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多些语文味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n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实验的启动,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给迷茫的、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常听说:“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越教越糊涂了!”……看来,语文课又该自我反思了。
  我国哲学家在探讨《当代中国哲学发展道路》之时,曾发问道:我们能否或者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平凡、真实和快乐地生活?究其原因,是“由于我们文化传统中陈义太高,对人的期待和要求太高,事实上即使个人竭尽全力也不能真的践履笃行,这就不可避免的弄虚作假,使我们难以过上平凡、真实、快乐的生活。”加之“我们精神文化中尚有许多神圣的、虚灵的幻象需要消解。”其实,平凡、真实、快乐地生活正是人们对自身解放的吁求。冷静思考这个简单而又平凡的生活真理,朴素地追问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希望,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不再视母语学习为畏途,难道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发自内心的希望吗?语文教学,要从繁复走向简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下面就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精简目标
  这里的目标,有两层意思。
  第一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目标要精简。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我以为就是“识字”、“写字”、“阅读”、“表达”——认识常用字,写好常用字,学会阅读适合阅读的文章(书本),学习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口头和书面)。只要将这四件事情做好了,语文也就学好了。
  第二层意思是指学习一篇课文的目标要精简。紧紧围绕“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做到集中简洁。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理儿。
  二、精简问题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想显得简约而丰满,教师必须把握对话的本质,以话题统领对话。   
  当前教学的主要流程基本上是以教师的问题串起来的——大问题套着小问题。学生课堂上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在猜测问题的答案。课堂上,他们与静思默想基本“无缘”,和潜心会文近乎“绝交”,有的,只是热闹、肤浅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什么,又是如何收获的,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去静静思考。    
  教师提问的时间多了,学生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必定减少。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强调个体的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时间怎么留?当从减少提问开始。教师要尽可能提紧扣教学主目标,精心设计问题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给学生以探究的广袤天空。让孩子们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自主感悟之后回答。
  三、精简环节
  一节课是否具有无限丰富性,首先得看教学“预设”。如果“预设”的教学流程是“线性”的,那么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死水一潭。因为線性程序难以包容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一问只有一答,一项任务只有一种努力的方向;且哪个问题先问,哪个问题后问,都做了“精确”的设计,和流水线操作没有两样。这样的设计,从客观上抑制了课堂“生成”的可能。因此,我们倡导“非线性”的“版块预设”。这种教学设计是分支式的,一问有多答,一项任务可能出现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解决路径。这样的版块设计,就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只安排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融情于境,关注文本;第二板块:走近叶欣,感悟形象;第三板块:反复咀嚼,想象再现;第四板块,扣紧文本,适度拓展。整整40分钟没有多余的教学环节,从整体到个体再回归整体,板块和板块之间的跨度非常大,每个板块都留足了充裕的时间。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以及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随机调整,适时点化,让每一个版块都有可能成为动态生成的亮点。学生在积极的自我参与过程中,情感、智慧从各种束缚、定势中解放出来,得到舒展和张扬,迸发出创造的光芒,而我们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而这一切皆因有了“版块预设”。
  四、精简手段
  如今的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成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大展台。声、光、电齐上,图、文、像兼备,语文课就成了大杂烩。      
  学习语文,应当充分遵循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形象性,是中国汉语的一大特点,让孩子们以形象的方式去掌握母语,应该是我们的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确能帮助学生学习语文。但是把握不好尺度,现代教育技术反而会阻碍学生学习语文,过度使用,甚至会封杀学生的想象。    
  “朴素是优雅的灵魂”。学习于永正、贾志敏等老师的课堂教学——“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他们的课堂,基本没有现代教育手段,只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语文绚丽多彩、精彩纷呈。尤其让人钦佩的是,他们教学语言清新、质朴,没有华丽精致的辞藻,没有气势如虹的排比,但是学生却在他们的带动下充分地说,投入地读。这种朴素的美,是真正的大美!
  当然,语文课堂并不排斥现代教育技术,而要“用在当用时”,“止于当止时”。语文,就是要以语文的方式去学习!只有这样,语文才能闪亮“因朴素而优雅”的面孔,语文课也因此而显得更加简约。
  
其他文献
我们教的是职高,不是高中,差别就在于孩子们是初中应试教育的“废料”,我们却不得不当成宝贝。学生基础差,这正是我们职高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不可回避,不能推托,我们没有理由推托。“X乘以X分之一不知道得多少;二分之一与二分之一做和等于四分之一”,是正常现象。因此我们需要看到,数学教学一要适应专业,二要适应学生基础,必要时分层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有所得,这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清楚的,如果还一味摆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下对体育课程资源的思考课程资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新的课程标准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执行者变为创造者,由教材的钻研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新标准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自主性,由被动变为主動,课程的设计从文本走向实践,将原来的计划—大纲—教科书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实时互动的体验模式。教学过程不再是完成任务似的千篇一律,而正在转变为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人性化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
期刊
心理学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一个互逆的过程中,存在着正逆思维的联结。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所谓顺向思维是指按照人们思维的一般习惯从正面的、表面的、明显的、易于接受的方向进行思维。逆向思维则相反,它属于发散思维的范畴,是从事物的侧面或反面,于一般习惯思维的相反方向来思考分析问题,因而是一种高于顺向思维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和顺向思维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也是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正式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提出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小学高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语文学习能力都具有独特的个性,需要突破常规,让学生自我超越,自主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小学高段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定义为: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综
期刊
一、关于迁移  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是一种正迁移,后者则称为负迁移或干扰。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负迁移则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使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遇到困难。
期刊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了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这给基础教育提出了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也给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内容的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试就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问题,谈点肤浅看法。  一、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弘扬的理念。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在培养
期刊
自古以来,凡有教育活动就有教育考评。我国是考试的发源地。《礼记·学记》中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表,三年视举止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谓之大成。”九年之中分成五个小段两个大段。可见,在战国时期已有一套较严密的成绩考评制度;至于科举,更是世界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考试,“四书五经”“八股文”曾是考试中最经典科目、最经典题型。回顾历史我国在考试的制度、
期刊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一线语文老师的难题,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现总结如下,供同仁参考:  一、注意新课的导读效果  由于执教者吃透了教材的精神, “导读”就会胸有成竹,水到渠成。在第一课时开始,我在学生课前已阅读的基础上再次布置学生泛读课文,并出示以下几条导读提示:①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②文章是通
期刊
布置作业是任何学科教学都离不开的重要环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是贯彻英语新课程标准,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业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辅助手段。作业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是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一、初中英语作业布置中存在
期刊
“创新改革古诗文练习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特别强调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索和自己解决问题,展现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培养,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更加贴近时代和学生实际,在练习题的编制上也要“推陈出新”,体现启发性、生动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一个畅游我国古代诗文海洋的广阔平台。现将本人尝试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巧归纳、活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