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观经变中栏杆的时代印记及艺术痕迹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石窟寺中的栏杆等古建筑与实物有异同。通过对大足石刻观经变中的栏杆细部构件特征的研究,与雕刻同时期的栏杆特征加以对比分析,得出观经变中的栏杆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其基本特征与雕刻同时期栏杆特征一致,由于受造像主题影响,栏杆的一些细部特征存在艺术加工痕迹。
  关键词:栏杆;特征;时代印记;艺术痕迹;大足石刻
  0 引言
  石窟寺中典型的古建筑物,可作为断代的证据之一,也可作为图像源流依据。主要开凿于唐五代两宋时期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在《观无量寿佛经变相》(简称为“观经变”)龛窟中,雕刻有大量的古建筑,其基本特征是对实例少存的唐宋时期建筑特征的重要补充。然而石刻中的建筑物可能因造像主题、艺术效果呈现等因素,不可能与实际建筑物完全一致。
  观经变主要根据《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雕刻而成,其内容有“西方三圣”“三品九生”“十六观法”“未生缘故事”等,表现佛教西方极乐净土盛况。①前人已对大足石刻晚唐北山245号龛观经变②、南宋宝顶18号龛观经变③进行了图像记述与源流解读,对245号龛观经变中建筑也做了结构研究④,但未对两龛观经变中的部分建筑细部特征进行深入对比研究。本文拟从两龛中勾欄特征出发,比较石刻中栏杆与同时期栏杆特征的异同点,以反映石刻艺术对实物栏杆的处理方式。
  1 大足石刻观经变中的栏杆特征
  1.1 栏杆简介
  勾栏,即通常说的栏杆,古代亦称“阑干”“勾阑”“钩阑”“栏楯”。栏杆是空间维护之物,常处于楼、台、亭、阁、廊、梯或其他居高临下处的建筑物边沿上。主要作用是栏隔围护,其次是美化建筑起点缀装饰作用,还可用作建筑物正名分、辨贵贱、划分等级制度的作用。栏杆按形式分为望柱栏杆、寻杖栏杆、柱墩栏杆、坐凳栏杆、栏板栏杆、花栏杆等。制作栏杆的材料常见有木、石、砖、琉璃、竹、铁等。
  1.2 北山石刻第245号龛观经变中的栏杆特征
  北山石刻第245号龛中雕刻的台、亭、廊、阁、楼中均见有栏杆。栏杆细部构件包括望柱、寻杖、直斗、蜀柱、盆唇、华版、地栿等。⑤栏杆类型类似斗子蜀柱式栏杆。
  其基本结构如下:望柱安在栏杆起、止两端,无望柱头。栏杆中部由蜀柱和华版分段。望柱用寻杖、盆唇、地栿作横向连接构件。寻杖至转角处为合角造,即寻杖直接入望柱不出头。寻杖与盆唇间中缝用直斗承托,盆唇与地栿间中缝则用蜀柱支承。
  各栏杆呈现的不同点:一是在直斗两侧,或透空无装饰,或装饰有对角菱形纹饰、金钱纹饰、花卉饰物;二是在蜀柱两侧,或安横向枋成卧棂窗式华版,或装饰有对角菱形纹饰华版,或装饰有斜十字交叉纹饰华版(图1)。如在龛正壁上部的中心楼阁二层雕刻的栏杆,其特征为直斗间装饰对角菱形纹饰,蜀柱间为卧棂窗式华版(图1-e)。
  1.3 宝顶山石刻第18号龛观经变中的栏杆特征
  该龛上下部各有一组栏杆,栏杆细部构件包括望柱、盆唇、华版、地栿等。
  上部栏杆:共7个望柱,每个望柱头上雕刻有一朵四重花瓣的莲花,莲花上站立一位手执乐器的圆雕乐童,莲花下部由雕刻于望柱上的一道光毫托住。无寻杖,无蜀柱。望柱由盆唇、地栿横向构件相连。望柱间的华版上雕刻有四瓣花纹图案(或称为毬路纹、连钱纹①),望柱底部因其他造像遮掩不可见。
  下部栏杆:共8个望柱,中间两个望柱头上雕刻有四重花瓣的莲花,莲花上置有一颗放出光焰的宝珠。其余望柱头上雕刻有形似二级塔体之物。望柱由盆唇、地栿横向构件相连。望柱间的华版,有蜀柱相隔。盆唇上一些部位间或刻有童子,其坐在盆唇上,脚靠于蜀柱。位于右起第一、二望柱,第二、三望柱,第六、七望柱,第七、八望柱,之间的四组华版上各刻有一棵菩提树,位于中间的两组华版上刻有清嘉庆时铭文。望柱直接立于台基上,无柱下石。盆唇、地栿上下边缘各刻有三道横纹,与望柱和蜀柱左右侧三道竖纹相连,形成三组线框。
