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然而却出现了一方面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营销人才,这反映出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脱节现象。本文从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分析入手,寻找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改革策略,旨在解决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以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创新能力;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2
一、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营销类职位是目前社会招聘中的热门职业,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营销类人才更是目前企业急需的。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营销人员时不再单纯的需要市场营销专业的对口人才,而是需要具备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营销人员。通常营销专业对工作经验要求较高,用人单位一般要求应聘者具有两至三年的工作经验。尤其在不少热门行业中,营销类的人才需求量持续增长。例如汽车销售行业的发展,使汽车营销类人才需求旺盛。招聘的人才不但要有熟练的营销技能,更需要具有汽车营销的从业经验,还需要懂得汽车结构,具有汽车行业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系统地为客户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更加需要学习型人才、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以及具有执行力和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营销人员如果不能及时掌握新知识、不能利用新知识开发新市场、不懂凝聚了新知识的新产品或服务,那么去开发市场就会相当困难。另一方面,营销人员如果缺乏高效的执行力与敏銳的观察力及创造力,企业将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虽然近几年我国对营销类人才的需求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一度成为最热门的人才,但很多行业仍出现高薪也难聘请到所需专业营销人才的情形,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缺乏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现代企业需要一批既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营销技能,又要对国家方针政策、法律、科技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具有高度敏感性,同时,还要具备市场调查研究能力、营销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的高规格的营销人才。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传统培养模式制约了学生创新与实战能力的提升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战性非常强的应用型专业,这就需要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充分地结合起来,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分析能力、决策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市场营销的职业技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创新能力的高低,而传统的营销人才培养大多强调专业化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呈现出“窄、专、深”的特点,培养的人才在各行业对专门人才急需的背景下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专业性过强的传统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文化素养存在明显的缺陷,缺乏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双师型”教师短缺成为营销专业发展的瓶颈
当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而具备“双师型”素质的人才大多是具有较为系统的营销专业知识和相应行业实践经验的人才,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更大,企业为了吸引并留住这部分人才,纷纷提供高薪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或较好的学习机会。由于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严格,教师收入较低,高职院校激励机制普遍不完善等多种原因,限制了“双师型”营销人才向高职教育领域流动,甚至也导致“双师型”教师外流的现象出现。另外,社会上“双师型”营销人才的储备远不能满足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对此类人才的需要,因而较多的高职院校缺乏市场营销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情况无法得到改善,这也成为限制专业发展的瓶颈。
3.校企合作推进困难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使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然而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校企合作在推进中阻碍较大。
当今市场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程度日益加剧,大多数企业不愿承担培训现代化市场营销人才的社会责任,即使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多数也是因为在短期内需要大量的市场推广人员,却又一时难以召集到足够数量的营销人员,因此将目光集中在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上,要求学生能在短期实习工作中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所提供的岗位大多也只是站柜台、发传单或收银等工作,实习内容过于单一,体力劳动多,创造性劳动少,不能满足学校旨在提升学生营销技能的实训目的。
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1.多种渠道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增设创新训练课程。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而且企业普遍认为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一人才培养中较突出的问题十分重要,因此应逐步加大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并增设例如营销策划创新、创业模拟、ERP沙盘对抗等创新训练课程,真正的发挥实践教学作用,提升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
(2)组建营销专业社团。专业社团作为第二课堂,对于市场营销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很大。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应定期举办与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将营销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依托营销专业社团建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实现学生的专业化、个性化以及职业化的全面发展。
(3)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在教学活动之外,高职院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性的竞赛,例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能够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运用的能力。
(4)利用产学研平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产学研平台,参与教师的一些社会服务项目,例如企业的市场调研项目、企业营销策划项目等。这样既能够培养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实战经验,又可以带动学生参与其中,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业精神与创业实践能力。 2.多种途径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高校教师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要求教师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更要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营销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因此,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成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市场营销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重点发挥他们在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制定有效的师资培养规划。例如,可以推荐有营销实践经验的教师到高层次学校进修,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同时建议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使其营销实践能力得到加强;还可以鼓励教师主动与企业联合,承担横向课题,或市场营销教学团队创办实体,例如成立“营销策划中心”,对外挂牌营业,为企业提供營销策划和咨询服务。此外,也要注意引导教师将咨询项目的经验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亲身经历过的项目为案例,既能够增强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及说服力,也能真正实现科研促进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无论是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进行理论学习,还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企业营销项目的实践活动,其自身的实践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也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
3.建设紧密型实训基地,推进校企合作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提升其职业技能的主要场所。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进程中,建设紧密型实训基地,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紧密型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共赢互利是首要原则,也是校企长久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许多项目需要企业人员进行“传帮带”指导,这势必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负担。因此要使企业接收学生开展实训,并能够发展成为稳定的紧密型实训基地,高校也必须为企业创造利益。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可以利用其教学资源,为企业开办培训班,提供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活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创造效益。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获得了企业的设备、实践硬件设施及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双方应本着共赢互利的原则,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与企业的发展捆绑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见实效。
参考文献:
[1]古广胜.对现代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31—33.
[2]唐纯.基于企业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3—4.
[3]张静,薄赋徭.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0):210—212.
[4]宋小燕.试论“3 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164—166.
