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蘼花开 尘烟散尽的绚丽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chunm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5月19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白宫迎接出席G8峰会的领导人配偶到访。抵达白宫参观的有法国总统奥朗德的女友,加拿大总理夫人,日本首相夫人,意大利总理夫人 等。
  暮春时节,繁花似锦,数十好友围案欢聚在高大的花架下饮酒畅叙。众人因景生情,相约了一个独特的行酒令:落花掉进谁的酒杯,谁就得将杯中酒喝净。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微风阵阵拂来,洁白的花瓣霎时如雪片般纷纷落下,酒杯里、几案上、衣袖中满是落英,在座者无一遗漏……如此浪漫至极的场景,记载在南宋时期重要的文言小说集《曲洧旧闻》之中,说的是北宋翰林学士范镇为商议国事政事,邀友在荼蘼花下举办“飞英会”的雅事。
  没错,那如霞盛开在花架之上的繁花,那似雪纷飞洒满酒席的落英,便是大家心目中既凄美又神秘的荼蘼花。
  孤洁寂寞开最晚
  如今的人们对荼蘼比较陌生,其实在古代,它曾是一种非常有名的花卉。《群芳谱》上记载,荼蘼花“大朵千瓣,香微而清,盘作高架”。可见,当时荼蘼就已被人们当作观赏花卉而广为栽培了。
  荼蘼的神秘气质无疑来自于佛教,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一句佛语“开到荼蘼”,为这种花卉赋予了一种尘烟散尽的末路之美。为什么“开到荼蘼”就表示完结了呢?因为荼蘼的花期在春末夏初,也就是一年的春花花季结束之时,待到荼蘼开花,于春季盛开的百花也就逐渐凋零,美丽不再。
  这样的意境无疑是震撼人心的。于是,从古到今,“荼蘼花开”成了文人墨客争相吟诵的题材:从任拙斋(宋)的“一年春事到荼蘼”到吴淑姬(宋)的“谢了荼蘼春事休”,再到《红楼梦》中麝月抽到的花签“荼蘼——韶华胜极”,无不传递出一种对美好事物消失的无奈。其中最具韵味的当属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杜沂游武昌以荼蘼花菩萨泉见饷》中的两句感叹:“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此时,“荼蘼花开”的原意早已被引申开来,注入了一种终极的禅意。荼蘼花开,表示感情的终结;爱到荼靡,则寓意生命中最灿烂、最繁华或最刻骨铭心的爱即将失去。
  与石蒜、莲花、曼陀罗一样,荼蘼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佛教经典之中。在佛典中,有一种神秘的“天上之花”,它色泽洁白,质地柔软,象征着纯洁;凡有缘得见此花者,其恶自然得到去除。此花名为曼珠沙华,它究竟是现实生活中的哪种花卉呢?对此,人们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在一般的共识中,曼珠沙华即彼岸花,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石蒜花;但是,细看佛经中关于曼珠沙华的形态描述,又与石蒜花相去甚远。那么,曼珠沙华究竟是什么花呢?有学者提出,它应该就是荼蘼花;其理由是,佛典中的彼岸花是“无茎无叶,绚灿绯红”的,这非常符合石蒜的形态,曼珠沙华则是“白色而柔软”的,两者截然不同;倒是荼蘼花的形态更符合曼珠沙
  华。因此,他们认为,曼珠沙华和彼岸花并非一回事,曼珠沙华是荼蘼,彼岸花是石蒜。
  其实,佛的世界对我们来说,本就是飘渺未知的,完全没必要硬将佛教典籍中的花卉与现实中的花卉一一对应起来。不过,这种围绕着佛教而引申出的莫衷一是,倒是更为荼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平凡质朴出尘埃
  尽管有着神秘的气质和另类的名字;在现实中,荼蘼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通、十分常见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荼蘼的中文标准名称为悬钩子蔷薇,此外,它还有山蔷薇、百宜枝、独步春、琼绶带、白蔓君、佛见笑、雪梅墩等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别名。与同属蔷薇科蔷薇属的玫瑰、月季、蔷薇相比,历史悠久的荼蘼显然要低调许多,以至于人们忽略了它平凡朴实的本质,对它产生了一种模糊的距离感。
  品种繁多的荼蘼约有124属3300余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有55属1000余种,在甘肃、陕西、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份的山坡、路旁、草地或灌丛中均有野生植株。