  2 栏杆特征所体现的时代印记及艺术痕迹
  栏杆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栏杆基本特征与雕刻同时期栏杆特征一致。观经变中的栏杆等基本信息源于佛教经文中的“宫、殿、楼、阁……七重栏楯……”简短记述,但未描述楼阁、栏楯的具体细节,因此开凿者很可能根据开凿时代的实物建筑等进行具体凿刻。其理由如下:北宋李诫《营造法式》中述及石栏杆有两种—重台钩阑和单钩阑。单钩阑望柱由柱头、柱身、柱础三部分组成。望柱间的钩阑细部构件从上至下依次为寻杖、云栱、瘿项(撮项)、盆唇、华版、蜀柱、地栿、螭子石等。重台钩阑与单钩阑不同点在于有大小华版两层,被束腰相隔。龛窟中望柱、寻杖、直斗、蜀柱、盆唇、华版、地栿等栏杆基本细部构件皆有呈现。两处龛窟中栏杆皆为单钩栏式样,是同时期普遍采取的钩栏式样。北山石刻第245号龛中的栏杆制式接近斗子蜀柱式栏杆,这与开凿期晚唐同期的栏杆式样基本一致。宝顶山石刻第18号龛中的栏杆形制类似于栏板式栏杆,虽不是南宋时期的主流式样,但也是同期栏杆形制的一类。
  受造像主题影响,栏杆的一些细部特征存在艺术加工痕迹。在凿刻过程中采取了简化、替换等创作手法,栏杆的装饰纹饰选取了俗雅与共的毬路纹饰。北山石刻第245号龛中的栏杆与晚唐同期栏杆①相比并不华丽。龛中的栏杆中无云栱,不分瘿项(撮项),仅用直斗支撑寻杖。华版部分多见卧棂,纹饰较简单。宝顶山石刻第18号龛中的栏杆,缺少寻杖等最常见的细部构件,栏杆似乎仅起到空间相隔作用。因为在雕刻龛窟中其他物件时,大足石刻工匠展现出高超的技法,所以选择雕刻简洁制式栏杆,更可能是为了表现观经变的主体内容的需要。为更加切合佛教造像主题,宝顶山石刻第18号龛中的栏杆,望柱头上雕刻莲花、乐童、宝珠等佛教元素的物品(图2),替换了同期普通望柱头上的动植物。该龛窟中华版装饰有四瓣花纹图案(或称为四瓣花式簇四毬路纹、连钱纹)。毬路纹在《营造法式》中专门列出,《蜀锦谱》等古籍中也提及,是宋辽时期织物上的基本纹样,可谓宋辽时期流行式样。这种纹饰可以让观众发现“共生图形”之高雅妙趣。当观众注意力在圆与圆相交的交点时,会出现四方连续四瓣花纹样;当观众注意力在圆环上时,会看见一个一个在簇四毬路纹组成的四方连续纹样。既强调了四瓣花的主体形象,又隐藏着毬路纹样。让人在观察纹样时不至于产生视觉疲劳的感觉,反而因图底关系转变而觉得妙趣横生。②
  3 结论
  大足石刻北山石刻第245号龛窟的栏杆以类似斗子蜀柱式栏杆为主(图3),栏杆主要不同特征在于直斗间的装饰纹样和华版的装饰纹样。宝顶山石刻第18号龛窟栏杆为栏板式栏杆。栏杆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栏杆基本特征与雕刻所在时期栏杆特征一致。受造像主题影响,栏杆的一些细部特征存在艺术加工痕迹。在凿刻过程中采取了简化、替换等创作手法,栏杆的装饰纹饰选取了俗雅与共的毬路纹饰。石刻中的栏杆与同时期的栏杆特征差异,启示有必要对石刻中其他古建筑细部特征进行研究,以探寻石刻中建筑物艺术加工手法。
其他文献
[目的/意义]正确认识与量化网络空间“非对称进攻优势”,防止泛化的网络威胁对网络空间发展与合作造成负面影响,为我国顺利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基建提供基本参考。[方法
[目的/意义]与突发性强、影响面广、破坏性大等“强”议题事件相比,政务新媒体对贴近群众生活、影响范围有限、对抗冲突较小的“弱”议题事件进行舆论引导,其合理性与成效性
Spontaneous 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is a common age-related condition in which prevalence tends to increase with age.Acute PVD can cause the onset of