作者简介:吴晓鹏(1982-),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注:基金项目: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市场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Q1106)。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创新能力;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2
一、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营销类职位是目前社会招聘中的热门职业,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营销类人才更是目前企业急需的。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营销人员时不再单纯的需要市场营销专业的对口人才,而是需要具备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营销人员。通常营销专业对工作经验要求较高,用人单位一般要求应聘者具有两至三年的工作经验。尤其在不少热门行业中,营销类的人才需求量持续增长。例如汽车销售行业的发展,使汽车营销类人才需求旺盛。招聘的人才不但要有熟练的营销技能,更需要具有汽车营销的从业经验,还需要懂得汽车结构,具有汽车行业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系统地为客户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更加需要学习型人才、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以及具有执行力和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营销人员如果不能及时掌握新知识、不能利用新知识开发新市场、不懂凝聚了新知识的新产品或服务,那么去开发市场就会相当困难。另一方面,营销人员如果缺乏高效的执行力与敏銳的观察力及创造力,企业将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虽然近几年我国对营销类人才的需求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一度成为最热门的人才,但很多行业仍出现高薪也难聘请到所需专业营销人才的情形,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缺乏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现代企业需要一批既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营销技能,又要对国家方针政策、法律、科技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具有高度敏感性,同时,还要具备市场调查研究能力、营销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的高规格的营销人才。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传统培养模式制约了学生创新与实战能力的提升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战性非常强的应用型专业,这就需要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充分地结合起来,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分析能力、决策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市场营销的职业技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创新能力的高低,而传统的营销人才培养大多强调专业化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呈现出“窄、专、深”的特点,培养的人才在各行业对专门人才急需的背景下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专业性过强的传统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文化素养存在明显的缺陷,缺乏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双师型”教师短缺成为营销专业发展的瓶颈
当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而具备“双师型”素质的人才大多是具有较为系统的营销专业知识和相应行业实践经验的人才,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更大,企业为了吸引并留住这部分人才,纷纷提供高薪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或较好的学习机会。由于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严格,教师收入较低,高职院校激励机制普遍不完善等多种原因,限制了“双师型”营销人才向高职教育领域流动,甚至也导致“双师型”教师外流的现象出现。另外,社会上“双师型”营销人才的储备远不能满足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对此类人才的需要,因而较多的高职院校缺乏市场营销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情况无法得到改善,这也成为限制专业发展的瓶颈。
3.校企合作推进困难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使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然而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校企合作在推进中阻碍较大。
当今市场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程度日益加剧,大多数企业不愿承担培训现代化市场营销人才的社会责任,即使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多数也是因为在短期内需要大量的市场推广人员,却又一时难以召集到足够数量的营销人员,因此将目光集中在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上,要求学生能在短期实习工作中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所提供的岗位大多也只是站柜台、发传单或收银等工作,实习内容过于单一,体力劳动多,创造性劳动少,不能满足学校旨在提升学生营销技能的实训目的。
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1.多种渠道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增设创新训练课程。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而且企业普遍认为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一人才培养中较突出的问题十分重要,因此应逐步加大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并增设例如营销策划创新、创业模拟、ERP沙盘对抗等创新训练课程,真正的发挥实践教学作用,提升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
(2)组建营销专业社团。专业社团作为第二课堂,对于市场营销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很大。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应定期举办与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将营销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依托营销专业社团建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实现学生的专业化、个性化以及职业化的全面发展。
(3)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在教学活动之外,高职院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性的竞赛,例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能够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运用的能力。
(4)利用产学研平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产学研平台,参与教师的一些社会服务项目,例如企业的市场调研项目、企业营销策划项目等。这样既能够培养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实战经验,又可以带动学生参与其中,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业精神与创业实践能力。 2.多种途径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高校教师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要求教师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更要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营销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因此,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成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市场营销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重点发挥他们在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制定有效的师资培养规划。例如,可以推荐有营销实践经验的教师到高层次学校进修,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同时建议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使其营销实践能力得到加强;还可以鼓励教师主动与企业联合,承担横向课题,或市场营销教学团队创办实体,例如成立“营销策划中心”,对外挂牌营业,为企业提供營销策划和咨询服务。此外,也要注意引导教师将咨询项目的经验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亲身经历过的项目为案例,既能够增强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及说服力,也能真正实现科研促进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无论是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进行理论学习,还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企业营销项目的实践活动,其自身的实践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也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
3.建设紧密型实训基地,推进校企合作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提升其职业技能的主要场所。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进程中,建设紧密型实训基地,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紧密型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共赢互利是首要原则,也是校企长久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许多项目需要企业人员进行“传帮带”指导,这势必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负担。因此要使企业接收学生开展实训,并能够发展成为稳定的紧密型实训基地,高校也必须为企业创造利益。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可以利用其教学资源,为企业开办培训班,提供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活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创造效益。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获得了企业的设备、实践硬件设施及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双方应本着共赢互利的原则,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与企业的发展捆绑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见实效。
参考文献:
[1]古广胜.对现代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31—33.
[2]唐纯.基于企业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3—4.
[3]张静,薄赋徭.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0):210—212.
[4]宋小燕.试论“3 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164—166.
作者简介:吴晓鹏(1982-),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注:基金项目: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市场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Q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