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入生平补考

来源 :蒲松龄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englu1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王氏一家言》所载资料,参考有关资料,推知王敏入可能生于崇祯元年。根据《淄川县志》《般阳二十四景图》得知,王敏入居住在洼子村,并不是窎桥村。王敏入具有绘画才能,又是知名孝子,他为已故父母绘制画像,悬挂昭远阁,朝夕祭拜。王敏入请蒲松龄为其父删定的诗集《追远集》,一直没有刊印。
  关键词:王敏入;生年;仙岩洞;昭远阁;追远集;补考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王敏入生平研究形成热潮始于20多年前的一桩公案,当时有专家将蒲松龄代王敏入撰写的《陈淑卿小像题辞》误作蒲氏本人之作,由此得出陈淑卿是蒲松龄第二夫人的结论。马振方、袁世硕、邹宗良和杨海儒等专家对王敏入的身世和生平业绩予以考证,纠正了这一误判,明晰了许多问题。或许因为缺乏资料,个别问题没有继续研究下去。笔者不揣谫陋,依据《淄川县志》《般阳窎桥王氏一家言》(简称《王氏一家言》)、《乡园忆旧录》等资料,对王敏入生平作以粗浅钩沉,错误之处,敬请业内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王敏入生年
  王敏入字子逊,又字子巽,号梓岩,淄川窎桥王氏王瑞永的长子,邑庠生。王敏入是有名的大孝子,在明末清初社会动乱之际两次前往贼营,舍生救父;父殁之后,自负块石营造坟墓,手镌其父遗诗于山崖,又自绘父母画像供奉于石室。王敏入的诗词、篆刻,尤其是绘画当时在淄川地区很有名气,乾隆《淄川县志》中的二十四景图就是他绘制的。王敏入的生平事迹载于《淄川县志》《国朝山左诗续钞》和《乡园忆旧录》等书籍,清初淄川乡绅唐梦赉曾为其立传。
  王敏入生于何年?现有《淄川县志》和《王氏世谱》《王氏一家言》等典籍资料都没有直接记载。笔者翻阅《王氏一家言》卷十八署名“易安公”的王观正诗文集,从其文章《修竖谱叙》中发现了两则资料,可以推算出王观正生年的大概年代。
  《修竖谱叙》记载:“当己巳夏,郡丞燕客周公来署吾淄,召余于退思堂,将属以顾陆之事。既出,马过般东桥,惊坠深壑。连仆与马,不自知其凭虚御风而下矣。马伤溅血,身翻覆压,苍头抱足而号。” [1] 1604-1605 文中的“己巳”,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王敏入在文章中介绍:康熙二十八年夏天,济南府丞周公署理淄川县事,在退思堂召见王敏入,请他作画。王敏入骑马回家,经过般东桥时,坐骑受到惊吓,王敏入和仆人与马一起坠落深渊。王敏入在家养病期间,翻阅历史典籍和王氏家谱,产生了编修竖谱的想法。王敏入在文中感慨:“于是展然自奋曰:‘年迈六旬之人,心思目力知有几何?尚将委诸异日、让之他人乎?’” [1] 1606-1607 查阅《辞海》,文中的“迈”有“超过”的意思,“年迈六旬”是指王敏入当时已经超过六十岁(虚岁)。王敏入所谓“年迈六旬”,估计也就是六十出头,应该不会超过六十三岁之数,如若不然,就会明言六十几岁。假设康熙二十八年王敏入年龄在六十一至六十三岁之间,那么他应当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前后。
