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ra在加速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x198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uora现在有超过1亿月活跃用户,其中一半来自美国,15%来自印度。”这是问答网站Quora联合创始人、现任CEO Adam D’Angelo今年3月在Quora网站上回答“Quora现在有多少用户”时说的。
  在此之前4个月,Adam D’Angelo回答这个问题时给出的答案是月活跃用户超过8000万,用户比例同上。
  也就是说,4个月之内,Quora的月活跃用户增长了2000万人。
  人们惊讶于Quora在月活跃用户数量方面的迅速增长,加上这家公司很少对外披露增长数字,在Adam D’Angelo回答这个问题后,硅谷的技术媒体分析这个数据,认为最近一段时间里,其新上线的Writing Sessions和Knowledge Prizes功能以及一个叫做A New Editor的编辑产品改进是拉动日活跃用户增长的主要原因。
  你可以把Writing Sessions理解为微访谈。Quora会定期邀请知名人士或某个领域的专家在一个指定时段回答Quora用户的问题。关于活动的信息,会根据算法猜测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用户,并在他们的Quora页面上推送通知。截至目前,Writing Sessions邀请过Facebook现任COO谢丽尔·桑德伯格、Coursera联合创始人、现百度硅谷实验室科学家吴恩达、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等名人和专 家。
  Knowledge Prizes的功能相当于“付费”。简单来说,如果你在Quora上看到一个问题,或提出一个问题,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却没有吸引到合适的人来回答,那么可以使用Knowledge Prizes,即提供一定数量的金钱赞助来犒赏回答问题的人。如果吸引了很多人回答,则由提供赞助的人来决定这笔钱给谁。Quora在官方博客中说道,这个功能是为了帮助那些被淹没的问题强调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A New Editor则是新版用户编辑内容界面。如果追溯Quora成立至今的产品变化,会发现其一直在更新内容编辑器,目的则都是优化用户体验。Quora用户统称为Quorian,其中提问的人叫作Question Writer,答题的人叫作Writer。
  在硅谷技术公司中,Quora可能是最低调的公司之一。它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技术活动上也找不到Quora员工的身影,所以Adam D’Angelo在Quora上的回答和Quora博客,就是Quora的官方回复。
  在两次解释活跃用户增长数据时,Adam D’Angelo都说,“月活跃用户并不是Quora衡量增长的主要依据,Quora更关注优化内容的质量,需要与数量进行平衡。”
  你可以这么解读,成立至今,这家公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内容数量和质量。根据《第一财经周刊》了解,在Quora内部,月活跃用户数确实不是最重要的衡量增长的指标,而只是众多指标中的一个。据说在月活跃用户达到1亿人当天,Quora内部与以往一样工作,也没有举办正式的庆祝活动。
  如果想知道“众多指标”都是什么,其实可以参考Quora官方网站上的一段视频。2013年Quora发布了一段自己制作的视频,提到的增长数据包括日活跃用户、月活跃用户、用户注册数字、问题被回答的数量以及问题被投票的数量等。其中问题被回答的数量和被投票的数量都是Quora衡量内容质量的指标。
  回到2009年、Quora刚成立的那一年,当时已经在Facebook担任首席技术官(CTO)的Adam D’Angelo辞职。他和马克·扎克伯格是中学室友,共同创办 Facebook。在当时仅有的一次电话采访中,Adam D’Angelo说,他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思考问答网站的模式,2009年,他26岁了,在Facebook已经走上正轨之后,相比继续帮忙优化已经成规模的Facebook,他更愿意去做些新的事情。扎克伯格尝试过挽留他,但没有成 功。
  2010年,Quora正式上线,一开始只供好友间邀请使用。依靠Adam D’Angelo及追随他的几个Facebook老员工在硅谷的影响力,这个网站邀请到包括扎克伯格、Andreessen Horowitz的合伙人Marc Andreessen、Union Square Ventures的合伙人Fred Wilson等在技术行业里举足轻重的人来回答问题。
