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ch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听初中教师说,许多学生上初中成绩明显下降,跟不上教学进度。据我的经验所知: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其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街接自如,是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顺利过渡,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要认识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中、小学数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小学数学侧重的是打下数学的基础,其内容主要是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各种量与计量的方法,各种基本运算、基本的数量关系,基本的图形认识及简单的周长、面积与体积计算,以及简单的代数知识等。初中数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等,在内容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知识,系统学习代数知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扩展到有理数、实数,还有简单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二、做好教学内容的过渡
  1、从“自然数与分数”到“实数”
  小学数学只涉及了关于自然数和分数的知识,即正有理数。而升入初中后,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负数”,然后是绝对值、相反数、数轴等。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四则运算引入了乘方、开方运算。因此,要抓住两个方面:
  ①在算术数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负数的概念。在一年级“0的认识”中我补充了0的意义及简单计算。“0”表示无,表示起点,表示分界点。一天,刚上一年级的儿子对他爸说:“爸,11减14等于几?”老公笑笑说:“不知道!”“我知道等于-3。”老公对我说:“你弄得太复杂了吧!”儿子得意地说:“我知道,用大数减小数,再添个‘-’号。”看来尽量扩展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来说,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还能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②在复习简易方程时,适当补充移项、去括号等相关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计算“ 7×(12-3)+15=?”中,强调:去括号要看是否变号;移项要变号。
  2、从“数”到“式”
  初中内容多是小学内容的扩展,有很多关联。只要从小学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就会为后面的更多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在众多的考试面前不乱阵脚,游刃有余。这是学生在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如何使学生适应?在教学中,一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二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等式与方程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
  3、从“算术法”到“方程”
  小学的应用题大多都可以用算术法来解题。所谓“算术法”,就是指一个全部由数字和符号构成的式子,自初一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后,见到应用题第一反应就是设未知数列方程,而把原先的“算术法”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因为,用算术法来解应用题大多要用逆向思维,而方程所用的大多是正向思维,比较方便。
  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设计好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如有这样一道题:比一个数的3倍多5的数是29,求这个数。逆推求解,列出算式为(29-5)÷3,顺向推导列式为3x+5=29,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用代数法常感到不习惯。因此,要让学生对比两种解法的优越性,从而体验方程解法的优势,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用算术解法是不方便的,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使学生感受到列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面积公式的扩展应用
  有许多面积公式,在初中甚至高中都有应用。只要教师适当地扩展引导,学生就可以轻松地跨上一个台阶。
  比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就让学生体验了一次次成功的惊喜,同时获得了县培训中心的老师们的好评。在《梯形的面积公式的应用》中,我引入了小高斯的故事,讲了高斯的算法(1+100)×100÷2=5050,引出了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首数+尾数)×项数÷2;通过对比梯形的面积公式S=(a+b)×h÷2,学生不难发现:其实完全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去求等差数列的和,而且很好记。
  另外,我还通过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勾股定理,并应用到解一些复杂的题型中。当我告诉他们这是初、高中内容时,他们大大地体验了一次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超额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也为学生们今后的学习铺垫了宽阔的道路。
  三、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2、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进教法。
  四、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衔接
  1、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以上四点看来,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知识范围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要学好初中数学,一定要让自己的思维更富逻辑性,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他文献
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球队运动员要打好球必须熟悉球性、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会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智力的开发、素质的提高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垄断了课堂教学,导致课堂教学艺术畸形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手段简单。满堂灌、题海战术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的“人才”。那么,课堂教学应如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解决问题”,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造性人才呢?唯一途径就是落实素质教育,按
期刊
我所在的是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班上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来自农村。由于学校宿舍不足,有大约1/3的学生在外租房。  当高一(4)班班主任没多久,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记下自己一周所有的开销,每周上交一次。活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整理记录发现:每个学生平均每周花费50-60元。校外租房的由于要买米、买菜、交水电费等,消费高于住校生和走读生,男女生消费基本持平。周消费最高的已接近200元,最低的为0,
期刊
【摘要】文言教学应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可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意动起来。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在“活”、“新”上下功夫。本文将阐述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  【关键词】文言教学 学生 动起来  中华文化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有着丰富沉淀和积累的古老文化。我们不但要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建设四
期刊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事多年语文教学,每回教诗歌总能看到学生全神贯注的情态、理解与满足的笑脸,背后听到“姜还是老的辣”的赞赏也不少。在此,我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  一、日积月累,反复吟读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期刊
【摘要】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语言习得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身势语有助于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非言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本文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身势语。  【关键词】语文教学 身势语 言语交际能力 非言语交际能力  一、必要性  当今时代是信息交流时代,如何恰当地进行信息表达和选择,对人生的各方面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言语信息交流和非言语信息交流
期刊
拼音教学是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拼音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识字和自主阅读。音节的拼读方法有两拼法、三拼法、直呼音节法,其中能帮助学生快速读出字音的方法要数直呼音节法。虽然课标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没有硬性规定使用哪些方法教学,但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可以尝试直呼音节的方法。所谓直呼音节,通俗地说就是指学生看到一个音节时,不用现拼现想,就能直接地读出音节的读音来。教学实践证明,学生
期刊
从教以来,我一直担任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工作。多年的工作使我体会到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重要性。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回顾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本人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心灵去关爱学生  爱是架起师生互相理解和信任的桥梁。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不光要学生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主动接近,让自己的笑声和学
期刊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英语以其陌生的面孔,异样地走进学生当中时,它带给学生的是无尽的好奇感。学生为自己吐出的每词、每句而兴奋、激动。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这在三年级的开始教育中我们都强烈地体会到了。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课堂表面的“活”、“乐”、“玩”中。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我们就必须注重学科本身,从学得后产
期刊
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美,教学设计的情境美,教师的语言美、教态美,师生情感融合的共鸣美等。  一、品词析句,分析情境,引导学生鉴赏美  “浓缩的往往都是精华。”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