“赠书中国计划”,在全美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收集各专家学者的私人藏书与档案,以及图书馆、出版社和社会团体捐赠的书刊资料,赠送给中国的大学图书馆,以期达到节省经费、充实馆藏的作用。截至2016年6月,已有42万册西文赠书送至国内有需要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图书馆[19]。
  随着这些赠书活动的不断推进,很多国内图书馆的藏书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實与发展,从而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资源服务。
  4 结语
  美国华人图书馆员作为一个重要群体,时刻关注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在推动中美图书馆交流与合作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撰文、讲学等方式,将美国图书馆界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及时传递到中国,从而推动我国图书馆自动化进程以及图书馆技术方法的变革。二是开办培训项目,与国内同行交流图书馆管理方法与业务实践,促进我国图书馆服务观念的转变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组织参加国际会议,为中美图书馆界同仁提供沟通平台,增进两国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增强了中国图书馆学人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随着世界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中美两国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杨子竞.中美图书馆的互动[J].图书馆学研究,2003(1):19-23.
  张芳,李刚.美国华人图书馆员群体研究述略[J].图书馆论坛,2017,37(7):93-100.
  LIU MENGXIONG. The history and status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librarianship[J].Library Trends,2000,49(1):109-137.
  Council on East Asian Libraries[EB/OL].[2017-06-01].http://www.eastasianlib.org.html.
  Chinese American Librarians Association[EB/OL].[2017-06-01].http://www.cala-web.org.html.
  Asian Pacific American Librarians Association[EB/OL].[2017-06-01].http://www.apalaweb.org.html.
  Society for Chinese Studies Librarians[EB/OL].[2017-06-01].http://www.scslweb.org.html.   王蕾.建国以来中美图书馆界交流与合作[D].广州:中山大学,2005.
  杨阳.书籍殿堂的智者 杰出图书馆学家李华伟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张沙丽.李华伟.致力于中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有远见的领导者[J].公共图书馆,2011(4):29-31.
  HE YAN, RUAN LIAN. A leadership model for chinese american librarians: an oral history of Dr. Hwa-Wei Lee[J].Chinese America: History & Perspectives. 2016:27-31.
  铁茜.海外华人图书馆学家的学术贡献与影响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6(4):112-116,128.
  CALA Twenty-first century librarian seminar series [EB/OL].(2015-06-01)[2017-06-01].http://www.cala-web.org/node/949.html.
  China-US Project[EB/OL].(2012-08-27)[2017-06-10].http://www.library.illinois.edu/China.html.
  CHEN QI. Achievement, contribu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merican librarians[J]. Chinese Librarianship: A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2012,34:20-28.
  China-US Library Conference[EB/OL].[2017-06-10].http://www.cala-web.org/links/china-us-conf.html.
  錢存训.中美图书馆代表团首次互访纪略(1973-1979)[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3(4):74-77.
  程焕文,王蕾.喜于斯 乐于斯:哈佛大学喜乐斯藏书的东来及其影响[J].图书馆建设,2008(6):100-103.
  叶建金.一片丹心图报国:马大任与“赠书中国计划”[J].新世纪图书馆,2017(4):85-88.
其他文献
通过对南京体育学院科研成果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了"出台奖励政策、积极推广科研成果、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科研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看法,认为这样可促进体育院校科研水平
对2003年江苏省少年男子篮球比赛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训练、选材等6个方面入手,进行了较为缜密的思考,提出若干问题,并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以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为例,论文比较分析了知识图谱研究中数据样本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虽然核心文献具有反映学科研究的代表性,但还需要图书馆对学者进行检索
对翻转课堂进行了描述性研究,探讨了其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潜在意义,同时展示大学英语课堂实践翻转教学的学生满意度情况。调查表明,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使用翻转课
此次安凯纯电动公交车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试运行,是对中国新能源客车品质和性能的考验。
目的探讨抗凝、降脂预防激素诱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方法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建立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68只兔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为洛伐他汀和华法林(WL)组、洛伐他汀
看食欲表现。母牛配种后:食欲旺盛,毛管发亮,逐渐增脂,行动稳,不乱爬,不叫栏.无发情表现。
体育运动学校的目标和任务是向优秀运动队选拔、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在体校参加训练的学生大都是处于青春期的少年.这些运动员活泼爱动,生性好奇,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尚不成
交互式的英语教学模式能够弥补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缺陷,实现英语翻译教学目标的实现。传统的单向式英语教学模式具有片面性、高难度性,不能实现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引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