  Quora并不是第一个做问答网站的公司。它最知名的竞争对手是Google Answers和雅虎问答,前者成立于2001年,后者是2005年。相比之下,问答产品都不是这两个公司的主营业务,而Quora从技术行业的小圈子里起步,因问答质量高而迅速获得关注。


>> Quora的几位Top Writers,(从左至右)David Cole、Alex Wu、Kat Li、John Clover、Marc Bodnick。Top Writers是一种给活跃的回答者的认证和奖励。

  对任何一个网站来说,名人效应是带动流量增长的最好方法。正式开放以后,Quora也开始关注技术行业以外的事情,它经常通过一些特别的问答活动(Q&A)来带动流量,并且让别人知道这不只是一个技术行业从业者用的网站。
  当时包括帕罗奥图市政府和美国白宫先后都在Quora上举办过活动。你可以把它们看做最早的微访谈、今天Writing Sessions的雏形—当时Quora在官方博客中宣布的是“谁,会在什么时候来做一场Q&A”。Quora当时邀请的嘉宾包括电影《饥饿游戏》导演Francis Lawrence、橄榄球运动员Tiki Barber等人。   2014年3月,Q&A活动邀请到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天Quora上线“认证页面”,对Quora上的名人、或专业人士给予认证。可以说,这是Quora的名人效应以及话题范围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
  质量控制问题伴随而来。国内同类网站知乎也曾遇到过。《第一财经周刊》了解到,Quora早期内部有个人数不多的人工编辑团队,负责编辑和筛选内容。不过没过多久这套人工编辑方式就被机器学习和算法取代—这是Quora内部近年来优先级别最高的工作之一。目的在于把高质量的内容推送到感兴趣的用户面前、把相关问题推送给最适合回答的人。据称,在Quora内部测试后,这套多年累积下来的算法模型的推荐结果比人工编辑效果更好。
  Quora的价值是让更多的人分享知识。如果按照Quora公开说的想做成维基百科式的知识分享网站,那么最重要的问题是想办法不断激励用户生产有价值的内容。
  Adam D’Angelo在2012年快结束时发表了一篇博文,谈到“互联网理应让任何人都有机会创造自己的网页,分享知识。博客是个不错的开始,但是除非博主很有名,否则很难吸引关注。Quora希望能帮所有人分享知识,也为Quora上的Writer找到更多的受众。”
  在发布这篇文章前后,Quora上线的两个新功能,都体现了Quora对于内容生产者的重视、以及希望他们创造更多内容的愿望。
  2012年10月,Quora上线了“Top Writers”功能,这是给Quora上的活跃的回答者认证和奖励。Quora的工程师Hongping Lim在官方博客中写道,评选Top Writer的主要依据包括三个方面:最近的贡献,过去一年里的高质量回答;总体贡献,在Quora上所有写过的答案,不限时间;专业程度,即在某一个或几个特定领域里的高质量回答。当年共选出493位Top Writers,并宣布将在这些Top Writers集中的地区举办线下活动。这一直延续到今 天。
  好答案应该属于好问题。Quora在这一点上做得较晚。到2015年12月才上线了一个类似“Top Writer”的奖励机制“Top Question Writers”,以奖励提出了有价值问题的人。
  在这些奖励机制以外,Quora还从产品上改进了Writer的体验。除了对编辑器的持续更新,2013年年初它发布了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博客,并宣称博客可以给予Writer更多表达自我的空间。
  开设博客的初衷是想作为普通答案的补充。但不少人当时质疑Quora迫于盈利压力不得不先利用博客这个较为古老的产品形式来赚钱。不过Quora的数据科学总监在Yair Livne在2013年11月时在Quora上回答过一个关于“Quora长期的商业模式是什么”的问题。他说,“Quora的流量中有30%至40%包含用户的直接意图,包括搜索、问一个问题,或者用户想找一些特定的东西。这对Quora来说是个机会,它可以同时满足广告主和用户的需求。”
  Adam D’Angelo在2014年回答“融完C轮的Quora打算怎么用这笔钱”时候的回答也透露了这一点,他的思路是先增长网站上的内容,变现问题会随之解决。而且他还考虑了非英语国家的增长。如今在Quora的招聘页面上,可以找到一个关于“海外市场推广”的职位,其中要求应聘者会说西班牙语,能在不同地区为Quora聚集高质量的用户。
  也就是说,这4个月来,Quora加快了过去7年里所做的事情的速度。更值得关心的问题是,它将如何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特别是如何在非英语国家里推广。此外,Quora最近刚刚收购了话题讨论平台Parlio,它由埃及工程师Wael Ghonim创立,目前还仍然是邀请机制的,这场收购意图明显,让Quora获得Parlio上高质量的内容;当然人们也很好奇,Quora成立至今都没有做过一个广告,这个纯内容的问答网站开始做广告后,未来会怎 样?