  《王氏一家言》“易安公”诗文集前附有王敏入传记,内载:“明季,土贼王茂德作乱。负父夜遁,误入贼营,贼攒刃相向。公以身护亲哀乞,贼叱出,舍之。” [1] 1591 清乾隆《淄川县志·赋役志·兵事》记录了王茂德率领农民军攻打淄川县城的过程:“(崇祯)十七年三月,王茂德自西来,驻周村,夜率贼攻城。拒却之。”“六月,王茂德自东复还,率其党驻兵城北,号召及数万,极力攻城。城中亦极力御之,杀其渠魁韩士茂。城仅全,而乡中蹂躏不堪矣。” [2] 481 乾隆《淄川县志·建置志·城池》记载:“王茂德之乱,数万众战城下者三月,卒获保全,石城力也。” [2] 347 依据王敏入传记分析,王敏入“负父夜遁,误入贼营”,当发生于崇祯十七年六月王茂德驻兵淄川城北,率领士兵极力攻城之时。如按王敏入生于崇祯元年计算,此年王敏入十八岁,已近成年,应该有足够力气负父远行。据此,王敏入生于崇祯元年的可能性更大。
  蒲松龄的《陈淑卿小像题辞》叙述王敏入与陈淑卿逃难遇合的情景:“伯鸾将婚,兵方兴于白水;文姬未嫁,乱适起于黄巾。” [3] 103 山东大学教授袁世硕在《蒲松龄与丰泉乡王氏》中认为,王敏入遭遇的战乱发生在崇祯十七年,他进而认为,依据《陈淑卿小像题辞》、乾隆《淄川县志》的记述,“王敏入在明末与陈淑卿‘因乱成婚’时是将婚未婚之年,大约为十七八岁” [4] 99 。按照袁世硕的考证,王敏入在崇祯十七年时十七或十八岁。山东大学教授邹宗良在《〈陈淑卿小像题辞考辨〉订补》中写道:“既然王敏入与陈淑卿在将婚未婚的情况下逃难遇合,推测敏入当时的年龄至多不过十八九岁,陈淑卿的年龄则比他更小。” [5] 168 两位专家的观点与笔者推算的崇祯十七年王敏入十八岁的结论大体吻合。这也就进一步佐证,王敏入的生年基本上可以断定为崇祯元年。
  二、王敏入居住洼子村
  王敏入具有高超的绘画天赋,在淄川一域很有名气。蒲松龄在《〈追远集〉序》中高度赞赏其绘画才能:“王子梓岩,文章风雅,弱冠知名;而讽咏余暇,兼精顾、陆之长,且镌镂图章,罔不臻妙,非其慧业深耶?”清顺治年间翰林院检讨唐梦赉在乾隆《淄川县志·般阳二十四景图》题记二详细地描绘了他的绘画技巧:“邑文学王梓岩,望出催(崔)、庐,名高顾、陆。凡所为诗文,授笔立就,皆能通所欲言。其画,绘山川、云物、卉虫最工,尤善写生,极妍尽态。至所制鳌山灯,园扉开合,人物拱揖,泉飞鹿走,览者惊为神助。间尝于巨家,一再见之。” [2] 282
  康熙二十六年(1687)夏天,由淄川知县张嵋主持、唐梦赉负总责,撰修《淄川县志》,王敏入应邀绘制《般阳二十四景图》。唐梦赉在《般阳二十四景图》题记二写道:“兹图第二十四景,仙岩洞畔石足园,盖即其所住处云。” [2] 282 邹宗良在《〈陈淑卿小像题辞考辨〉订补》中介绍:“仙岩洞旧址在今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东北,其下之仙岩庄又名‘凹子’(凹音洼),即今罗村镇之凹子村,当即王敏入居处。此处距蒲松龄所居的蒲家庄十五六里,距王鳌永、王箓永等居住的窎桥村只有三四里远近。” [5] 170 需要订正的是,“凹子村”今名“洼子村”。据《淄博市地名志》记载:“洼子村位于罗村东北1公里”“该村约建于元代。据考,明代以前村中有董、咸两姓居住。明初张姓迁来,曾命名张家庄,据《张氏世谱》载:‘明初,由枣强南皮诸县迁于淄川城东,居仙人乡张家庄,即洼子庄也。’清初,因村四周为土崖,改称为凹子。清代所修《淄川县志》载为‘仙岩庄即凹子也。’后‘凹’演变为‘洼’。” [6] 119 再查阅乾隆《淄川县志·建置志·乡村》,在“东北乡(旧丰泉乡)”诸村庄中,载明“仙岩庄(即凹子)” [2] 407 。   王敏入其父名瑞永,《王氏一家言》卷十三署名“锦亭公”的王瑞永诗文集,篇首附有作者传记:“锦亭公,讳瑞永,字应之,邑增生,制举子业有声。世居淄东窎桥庄,有园曰‘野望’,园之亭曰‘顾光’。明末,遂弃贴括,好古文辞,专声韵之学。去隐于仙岩,仍仿‘野望’,辟园在古屋之西,遂额曰‘西园’,慕雅集意也。欲仍效‘顾光’作亭,而力不逮。园有大桑,适当亭基,枝圆如盖,又名‘盖在园’,其荫似亭。以锦绣出自蚕桑,故曰‘锦亭’,日吟哦其下。” [1] 1091 传记中写道,王瑞永由窎桥迁居仙岩古屋,于西侧新建西园。估计自其父迁居仙岩庄之后,王敏入便定居在这里,自建或者改建了石足园。
