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说法”析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有些事讨个“领导说法”有助于解决。“领导说法”缺不得,也管用。领导认真履职,“领导说法”自然就少不了。而“领导说法”不光说得好,还做得好,这样的“领导说法”当然值得叫好。
  但这不等于,凡事只要有“领导说法”就能解决。
  盖因有的“领导说法”用如今时髦话来形容——不怎么靠谱。
  曾有知情人士揭示个别领导批示中的学问:字横着签,事“可以搁着不办”;字竖着签,则“一办到底”;在“同意”后面画实心句号,必须“全心全意”办成;标上空心句号,意为“签了也白签”。很显然,“领导说法”并不意味着都算数、顶事。
  近来“领导说法”不仅以批示等面貌出现,又加入了新成员——有的地方公布领导手机号,随时接听群众电话,了解民意民情和诉求表达,给出“领导说法”,帮助解决问题。
  按说,这种“领导说法”该算数、顶事了吧,但事实大相径庭。据媒体披露,这公布的领导手机号码,或“忙”音不断,老半天打不进去;或拨通根本无人接,也不主动复电,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或领导秘书“代答”,敷衍了事。
  就算领导亲自接听电话,也未必真当回事,倘此举属于作秀、搞花架子,“领导说法”变成打官腔就在所难免,兴许尽是些“请别着急、研究研究、看看再说”之类的托词;更别指望吐口唾沫就是个钉——言出必行。当然,打算真心为民办事的除外。
  其实,即便领导用意甚好,想拉近与群众距离,拓宽听取民意渠道,抑或以“领导说法”帮助群众办事,也不见得非搞什么手机号码公开不可。试想,如果各级部门职责缺失,群众各类诉求不少,打给领导的电话就多,那领导接得过来么?一旦电话爆棚,群众打不进去,便会失望,甚而不满。再说领导大多事务缠身,开会、调研、谈话,哪样工作都不能耽误,这时群众来电话,接还是不接?接,影响手头正干的工作;不接,群众总打不通,会没意见?一定以为这是在弄虚作假、糊弄群众。还有,晚上、深夜群众来电,接不接?接,影响休息,长此以往,谁受得了;不接,群众会怎么想。如此行事,何益之有,又何苦哉。与其这样,倒不如多下点功夫,疏通正常渠道,让民意表达更顺畅,让群众诉求得到及时解决,而不是对群众呼声麻木不仁,把问题踢来踢去,推诿扯皮。如果群众表达的意愿受到充分重视,群众诉求能够妥善解决,群众也就用不着动辄“走上层路线”——越级找上级领导,非得给领导打“骚扰”电话了。
  所以,先别忙着为领导公布手机号码这类事而鼓掌。充其量,这只是在有些部门官僚作风未予破除情况下的尴尬无奈之举,谈不上多么令人欢心与振奋。其实,群众对这样的“领导说法”也不见得看好。相反,他们迫切呼唤的是,“群众说法”能来得多些,管用些。比如在遭遇某些机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时,他们就能亮出“红黄牌”。让群众监督的腰杆硬起来,群众话语权得到有效加强,比让群众给领导打手机似乎更给力。换句话说,有一套受群众监督制约的群众工作机制,才是真正需要的,而非临时的、特例的、机会性的“领导说法”,诸如公布领导手机号码之类。
  责任编辑:戚本逊
其他文献
一个人,当上官不易,当个好官不易,当个有作为的官更不易。  一个干部脱颖而出,不仅要经过严格的选拔程序,还要公开公示,得到群众的认可,百里挑一也非罕事。很容易就当上了官,恐怕不是正道,难得长久。当了官,也并非坐上“铁交椅”、颐指气使当老爷。正如河北梆子《辕门斩子》中杨六郎所唱:“戴乌纱好一似愁人的帽,穿蟒袍又好似坐狱牢。”虽有些极端,但说明了老老实实守规矩的道理。要说不易,着实不易。  共产党的官
日前,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分会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理论研讨会。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中央文献研究室
唐朝末年,沙陀族首领李克用因帮助朝廷镇压黄巾军起义,被封为陇西郡王,后来又被封为晋王。临终时,他交给儿子李存勖三支箭,断断续续地说:“梁王,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拥立的;契丹王耶律阿保机,与我曾相约为兄弟,但他们却背叛我去投靠梁王。……我生前没能亲手杀了这三个人,是我最大的遗憾。现在……我给你三支箭,你切不可忘记了我的大仇。”  李克用死后,李存勖继任为晋王。他把这三支箭供奉起来,立誓要替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