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正处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处在数字经济全面发展的时代。智慧智能正在深刻改变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和产业组织形态,引领创新发展,塑造城市未来。当前,数字驱动产业发展,已成为各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数字赋能,也让城市治理更精准、高效,民生服务更优质。可以说,数字经济实现了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让城市更精彩,且已成为推动双循环的重要力量。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健康有序推进河南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推动1~2个试点城市达到全国一流智慧城市水平。到2025年,建成5个左右全国一流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人口、地理、经济等基础静态数据和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等产生的交通、社区、医疗等动态数据,需要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潜在价值并为城市治理提供可靠决策和建议,大数据技术使数字城市升级为智慧城市成为可能。智慧城市产生着大数据,而大数据支撑着智慧城市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做好大数据对助推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进行了一系列超前布局,我国大数据产业取得重大发展。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推进,我国大数据在政策、技术、产业、应用等多个层面均取得卓越发展。当前,数据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数据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大数据技术全面应用于疫情防控的决策、发现、处置的全过程。交通、疾控、自然资源、市场监管、人社、医保、电网等53个部门124类数据背后,有一张不可见的数据之网,将个体、组织与平台相连接,形成风险防控“一张图”“一张网”,这就是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智慧社区,有效阻止了疫情扩散。据不完全统计,全省18个省辖市、29个县(市)先后启动数字城市建设项目,基于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开发了160多个应用系统,涉及50多个应用系统,推动了相关产业发展。随着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划不断科学,数字城市建设处于前沿,信息产业不断提升,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初见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顶层设计有待完善,二是缺乏信息共享,三是专业人才紧缺,四是保障体系不完善,五是社会关注度较低。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促进数据开放,打破信息孤岛
一是加强信息互通,共享服务。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城市基礎数据、公共数据、实时数据等的大规模、深层次应用,数据的共享及深层次应用对智慧城市运行产生的效益“1+1”远大于“2”。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全面整合独立分散的应用系统数据,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和深入应用,为智慧城市运行奠定基础。各职能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正确认识数据共享的重要性,打破以往的部门利益和壁垒,加大数据共享力度,让数据资源充分流动起来,发挥应有价值。继续深入推进“数据大平台”建设,统一的“数据大平台”能够在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更加集约、高效,一方面可以减少各个业务部门业务数据库的重复建设,避免公共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各个业务部门建设数据库的端口不兼容导致数据不能融合共享的问题。
二是强化数据开放服务。打造河南省数据资源门户网站,建设数据开放服务平台,整合部门可对公众开放的数据资源,面向社会提供数据申请服务、交换服务、发布服务、分析服务等,不断提高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满意度,同时可将市民反馈数据进行分析、研判、比对后再次进行公开,形成数据“循环更新”机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公共安全、公民隐私的前提下,规范有序地加大对社会企业各界开放公共数据库的力度,将海量的数据资源这股活水充分灌溉在社会企业这块土壤上,充分发挥整个城市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数据的应用价值。在加大公共数据库开放共享力度时应把握几个原则:第一,针对性。公共数据要分方向、有针对地开放共享,比如将各医院间病历、检查情况、费用结算等数据共享。第二,互利性。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的基础是能够为政府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便利或者能够方便市民生活,而不是为了企业追逐利益。第三,合法性。数据开放共享应在不影响公共安全、企业合法运营、居民隐私的基础上进行,任何不利于企业和个人的安全隐私数据都应当视情依法依规在限定范围内数据共享。
三是推进“数据大集中”。政务数据大集中技术和业务过程的实现,是从全局角度出发的选择,体现了政务机关能够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加快政务机关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是走向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河南省应该通过数据大集中进一步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化,将“知识服务”切实转化为大数据服务,将政府部门积累的重量级规模数据进行精细管理和深度挖掘,实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智能化。
四是加快建设政务云平台。应继续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持续推进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政务数据汇聚共享,以及政务服务的线上线下融合,为各级政府部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进一步实现百姓办事更加便利。要围绕人这个核心做好规划,强化产城融合,提升公共服务,积极向杭州学习,尽早实现“用一部手机治理一座城市”。
充分利用大数据支持政府决策