  王敏入在《般阳二十四景图·仙岩洞》上题文:“仙岩洞,名洞子沟。悬岩铁色,壁立千寻,南北相对,各立像祠,为黄冠修真之所。涧水西流,发源有石,平铺数亩,秋涨散瀑,恍龙翻浪,亦奇观也。梓岩王敏入写。” [2] 281 画中还有高珩题诗《题仙岩居》,诗云:“春深芳草唤闲游,出郭寻幽过达邱。门对溪山皆画谱,村饶花竹即高流。听歌宜就黄鹂树,命酒先分白鹭洲。随地兰亭成胜赏,不应王谢独千秋。” [2] 281 此诗极力赞美仙岩洞的胜景。
  淄川窎桥王氏十五世孙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卷四对石足园有详细描绘:“吾居之东五里许,族间有石足园。尝见其图,短垣绕屋,砌石作冰纹,亭阶树隙,大小石罗列如儿孙,极得山居之趣。图存而园则不可知矣。” [7] 214 王培荀所言“石足园图”,可能是王敏入绘制的“仙岩洞图”。王培荀在文中感叹,经过一百多年的沧桑变幻,石足园已经荡然无存,现在只能见到纸面上的图景了。
  《王氏一家言》“易安公”诗文集载有王敏入的七言绝句《石足园自遣》,诗云:“静对川岩可乐饥,柴门常掩独栖迟。有钱沽酒无钱罢,醉也相宜醒也宜。” [1] 1603 诗文语言诙谐,见解通达,表达了诗人洞彻世事的开阔胸襟。
  三、王敏入为父母建阁画像
  乾隆《淄川县志·人物志·续孝友》记载:王敏入“又筑石室,自写两亲真容,供诸其中。朝夕虔奉,一如事生仪” [2] 619 。说的是王敏入在父母入葬后,建造昭远阁(即石室),把亲手绘制的父母画像悬挂其中,朝夕祭拜,就像生前陪侍左右一样。蒲松龄撰写的《〈追远集〉序》内有一段话,可以为“自写两亲真容”补注:“又自写侍亲图作卷,携行笈中,所至索名贤题赠,冀附骥以显。” [3] 33
  王敏入建造昭远阁、自绘父母画像两事,可以从王敏入的诗集中找到真凭实据。
  《王氏一家言》“易安公”诗文集,内有七言律诗《昭远阁落成咏怀》,诗云:“小阁初成素愿酬,先亲享祀绵春秋。云根不朽千年计,霜鬓全删百岁愁。但得儿孙谨守护,纵无富贵有贻谋。空藏往迹难行世,追远经营志未休。” [1] 1602-1603 诗文中“云根”,当指王敏入刻诗于其上的怪石。“贻谋”,指父祖对子孙的教诲。王敏入在诗中写道,建成昭远阁的心愿得以实现,自己及后世子孙世代祭祀父母,将会连绵不绝。后世子孙如果能够守护父母祠堂,按照父母的教诲去行事,纵然不能既富又贵,那又有什么关系?把父亲的诗词镌刻在山石上以期流传百世的行动完成了,但父亲的《追远集》却因财力不足难以刊印,这个无法实现的计划一直折磨着自己。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孝子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拳拳之心。
  “易安公”诗文集还收录了王敏入的五首五言律诗《思亲写真五忆》,诗题中的“写真”指绘制人物的肖像,它是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诗其一《忆容》云:“思亲翰不见,追远写生容。謦欬笔端想,丰仪画里逢。” [1] 1594 描写思念双亲音容笑貌,亲自为父母画像的景象。诗其二《忆学》云:“穷易扇炉废,裁诗门月敲。咏歌犹在耳,书幌笔全抛。” [1] 1594-1595 回想父亲研究易经、写作诗词的情景,悲叹人去室空,唯有吟诗之声回响耳畔。诗其三《忆志》云:“匡时曾有策,君门万里遥。夙怀终未展,笙寉埜云飘。” [1] 1595 感叹父亲空有治国良策,平生未能施展才能。诗其四《忆养》云:“云舍今何在,终天恨未消。睇瞻何所望,泪翰木风摇。” [1] 1595 叙述想念父母的情形,不见父母之面,终日泪流满面。诗其五《忆教》云:“画荻从今断,熊丸久未尝。瞻依悲两失,只有泪千行。” [1] 1595 怀念贤母教子成才的言行,悲叹如今双亲两失。这五首诗抒发了王敏入在绘制父母画像时自然流露的真挚情感。