  荼蘼的外观形态也很平凡,多为落叶或半常绿蔓生小灌木,攀援茎,株高可达5~6米,茎上有钩状的刺,因此,用高架引之,可成垂直绿化的优良观赏花木。
  荼蘼的叶片为羽状复叶,由5片椭圆形小叶组成,叶面有多数侧脉,叶缘锯齿状;花单生,伞房花序,花色白,有芳香,于四五月份春末夏初之季盛放,可谓色香俱美。荼蘼花还是很好的蜜源植物,也可提炼香精油。
  荼蘼的果实近球形,于九十月入秋后,果色变成深红色。这种红果既可用于酿酒,也可直接生食,因此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很多地方都将之亲切地称为“糖葫芦”。
  风流彻骨成春酒
  有意思的是,荼蘼不仅受到佛教青睐,还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据《群芳谱》记载:“本名荼蘼,一种色黄似酒,故加酉字。”也就是说,在古代,荼蘼又被称作“酴醾”。
  可别以为荼蘼与酒只在名称上有点关联,它们的缘分远不止此。也许是两者都天生具备浪漫气质吧,自古以来,人们就很喜欢将它们联系到一起。从本文开头描述的那番场景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在古代文人的理念中,荼蘼是可以为酒文化增添风雅的。
  其实,早在唐代,饮荼蘼所酿之酒就是一件很体面的事。唐代《景龙文馆记》中记载:“唐制,召侍臣、学士食樱桃,饮酴醾酒。”由于荼蘼不仅能为美酒附庸文雅、锦上添花,还可以直接入酒,制成妙不可言的酴醾酒,因此,到了宋朝,更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据《宋书·礼志》记载,宋时有一种十分流行的酴醾酒制作法:先将一种名为“木香”的香料研磨成粉倒入酒中,再把酒瓶密封起来,让香粉完全融入美酒之中;待到饮用之时,打开瓶盖,一般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这时,再在酒上洒满荼蘼花瓣,使酒香闻来正如荼蘼花香,可谓饶有情致。
  这样独特的美酒自然迷倒众生,于是,宋代的诗人们争相讴歌酴醾酒:梅尧臣写下了“簇簇霜苞密,层层玉叶同。谁将作美酒,醉月看生东”的美妙诗句;李祁也在《青玉案》中写道:“归来留取,御香襟袖。同饮酴醿酒”;黄庭坚的《观主薄家酴醾》则将酴醾咏为“风流彻骨成春酒,梦寐宜人入枕囊”;作为铁杆粉丝,杨万里写了诸多关于酴醾酒的诗,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尝荼蘼酒》中,“月中露下摘荼蘼,泻酒银饼花倒垂。若要花香薰酒骨,莫教玉醴湿琼肌”的浪漫;《走笔谢张功父送似酴醾》中,“碎挼玉花泛春酒,一饮一石更五斗”的豪气;《酴醾》中,“以酒为名却谤他, 冰为肌骨月为家。借令落尽仍香雪, 且道开时是底花”的痴情。
  此外,苏轼在诗句“所恨巴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和陆游诗句“酒来郫县香初压,花送彭州露尚滋”所提及的郫县郫筒酒,也都是以荼蘼花为原料酿制而成的。借着美酒的芬芳,荼蘼冰清玉洁的独特品质更加令人沉醉了。
  【责任编辑】赵 菲
其他文献
毫无疑问,电脑网络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但它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大脑。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今天,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大脑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神经科学家已经揭示了人脑的“可塑性”,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习惯做法会实实在在地改变大脑的神经系统。  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科学家们在“神经塑性”的课题研究中得出了一个
经济学人针对女性在经济活动中的机遇是否与男性均等进行了研究,并发布了《2012女性经济机遇报告》。研究发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在经济活动中普遍受到了不平等对待,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和伊斯兰国家。中国在128个国家中只列第68。限制中国女性获得平等的经济机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中国在此项上排名全球第84。数据显示,中国女性的平均受教育时间为7.6年,还不到初中水平,接受高等教育的平均
