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幼儿教育;人格;自然;游戏;细节;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6(B)-0043—01
幼儿期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奠基时期,也是友爱、真实、善良、同情、尊重等人格基本特征逐渐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家长除了要做幼儿情感的接受者、行为信号的解读者和协调发展的支持者的角色外,还应重视和尝试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幼儿人格的人性化培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重视幼儿与自然的亲近与体验
健康的身体是人格正常发展的基础。为此,应让幼儿在阳光、树木和清新的空气环境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培养爱花草、爱动物、爱地球的情感,培养对四季的审美体验及对各种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幼儿对大自然的理解具有“泛灵性”的特点,在他们的眼中,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具有和人一样的生命与感情。父母要了解幼儿的天性,多带他们出去走走。这样既能加强幼儿对大自然变化的整体理解,帮助他们发现事物之间的变化关系,也能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兴趣,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促进幼儿人格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游戏环境中对幼儿进行人格培养
游戏是培养幼儿合群性和独立性极好的手段,尤其是角色游戏,幼儿通过对游戏角色的选择,能够学会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这对幼儿合群性情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金鸡冠的公鸡》这一教学内容中,幼儿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扮演,能够体会到合群、合作、互相帮助的快乐,从而增强合作、合群意识,提高合作、合群能力。游戏区域环境应依据幼儿特点,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创设游戏区域,既要便于幼儿模仿家庭活动,又要满足其心理需要和锻炼独立能力的要求。角色游戏是打开幼儿心扉的一把金钥匙,幼儿的模仿性比较强,心理上渴望参加成人的劳动。在游戏活动这片小天地里,幼儿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游戏活动中懂得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懂得了现实生活中的多种角色关系。这是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
角色游戏的组织活动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从培养幼儿的自立能力和简单认识社会环境人手,以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为了让幼儿不断积累人生经验,应该从小就对幼儿进行“逆境锻炼”,即对幼儿进行磨炼意志品质,克服困难的教育,使幼儿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给予幼儿细节上的关爱
实施人格化教育,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位幼儿的个性特征与成长环境,细致观察和记录幼儿从具体的事件和细节中感受教师无微不至的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求教师要将有计划的观察与随机观察结合起来,为每个幼儿建立丰富的个性成长档案,同时,通过建立有效的家园联系方式,充分了解幼儿,争取在幼儿的人格教育中得到家庭教育的配合与支持,营造和谐的家园关系。因此,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要做到宽容、赞赏,不轻视家长,不排斥家长,从而建立彼此信任的“家园”关系。
在实现“家园”合作共育方面,应邀请家长来园参与主题活动,虚心接受家长提出的意见,使家长与教师成为互补的教育资源。比如,请当医生的家长给幼儿讲解饮食卫生方面的常识:请交通警察给幼儿讲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通过以上活动,既可开阔幼儿的知识视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加深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四、通过渗透艺术和审美的手段。加强对幼儿基础人格特质的陶冶
艺术和审美的手段,不仅是最容易与幼儿的心灵世界进行沟通的手段,也是保证幼儿纯洁心灵和健康人格生长的必要精神资源。艺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接受艺术教育,目的是发展自身的素质和人格,养成良好的个性。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的美,有利于陶冶、塑造幼儿的心灵,发掘幼儿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
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要注重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尊重幼儿的兴趣。因此,要选择适合幼儿性情和兴趣的艺术教育内容,不要强迫,否则会破坏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活动,尤其是富于机智、探究的艺术和审美活动,来促进幼儿基础人格特质的陶冶和发展。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6(B)-0043—01
幼儿期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奠基时期,也是友爱、真实、善良、同情、尊重等人格基本特征逐渐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家长除了要做幼儿情感的接受者、行为信号的解读者和协调发展的支持者的角色外,还应重视和尝试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幼儿人格的人性化培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重视幼儿与自然的亲近与体验
健康的身体是人格正常发展的基础。为此,应让幼儿在阳光、树木和清新的空气环境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培养爱花草、爱动物、爱地球的情感,培养对四季的审美体验及对各种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幼儿对大自然的理解具有“泛灵性”的特点,在他们的眼中,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具有和人一样的生命与感情。父母要了解幼儿的天性,多带他们出去走走。这样既能加强幼儿对大自然变化的整体理解,帮助他们发现事物之间的变化关系,也能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兴趣,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促进幼儿人格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游戏环境中对幼儿进行人格培养
游戏是培养幼儿合群性和独立性极好的手段,尤其是角色游戏,幼儿通过对游戏角色的选择,能够学会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这对幼儿合群性情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金鸡冠的公鸡》这一教学内容中,幼儿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扮演,能够体会到合群、合作、互相帮助的快乐,从而增强合作、合群意识,提高合作、合群能力。游戏区域环境应依据幼儿特点,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创设游戏区域,既要便于幼儿模仿家庭活动,又要满足其心理需要和锻炼独立能力的要求。角色游戏是打开幼儿心扉的一把金钥匙,幼儿的模仿性比较强,心理上渴望参加成人的劳动。在游戏活动这片小天地里,幼儿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游戏活动中懂得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懂得了现实生活中的多种角色关系。这是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
角色游戏的组织活动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从培养幼儿的自立能力和简单认识社会环境人手,以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为了让幼儿不断积累人生经验,应该从小就对幼儿进行“逆境锻炼”,即对幼儿进行磨炼意志品质,克服困难的教育,使幼儿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给予幼儿细节上的关爱
实施人格化教育,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位幼儿的个性特征与成长环境,细致观察和记录幼儿从具体的事件和细节中感受教师无微不至的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求教师要将有计划的观察与随机观察结合起来,为每个幼儿建立丰富的个性成长档案,同时,通过建立有效的家园联系方式,充分了解幼儿,争取在幼儿的人格教育中得到家庭教育的配合与支持,营造和谐的家园关系。因此,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要做到宽容、赞赏,不轻视家长,不排斥家长,从而建立彼此信任的“家园”关系。
在实现“家园”合作共育方面,应邀请家长来园参与主题活动,虚心接受家长提出的意见,使家长与教师成为互补的教育资源。比如,请当医生的家长给幼儿讲解饮食卫生方面的常识:请交通警察给幼儿讲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通过以上活动,既可开阔幼儿的知识视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加深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四、通过渗透艺术和审美的手段。加强对幼儿基础人格特质的陶冶
艺术和审美的手段,不仅是最容易与幼儿的心灵世界进行沟通的手段,也是保证幼儿纯洁心灵和健康人格生长的必要精神资源。艺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接受艺术教育,目的是发展自身的素质和人格,养成良好的个性。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的美,有利于陶冶、塑造幼儿的心灵,发掘幼儿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
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要注重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尊重幼儿的兴趣。因此,要选择适合幼儿性情和兴趣的艺术教育内容,不要强迫,否则会破坏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活动,尤其是富于机智、探究的艺术和审美活动,来促进幼儿基础人格特质的陶冶和发展。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