  四、《追远集》没有刊印
  袁世硕在《蒲松龄与丰泉乡王氏》中写道:“《王氏世谱》记王瑞永‘卒后,长子敏入搜葺佚稿,得诗若干首,手镌《追远集》行世’,也是可信从的。” [4] 95 并说,王敏入请蒲松龄于康熙三十一年(1691)删定并作序的《追远集》,后来果然手镌行世,确如书名之义,做到了“慎终追远”。然而仔细阅读《淄川县志》《王氏一家言》中王敏入的传记以及《乡园忆旧录》中有关王敏入的资料,袁世硕关于王敏入自己刊印《追远集》之说并不成立。这些资料只记录了王敏入亲自动手,将其父亲遗诗刻在怪石上,远处运往泰山、千佛山,近处运往黉山等名山供奉,并没有讲到他刊印诗集。
  乾隆《淄川县志·人物志·续孝友》记载:王敏入“及两亲殁,既葬,朝夕营墓者二十余年。以贫不能具碑碣,乃穷搜云根,镌文其上,以当丽牲之石。又手镌父诗,淋漓怪石上。躬辇致之黉山、泰岳及千佛山、华不注、长白诸峰,以为父图不朽。” [2] 619 此处讲到王敏入将镌刻父诗的怪石运送到黉山、泰山和千佛山等名山,为的是流传百世,不致湮没无闻。
  《王氏一家言》中王瑞永传记,对其著述有详细的记录,并讲他携稿外出避乱,遗失文稿,因此抱恨而终。传记文末写道:“男敏入蒐(同搜)集散落,镌石名山。仅得诗文如干,惜哉!” [1] 1091 此处只讲王敏入将父诗镌刻在名山的石头上。
  《王氏一家言》中王敏入传记记载:“又痛父著作失传,乃网罗散遗,得父诗文如干首。因家贫,不能缕版,于是多求怪石,手镌父诗于上,置诸名山。” [1] 1591 此处讲得非常明白,王敏入因为家贫,无钱刊印其父诗集,只能将父诗镌刻怪石之上,放置名山。   另外,《乡园忆旧录》卷一“王瑞永”条目如此记录:“家中宪公孙瑞永,好为诗,而深于韵学。谓人不解韵,诗必不工,著一书,未刻,皆辨晰字。余年方少,翻阅一过,如堕云雾,茫然不解作何语。后见所为诗,或质朴,或冲寂,绝不尚声调。” [7] 39 文中谈到王瑞永研究音韵的书没有刻印,至于诗集是否刻印,没有明确点明。
  蒲松龄写作的《〈追远集〉序》讲述王敏入计划亲自动手雕版印刷父亲的《追远集》,但结果如何,没有下文。“恨错囊羞涩,不能播诸海内,得识者赏鉴,因将吉光片羽,镌之怪石,供诸名山。” [3] 33 所述内容与《淄川县志》等有关资料相同,也是讲王敏入将父诗供诸名山之事。“而终以夸娥负山,恨力致之不远也,思以十指寿梨枣,略出一斑,与天下共政之,而以删定之责属余。” [3] 33 则是讲王敏入计划亲自动手雕板,刊印父亲诗集,并且委托蒲松龄代为删定诗集。蒲松龄在序言最后预言:诗集刊印后,世人将“品题藉甚,乐道不衰,所谓善继述则前徽弗替” [3] 34 ,是一件“传后世,志不朽”的盛事。
  综上所述,王敏入没有刊印父亲的《追远集》,只是将若干首诗镌刻在怪石上,运送到山东境内的各座名山,供游人阅览。
  从以上资料来看,《追远集》是王敏入请蒲松龄删定的其父王瑞永的诗集。但令人不解的是,《王氏一家言》中王敏入的传记却说王敏入“所著有《追远集》《易安亭稿》,藏于家。” [1] 1591 把《追远集》当做王敏入的诗集,是个错误,为什么这样,不得而知。但有一点说得很明白,就是《追远集》与《易安亭稿》一样“藏于家”,也就是没有刊印。
  袁世硕在《蒲松龄与丰泉乡王氏》谈道,他从《乡园忆旧录》中录出了王瑞永的两首诗《仙岩秋况》《山居自遣》。笔者在《乡园忆旧录》中找不到这两首诗。不过,在《王氏一家言》“锦亭公”诗文集中可以查到,抄录如下。七言绝句《仙岩秋况》云:“仙岩最上闭门居,谢客垂帘坐菊庐。惟有春秋两度雁,不忘寒暖八行书。” [1] 1101 七言律诗《山居自遣》云:“岩碧溪清照日晖,径临深壑倚村微。山楼小起才遮岸,花砌重开但掩扉。爱酒频逢中圣乐,裁诗兼得了禅机。白衣久觉丹墀远,素履还知黑业稀。” [1] 1115
