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心城区2000–2011年前列腺癌发病与死亡趋势分析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2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统计2000–2011年广州市中心城区前列腺癌发病与死亡情况,探讨其变化趋势。

方法

根据广州市肿瘤登记处收集的2000–2011年广州市中心城区前列腺癌的病例资料,计算发病率和病死率,采用Segi世界标准人口计算标化率。按年龄分为0~64岁、65~74岁和≥75岁3组,采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04统计软件分析发病率、病死率和各年龄组率趋势,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

结果

在2000–2011年,广州市中心城区累计报告前列腺癌新发病例3 029例,死亡964例。前列腺癌发病粗率从2000年的4.82/10万上升到2011年的18.69/10万,增加了287.76%,AAPC为10.01%(95%CI:6.00%~14.20%);病死粗率从2000年的2.41/10万上升到2011年的5.86/10万,增加了142.90%,AAPC为8.04%(95%CI:6.20%~9.90%),发病标化率、病死标化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发病率趋势分析,0~64岁组AAPC为11.51%(95%CI:6.00%~17.30%),增加了315.87%,累计上升1.99/10万;65~74岁组发病率AAPC为4.19%(95%CI:0.30%~8.20%),增加了92.72%,累计上升45.82/10万,;≥75岁组AAPC为2.77%(95%CI:–1.00%~6.70%),增加了42.84%,累计上升63.13/10万。≥75岁组增幅最大,0~64岁组增速最快。各年龄组病死率趋势分析仅0~64岁组有统计学意义,AAPC为6.25%(95%CI:0.30%~12.60%)。

结论

广州市中心城区前列腺癌发病和病死率增长速度趋快,应加强前列腺癌的防治研究。

其他文献
基于联合输入交叉队列(CICQ)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均衡交叉节点缓存单组播混合调度算法,即单组播交叉缓存均衡(MUCB)算法,该算法不同于现有的基于业务状态如队长和/或等待时间
目的探讨复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complexed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cPSA)相关指标在诊断前列腺癌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74例采用经直肠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初诊为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转移分为转移组38例,其中骨转移36例,仅肺转移和仅淋巴结转移各1例,T1~T2期10例,T3~T4期28例;未转移组
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经常需要采用特殊体位满足手术要求.侧斜位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较为复杂的一种体位,适用于颅后窝手术、桥小脑角手术、枕部手术等[1].此体位要求患者
目的探讨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PSA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前列腺癌患者140例,年龄48~82岁,平均68岁;BPH患者104例,年龄52~87岁,平均70岁;健康男性162例,年龄23~49岁,平均38岁。ELISA法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清PSA水平以及X抗原家族成员1b(x antigen family member 1b,XAGE–1b)、滑膜肉瘤X断裂
海洋大数据是海量数据,数据的维度、数据模型本身拥有很多的缺失点,这样的缺失点让我们在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因此,必要的数据预处理有很重要的意义,而数据清
目的本研究拟评价鞘内注射催产素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36只,4~6周龄,体重100~1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9):对照组(C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神经病理性痛+生理盐水组(NPN组)和神经病理性痛+催产素组(NPO组)。NP组、NPN组和NPO组采用坐骨神经部分结扎损伤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NPO组分别于造模当天、造模后1和2 d时鞘内注射
从广义范围上来说,信息管理古已有之,中外都有各自独特的信息管理方式.不论是政治信息的分析、商业信息的收集还是军事信息的整合,都是信息管理的组成部分.与之相比,计算机的
青花瓷雅致清丽、端庄典雅,是独中高雅的美品位的艺术瓷品种.德化传统青花装饰技艺的表现形式有着历史悠久的艺术魅力,青花瓷器之所以能长期流行,是因为它具有丰富多彩的装饰
自然界生物进化问题推动了对生物数据的研究分析.描述统计时期,只简单统计生物现象规律,描述其分布特征及相关数量关系.20世纪人工控制条件下获得的试验数据引起重视,小样本
目的探讨居住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人群睡眠结构和睡眠血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以及三普红景天和乙酰唑胺的调节作用.方法对移居海拔5 380 m高原1年的24名青年随机分为A组(三普红景天组)、B组(乙酰唑胺组)和C组(三普红景天+乙酰唑胺组),每组8名.在服药前和服药24天后分别进行睡眠结构和睡眠SaO2监测结果3组青年服药后较服药前清醒时SaO2(WSaO2)、睡眠监测过程中最低 S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