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特大桥混合梁斜拉桥钢箱梁架设关键技术

来源 :铁道建筑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f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建广州南沙港铁路西江特大桥主桥为(2×57.5+172.5+600+4×57.5)m钢箱混合双主梁等高塔斜拉桥,钢箱梁共54个节段四种类型,具有结构复杂、跨度大、吊重大、施工干扰多等建设难题。为此,围绕该桥钢箱梁施工质量和线形控制等关键工序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形成的大节段钢箱梁浮吊滑移就位技术解决了边跨大节段吊装难题,标准节段钢箱梁桥面吊机悬臂架设技术解决了中跨标准节段安装难题,中跨适时适温合龙技术解决了钢箱梁合龙难题,为今后类似条件下的斜拉桥钢箱梁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其他文献
设计了一种基于0.25μm GaAs p-HEMT工艺的低插损6位数字衰减器。采用Pi型衰减结构与T型衰减结构级联的方式,实现低插入损耗和高衰减精度。采用相移补偿电路减小附加相移,采用幅度补偿电路提高衰减精度。仿真结果表明,在7~13GHz范围内,该数字衰减器的RMS幅度误差小于0.5dB,插入损耗小于5.6dB,10GHz时1dB压缩点的输入功率约为29dBm,附加相移为-7°~+6.5°,输入输出回波损耗小于-11dB。芯片尺寸为2.50mm×0.63mm。
基于gm/Id查找表方法,设计了一种用于14位100MS/s流水线逐次逼近寄存器模数转换器(Pipelined-SAR ADC)的余量放大器。该余量放大器采用高增益宽带宽的增益自举运算放大器(OTA)结构。该方法通过lookup函数查找器件直流工作点,克服了传统方法对短沟道器件参数无法准确设计的问题。通过迭代算法来选择核心器件的gm/Id,使电路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同时实现功耗的优化设计,且具有很好的工艺移植性。基于SMI
深大基坑内支撑拆除工艺复杂,工期较长,且对安全性要求极高。中国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基坑深度为25.5 m,采用“单排桩+3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1道预应力锚索”的支护形式,该项目体量大,毗邻地铁站且周边环境复杂。经过方案比选,最终选用“绳锯切割+风稿”的机械拆除法进行施工。现场施工及监测表明,在满足拆撑的前提下,对内支撑进行分层分阶段拆除,基坑、楼板及周边环境的变形均在允许范围内,安全性高,且满足主体结构的进度要求。
以436 m的三主桁中承式六跨连续钢桁拱桥明珠湾大桥为研究背景,通过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大桥合龙口调节措施的有效性,提出设计一种纵向新型微调装置,以满足合龙口纵向微调,达到大桥“零误差”合龙的条件。计算分析结果与应用效果显示,采用Q370钢材通过不同厚度钢板利用正交熔透焊组合的方法形成整体结构,可以满足250 t顶拉力需要;合龙时通过先粗调至10~15 mm时再采用微调装置调整效果良好,可以满足多点同步合龙的需要,提高了合龙施工效率与经济效益,该微调装置结构设计与使用方法对同类桥梁合
在0.18μm SiGe BiCMOS工艺下,设计了三种射频端口的ESD防护电路。在不影响ESD防护能力的前提下,通过串联多级二极管,可以显著提高射频电路的线性度。通过在二极管通路中串联LC谐振网络和大电感,在显著降低射频端口ESD防护电路插入损耗的同时还提高了射频电路的线性度。仿真结果表明,两级串联二极管结构可以将输入1dB压缩点提高至18.9 dBm。在16GHz频点,串联LC谐振网络设计和串联大电感设计分别可以将插入损耗减小0.5dB和0.9dB。
以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管廊结构物混凝土为研究对象,研究混凝土在不同温度灾变下的力学参数劣化程度。通过静力三轴压缩试验,围压分别设置为5、10、15 MPa等3个量级,温度分别设置为24、60、100℃三个量级,获取了其在不同温度和围压下三轴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揭示了温度灾变下混凝土的破裂机理和强度参数劣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温度下,随着围压的增大,混凝土的极限抗压强度和变形模量有明显增强的趋势;相同围压下,随着温度增大,混凝土的极限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少。并最后推导出混凝土材料在温度复杂灾变情况下的八面体
为了更好地控制共晶焊接空洞率和剪切力,提出了一种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自动共晶焊接参数的方法。对焊接温度、焊接时间、焊接压力三个关键参数采用正交法进行三因子两水平极差分析,得到了影响芯片金锡共晶焊接质量的主次因子及共晶焊接参数的最优组合。试验结果证明,使用优化的工艺参数,芯片焊接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共晶焊接区空洞率均值及芯片剪切力Cpk值均完全满足GJB548B的要求。
基坑支护结构的水平变形是基坑监测的一个重点,对其准确预测一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针对其预测过程中不确定性,首次将云模型理论应用于基坑支护结构水平变形量的预测。利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理论,通过逆向云发生器算法确定云模型的3个数字特征,从而建立云模型。以国内5组工程实例检验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最大不超过8.7%,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表明云模型在对基坑支护水平变形的预测中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在复杂周边环境及富水卵石土地层条件下,盾构安全接收是工程中的重难点,而克服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对接收端土体位移的控制。土体位移控制有效性决定了盾构接收施工开展顺利与否、周边建(构)筑物受施工影响程度,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端部加固、冷冻等。本文结合新建北京至张家口铁路某标段一区间盾构接收施工,简要阐述盾构进洞前姿态保持、洞口端头加固、接收基座施工、降水井施工等施作工艺,对整个接收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给类似工况下盾构接收提供施工参考。
地质灾害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同时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基础,以往的研究中重在探讨易发性评价方法的选取,而对于地质灾害易发性指数如何分级的研究较少。为了探索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精度验证与定量的分级标准,以四川省汶川县为例,选取12种广泛应用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影响因子,运用信息量模型进行易发性评价,运用成功率曲线检验模型的评价精度,提出历史地质灾害累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