  参考文献:
  [1]般阳窎桥王氏一家言(敦睦堂珍藏)[G].顺和堂石印局,民国七年.
  [2]张鸣铎.乾隆淄川县志[G]//陈涟远,白相房.淄川县志汇编.淄博市新闻出版局,2010.
  [3]蒲松龄.蒲松龄全集(第二册)[M].盛伟,编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4]袁世硕.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8.
  [5]邹宗良.蒲松龄研究丛稿[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6]淄博市地名委员会.淄博市地名志[M].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1989.
  [7]王培荀.乡园忆旧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朱 峰)
其他文献
现如今世界全球化经济中,零售业的各种业态中,连锁超市无疑成为了最为主要的存在形式,当然,也是零售,lk/~4造经济价值的主力所在。而物流配送,不仅仅是整个物流环节的关键,更是连锁
【正】澳大利亚发现一种新种白化活板门蛛,令科学家感到震惊。西澳大利亚博物馆馆长马克-哈维表示:"看到它的白脑袋,我差点被吓倒在地。"由于体内仍有一些色素,新发现的活板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清远经济呈现稳步回升态势。全市实现GDP1093亿元,在2012年的GDP1029亿元的基础上,增长8.2%,增速比2012年5.1%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7亿元,增
社区图书馆是建立在社区里的基层图书馆,多数由公共图书馆与社区联合创办,具有区域性、普及性、多样性等特征。由于各方面原因或多或少都存在经费不足、藏书陈旧、可利用书籍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ATSE电源切换系统随着近几年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电源切换系统中出现了一种新型产品——自动转换开关电器(ATSE),它由1个(或几个)转换开关电器和其它必需的电器组
《罗祖》与《金和尚》两篇,属于《聊斋志异》中有关宗教内容的小说。《罗祖》以明代民间宗教无为教的创始人罗梦鸿为主人公,以“真人假事”的手法宣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禅
2002年9月288—10月1B.致力于向企业和服务提供商提供网络“从核心到边缘”数据管理以及内容传送的系统公司—NetworkAppliance.于美国纽约举行了全球媒体及分析家活动日.来自全
摘要:广义的蒲学和聊斋学,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以“红学”的称名为标尺,不妨把整体的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研究称为“聊斋学”,把狭义的蒲学研究称为“蒲学”,置于“聊斋学”的框架之下。蒲氏一族何时定居淄川,至今仍是一个存在歧说而没有最后解决的问题,淄川蒲氏“‘自元代受秩’始迁淄川,其后遂土著焉”的说法不能成为定论。依据现有记载,可以把蒲氏阖族迁居满井庄的时间大致定于元末明初的四十馀年之间。至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