一是把握信息制高点,强化对大数据的研究。积极开展社会需求和智慧城市建设需求为导向的大数据科学研究,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分析设备、软件和服务,加速大数据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创新。将大数据人才选送到政府决策部门,组建高素质的政府科学决策大数据分析队伍。 二是完善制度机制,形成有利于政府大数据决策的环境。一要实行扁平化管理体制。围绕政务信息化、网络新闻监管、信息产业发展,细化分解相关工作,由专门机构对河南省信息化日常工作、政务资源和数据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管理协调。二要建立协同共享机制。搭建统一的政务信息平台。打通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交换门路,将独立分散的应用系統数据进行共享,推进政府信息资源的深入应用。三要建立服务外包机制。在政府主导模式之下,加强与企业的服务对接。根据相关领域需求,如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适当选择购买公共服务,让企业也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当中。政企合作的同时建立配套设施,明确资质认定、服务承诺、收费管理与最后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是加大大数据产业发展。应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大数据产业发展,大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区域结构,建立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促进大数据产业向规模化、创新化和高端化发展,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支持省内有条件的高新技术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共建大数据产业基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大数据产品和装备制造业、大数据软件和服务业。
四是推进大数据的普及及应用。推动大数据在各行业、各领域深入应用,提升大数据在产业升级、政府治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运用能力,以应用助力大数据产业发展。加快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以提升群众获得感为目标,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强化统筹协调,推进跨层级、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同时,推动交通物流、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公共安全、信息通信、环境保护等领域大数据应用,加速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传统行业管理方式、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开展“多式联运”大数据应用,促进跨行业大数据融合创新。
五是尽早布局区块链和物联网。受“新基建”浪潮影响,区块链和物联网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正释放出巨大潜力。尤其是跨链技术是万物互连的基础,可以更好地促进数字资产的流动,区块链是推动未来技术变革和推动数字金融服务融合的非常重要的技术,是科技制高点。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集成创新,目前应用日渐增多,在支付及结算、贸易金融、证券交易等领域的应用项目已开始从概念验证迈向生产实践。而随着5G商用的快速发展、5G和区块链的结合,未来必将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和价值,区块链和物联网生态将在最近3到5年得到高速发展。近期,多个省份先后出台区块链支持政策,例如,湖南重点提出“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海南探索旅游消费领域区块链应用,江苏布局银行、保险、租赁等行业票据区块链平台等。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河南要积极抢抓数字经济变革的时间窗口,以“黄河鲲鹏”项目为战略支点,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以创新思路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创新与综合集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要从传统农业大省、工业大省迈向创新大省、创新强省、创新策源地。要通过5G技术赋能,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促进产业迭代,培育发展新动能。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健康有序推进河南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推动1~2个试点城市达到全国一流智慧城市水平。到2025年,建成5个左右全国一流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人口、地理、经济等基础静态数据和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等产生的交通、社区、医疗等动态数据,需要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潜在价值并为城市治理提供可靠决策和建议,大数据技术使数字城市升级为智慧城市成为可能。智慧城市产生着大数据,而大数据支撑着智慧城市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做好大数据对助推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进行了一系列超前布局,我国大数据产业取得重大发展。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推进,我国大数据在政策、技术、产业、应用等多个层面均取得卓越发展。当前,数据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数据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大数据技术全面应用于疫情防控的决策、发现、处置的全过程。交通、疾控、自然资源、市场监管、人社、医保、电网等53个部门124类数据背后,有一张不可见的数据之网,将个体、组织与平台相连接,形成风险防控“一张图”“一张网”,这就是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智慧社区,有效阻止了疫情扩散。据不完全统计,全省18个省辖市、29个县(市)先后启动数字城市建设项目,基于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开发了160多个应用系统,涉及50多个应用系统,推动了相关产业发展。随着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划不断科学,数字城市建设处于前沿,信息产业不断提升,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初见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顶层设计有待完善,二是缺乏信息共享,三是专业人才紧缺,四是保障体系不完善,五是社会关注度较低。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促进数据开放,打破信息孤岛
一是加强信息互通,共享服务。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城市基礎数据、公共数据、实时数据等的大规模、深层次应用,数据的共享及深层次应用对智慧城市运行产生的效益“1+1”远大于“2”。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全面整合独立分散的应用系统数据,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和深入应用,为智慧城市运行奠定基础。各职能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正确认识数据共享的重要性,打破以往的部门利益和壁垒,加大数据共享力度,让数据资源充分流动起来,发挥应有价值。继续深入推进“数据大平台”建设,统一的“数据大平台”能够在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更加集约、高效,一方面可以减少各个业务部门业务数据库的重复建设,避免公共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各个业务部门建设数据库的端口不兼容导致数据不能融合共享的问题。