摘 要:书画与丝织文物在埋藏或馆藏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等影响易被霉菌污染。霉菌产生的色素和生物酶等代谢产物会造成文物污损,会使材质脆化、褪色甚至腐烂等,从而影响文物的保存及文物价值的延续。书画和丝织文物污染霉菌的分离和鉴定有助于确定文物霉菌防治的重点,有利于减轻霉菌对文物的危害,能更好地延续其价值。在本研究中采用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北京馆藏书画与丝织文物上分离出的10株霉菌进行菌落形态学
摘 要:邓白是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陶瓷艺术家和工笔花鸟画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邓白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彩墨画系副主任前后三次参与了石窟壁画的临摹工作。文章基于东莞市博物馆的藏品,通过对邓白壁画临本的释读,分析其艺术特征,展现邓白精湛的创作技法和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与传承。  关键词:邓白;壁画临本;东莞市博物馆  邓白(1906—2003),我国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
文章围绕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征集到的一件有关红西路军历史的重要文物,深入挖掘红西路军精神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当年红西路军将士的悲壮历程
摘 要:文章结合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中抄出的《河南志》及《乾隆新安县志》《民国新安县志》《新安县志》等(主要是方志)的记载,结合现存遗迹,对新安县城从元至今的沿革做出初步复原。限于文献资料比较少,与城有关的遗迹和现象也较少,并不能完全复原新安县城的全貌。以现代测绘图和卫星照片为底图,以文献记载为线索,以各种遗迹遗物和现象为依据,由近代往古代可以大致复原出新安县城的面貌。  关键词:新安城城市复原
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曲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深厚的人文传统,浓郁的民俗风情,滋养着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郑珊和郑琳两兄弟是安庆籍的平民画家,清代《画微录》评他
摘 要:合肥市历年来先后在墓葬中出土或征集了明清时期多块买地券,文章整理了未曾发表的三块买地券,介绍了出土情况以及券文内容。这三块买地券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为研究合肥地区丧葬制度、古代行政区划及地名今昔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对于研究古代社会习俗、土地制度、文字书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合肥;明清;买地券  合肥市历年来先后在墓葬中出土或征集了明清时期买地券八块。其中四块正式发表过①
摘 要:陶器文物的损害主要有破损与碎裂、划痕与裂缝、表面附着物、析出可溶性盐等类型,对其进行有效保护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遵循不改变原状原则、最小干预原则及兼容性原则。修复陶器文物前需要先了解陶器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加强修复检测,之后按照“清洗—拼对—黏结—配补—加固—作色—做旧”的流程实施。  关键词:陶器文物;保护修复  陶器文物作为人类最早的发明创造产物之一,充分见证了人类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