其他文献
短短一周之内,社交网络被两件事刷屏。一是一夜之间迅速发酵的如家和颐酒店事件,二是此前的柳岩事件。  如果说,第一轮传播中,公众只是愤怒于事件发生时周围人的袖手旁观,第二轮传播时,关注重心就已经涉及到另一个重要议题:“所以这事情到底是谁的责任?以后怎么办?”以及更重要的共鸣:“以后我遇到同样的事件,没人救我怎么办?”  如今,在社交网络上容易引起广泛转发的事件,大多是与每个人利益相关、而且会激起情绪
期刊
Mark Ritson和他的妻子是第一批在影院观看《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的观众。他们是在影片开演前几分钟临时决定买票的,进入黑黢黢的影厅时,正赶上影片开始。找位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在大银幕闪动的光照下,影院内只剩下第一排的两个空座。Ritson和他的妻子度过了极不舒服的两个半小时,尽管他们一直努力调整脑袋的角度,想要搞清楚挂在他们正前方的巨型银幕上到底在演什么,但除了本·阿弗莱克的下巴和
期刊
3月31日,京东商城发布了一个运费标准调整公告,又一次提高了免运费的门槛。  公告称,自4月1日起,选择京东配送的自营商品订单运费调整为6元/单(之前是5元/单),各级别会员免运费门槛同步调整,其中企业会员、金牌会员、银牌会员、铜牌会员、注册会员购买自营商品单笔订单总金额满99元免运费,钻石会员购买自营商品单笔订单总金额满79元免运费。此外,选择上门自提的自营商品订单运费调整为3元/单,之前自提是
期刊
仔细想想看,现代社会中贯穿着四股主要力量:全球性移民正在导致人口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在创造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平等;互联网给人们更多选择,并吸引人们的注意;一种自主文化激起了个人选择和自我决定。  所有这些力量已经解放了个人,至少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但对于民族凝聚力和社会结构的稳定却很不利。因为等级的分化,收入不平等给经济的凝聚力带来挑战。因为不同种族间的摩擦,人口多元化给文化的凝聚力带来挑战
期刊
在3月31日举办的微软Build开发者大会上,微软对外公布了新的人工智能项目Seeing AI,该项目的神奇之处是能帮助盲人“看见”周围的人和事物。  虽然项目尚处在研发阶段,不过从现场发布的视频来看,我们可以对Seeing AI的工作原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演示过程中,工程师萨基博·萨科将眼镜厂商Pivothead的智能眼镜和内置于手机的Seeing AI应用相连接后,系统就会通过语音将眼镜看到
期刊
愚人节当天听到Hedi Slimane离开Saint Laurent Paris的新闻时,很多人希望这只是个玩笑。  在Yves Saint Laurent(YSL)担任设计总监的4年,Slimane彻底改变了这个品牌(详见《第一财经周刊》2014年第39期《没有伊夫的圣罗兰》)。他善于设计瘦削剪裁的时装,用朋克风让品牌变得年轻。这让他备受争议,但也为品牌赢得一批新的消费者。  Slimane离职
期刊
当人们再次谈论起大卫·鲍伊时,大家会谈论什么?他的音乐、他的时尚、他的特立独行、他对后世的影响以及他生前的点点滴滴……4月1日在Radio City Music Hall举办的“大卫·鲍伊的音乐会”上,每个到场明星回忆起大卫·鲍伊生前的故事都有说不完的话题。  这是一场以纪念大卫·鲍伊为主题的慈善音乐会,演出的所有款项会用于儿童慈善事业。辛迪·劳博尔、黛比·哈利、迈克尔·斯泰普、Pixies乐队、
期刊
有一个关于东京电视台的段子流传很广—它被描述为日本最“脱线”的电视台,遇到重大事件,别的台可能都在抢播突发新闻,这时候切回东京电视台,它仍然不是在淡定地放播日本传统演歌,就是在播动画。  虽然未必全是事实,但我确实也遇到过几次这种情况。这和日本媒体复杂的结构关系有关。你也许听说过,日本是报纸阅读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直到今天,它的这个数据仍然排名全球首位。不仅如此,5家日本大报,及其背后覆盖平面、电视
期刊
管理咨询师们正在入侵麦迪逊大街的领地。  管理咨询巨头德勤在2月底收购了来自旧金山的广告公司Heat,这个112人的创意团队去年被Adweek评为年度最有突破性的广告公司,在戛纳的广告创意节上获过几个奖,财务上的表现也不错,营业收入有32%增长,达到2100万美元。他们擅长制作实验性的广告营销策划,为游戏公司EA Sports制作的一个长达5分钟的预告片光是在YouTube上就获得了1100万的点
期刊
去年下半年,小熊尼奥的创始人兼CEO熊剑明清理掉了80%的经销商。这并非是公司销售业绩不佳—公司核心产品口袋动物园在2015年第一季度卖出了150万套,销售额超过1亿元。  “2015年的销售到了下半年几乎是瘫痪的,因为我们不断在清理经销商。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对品牌的伤害会非常大。”熊剑明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当时因为经销商扩展太快,给公司带来销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渠道问题。  熊剑明这么做的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