二是强化数据开放服务。打造河南省数据资源门户网站,建设数据开放服务平台,整合部门可对公众开放的数据资源,面向社会提供数据申请服务、交换服务、发布服务、分析服务等,不断提高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满意度,同时可将市民反馈数据进行分析、研判、比对后再次进行公开,形成数据“循环更新”机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公共安全、公民隐私的前提下,规范有序地加大对社会企业各界开放公共数据库的力度,将海量的数据资源这股活水充分灌溉在社会企业这块土壤上,充分发挥整个城市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数据的应用价值。在加大公共数据库开放共享力度时应把握几个原则:第一,针对性。公共数据要分方向、有针对地开放共享,比如将各医院间病历、检查情况、费用结算等数据共享。第二,互利性。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的基础是能够为政府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便利或者能够方便市民生活,而不是为了企业追逐利益。第三,合法性。数据开放共享应在不影响公共安全、企业合法运营、居民隐私的基础上进行,任何不利于企业和个人的安全隐私数据都应当视情依法依规在限定范围内数据共享。
三是推进“数据大集中”。政务数据大集中技术和业务过程的实现,是从全局角度出发的选择,体现了政务机关能够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加快政务机关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是走向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河南省应该通过数据大集中进一步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化,将“知识服务”切实转化为大数据服务,将政府部门积累的重量级规模数据进行精细管理和深度挖掘,实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智能化。
四是加快建设政务云平台。应继续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持续推进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政务数据汇聚共享,以及政务服务的线上线下融合,为各级政府部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进一步实现百姓办事更加便利。要围绕人这个核心做好规划,强化产城融合,提升公共服务,积极向杭州学习,尽早实现“用一部手机治理一座城市”。
充分利用大数据支持政府决策
一是把握信息制高点,强化对大数据的研究。积极开展社会需求和智慧城市建设需求为导向的大数据科学研究,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分析设备、软件和服务,加速大数据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创新。将大数据人才选送到政府决策部门,组建高素质的政府科学决策大数据分析队伍。 二是完善制度机制,形成有利于政府大数据决策的环境。一要实行扁平化管理体制。围绕政务信息化、网络新闻监管、信息产业发展,细化分解相关工作,由专门机构对河南省信息化日常工作、政务资源和数据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管理协调。二要建立协同共享机制。搭建统一的政务信息平台。打通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交换门路,将独立分散的应用系統数据进行共享,推进政府信息资源的深入应用。三要建立服务外包机制。在政府主导模式之下,加强与企业的服务对接。根据相关领域需求,如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适当选择购买公共服务,让企业也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当中。政企合作的同时建立配套设施,明确资质认定、服务承诺、收费管理与最后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是加大大数据产业发展。应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大数据产业发展,大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区域结构,建立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促进大数据产业向规模化、创新化和高端化发展,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支持省内有条件的高新技术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共建大数据产业基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大数据产品和装备制造业、大数据软件和服务业。
四是推进大数据的普及及应用。推动大数据在各行业、各领域深入应用,提升大数据在产业升级、政府治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运用能力,以应用助力大数据产业发展。加快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以提升群众获得感为目标,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强化统筹协调,推进跨层级、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同时,推动交通物流、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公共安全、信息通信、环境保护等领域大数据应用,加速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传统行业管理方式、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开展“多式联运”大数据应用,促进跨行业大数据融合创新。
五是尽早布局区块链和物联网。受“新基建”浪潮影响,区块链和物联网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正释放出巨大潜力。尤其是跨链技术是万物互连的基础,可以更好地促进数字资产的流动,区块链是推动未来技术变革和推动数字金融服务融合的非常重要的技术,是科技制高点。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集成创新,目前应用日渐增多,在支付及结算、贸易金融、证券交易等领域的应用项目已开始从概念验证迈向生产实践。而随着5G商用的快速发展、5G和区块链的结合,未来必将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和价值,区块链和物联网生态将在最近3到5年得到高速发展。近期,多个省份先后出台区块链支持政策,例如,湖南重点提出“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海南探索旅游消费领域区块链应用,江苏布局银行、保险、租赁等行业票据区块链平台等。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河南要积极抢抓数字经济变革的时间窗口,以“黄河鲲鹏”项目为战略支点,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以创新思路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创新与综合集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要从传统农业大省、工业大省迈向创新大省、创新强省、创新策源地。要通过5G技术赋能,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促进产业迭代,培育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