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的广元市剑阁县,是一个崇山峻岭环抱、林木郁郁葱葱的地方,著名的“剑门蜀道”就在这里。剑门,即剑门关,古诗有云:“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指的是古代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李白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的就是古蜀道的险峻难走。  在这剑门蜀道中,有一个“举世无双的奇观”——翠云廊。  三百里程十万树  “翠云廊”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取自清康熙三年(1664年)
“锡命”又作“赐命”,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 “宾礼”的一种礼仪,始于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赐,是古代尊长者对卑幼者,即上对下的赠予;赐命,则是古代帝王赐予臣僚爵位(包括官职)、服饰、车仗、币帛等的赏命,其礼仪即为赐命礼。“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臣僚接受帝王的赏赐,必须要答谢回礼,在礼节上一般以拜礼为主,相对比较简单。“君赐车马,乘以拜。”  赐命主要是帝王对臣僚的功绩、功劳、品德以及遇重
浙江省台州市的紫阳古街是一条宋街,位于临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江南长城景区。紫阳古街因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而得名,它全长1080米,宽4~5米,南北走向,贯穿古城区,是目前国内最长、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历史古街区,也是千年台州府所在地的台州府街。在这条古老的紫阳街,不仅能看到宋代留下来的街巷模式,还能看到清代人经营过的老店。紫阳古街宛如一条古色古香的彩带,漫漫千余米,贯穿着古城南北;又像一部丰富
针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山顶洞人遗址中就有骨针出土。金属针的出现也很早,至少在秦汉时期,中国人就用金属针缝衣服了,而且还用它治病。针灸是中医针术和灸法的合称,针术以针刺穴位,灸法用艾灼穴位,一针一艾,或刺或灼,达到防病、除疾的目的。2010年10月16日,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那么中医针灸的主要器具——针具的演化过程及其主要形制是怎样
为什么有些人每天睡4个小时就精力充沛,而有些人睡12个小时还是昏昏不醒?一个中、美、德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名为DEC2的基因发生突变可以显著减少睡眠时间。这是科学界发现的首个可调节人类睡眠时间的基因。研究人员在一对母女身上同时发现了这种突变基因,她们家的其他成员每天要睡8个小时,而她们平均每天只需睡6小时15分。为了验证这种基因变异可以缩短睡眠时间,研究人员对实验鼠和果蝇进行基因改造
英国科学家解开了30种最常见癌症的DNA的秘密,这可能有助于开发出新的疗法,甚至对预防癌症也将具有重要作用。癌症是由DNA突变造成的。研究人员分析了由这些突变造成的肿瘤的遗传密码模式。7000多名癌症患者的DNA样本的分析结果,显示出21个造成30种癌症的遗传密码模式。每种癌症至少有2个遗传密码模式,但乳腺癌有5个,肝癌有6个。未来研究可能揭示更多遗传密码模式。研究显示,有些癌症是由烟草、日光或衰
不知大家是否在树林中看见过这样的场景:几个人,围着树木,拿着皮尺,在测量树木的高度和胸径,还不时用一些仪表测量气温、湿度、风速等参数?他们为什么要测量这些数据?测得
最近,随着“嫦娥一号”绕月卫星的成功发射,“嫦娥奔月”这一古老而美丽的神话又重新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嫦娥真有其人吗?嫦娥奔月真有其事吗?    嫦娥,后羿的原型都有两个    嫦娥的原型有两个。  一是帝喾(或者叫帝俊)的第四个妻子常仪(或者叫常羲),因古代“仪”、“羲”与“娥”同音,所以又叫常娥。据《山海经·大荒西经》、《世本》、《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常仪来自东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