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球场的老男孩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zi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换一个地方住,我都会先去找找旁边的野球场,这很重要,比商场、餐馆、公交车站都重要。如果不打球,肩颈僵硬、腰酸背痛,甩开这些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自己动起来。
  去野球场,是打败时间的一种方式。初入一个野球场,如同步入新职场,从试探到了解每个人的打球方式,慢慢融入陌生环境。
  几乎每个野球场都有一个或几个老男孩。其实“老男孩”不足以形容他们了,他们是爷爷辈的,在场上依然活跃,并且犀利。野球场上的人,刚开始似乎都没名字,不过很快就有了。
  第一个常去的野球场,在浏城桥,在那里我遇见了“老科比”。老科比常穿一件深色卫衣,他不会后仰跳投、拉杆上篮,最像科比的地方是对进球的强烈欲望。球到他手里,没见传过,对于决胜球更是坚决,三分线外,拔起就投,多半以打铁弹出告终。60多岁还有这么强的胜负心,实在让人叹服。
  我一直希望住处楼下就有球场,所以搬到浦沅的时候,内心雀跃。因为屋里有书柜,楼下有球场,推开窗,知道什么时候下楼最合适。
  进入这个球场后,我感觉就像进了一家“事业单位”,球场的张哥、王哥、李哥在这里工作多年,彼此不服,但很默契。他们拿起水杯,就“想教你做事”,说这个球不应该这样处理,应该传过来。这里以站桩式打法为主,大家位移较少,主要是球在动。如果刚好我跟三个大哥一组,面对另外四个大哥的话,那场景,像是一个资质平平的年轻人,站在七个大梅花桩里,来回穿梭,练习一种并不存在的武功。
  多年之后,我买了房,但新小区的球场迟迟未开,只好去隔壁旧小区。那个球场有两位老大爷常来,67岁的那位常穿一件黑色球衣,68岁的那位喜欢穿白色汗衫。黑色球衣大爷是个射手,打3个小时也一脸轻松,体能好过多数年轻人。他投篮稳定,只要是空位,大多能进。多年野球生涯,让我十分清楚,想要赢球,投篮是关键。所以我俩一見如故。
  白色汗衫大爷,打球孤勇,他跟比自己小半个世纪的年轻人拼抢球权,毫无惧色。他没有高高跃起,也不算太快,却总能斜刺里杀出,抢到篮板,是我见过年纪最大的“篮板王”。
  当新小区球场开放时,我知道,要跟两位大爷告别了。有一天刚下过雨,新球场还没干透,黑色球衣大爷拎着他的篮球袋走了进来。我有些惊喜,邀请他跟我同队。平常打3个小时都不累的大爷,那天半小时就走了,走之前说了句:你们这里对抗太强了。在那之后,我再没见过他。
  这个球场节奏很快,跑动酣畅,我受伤的概率也明显增加,眼角还因被撞伤缝过针。后来因为肩伤,半年没去打球,再去时发现大多是生面孔。那些看似能再打几十年的球友,纷纷离开,不再打了。
  铁打的野球场,流水的年轻人。在野球场打败时间,就像堂吉诃德想打败风车,再怎么冲刺,也挡不住时间流逝。如今,还时常会想起那些活跃在野球场上的老堂吉诃德们,两鬓斑白,不输少年。
  其实,当他们拿着篮球上场的那一刻,就已经赢了。
其他文献
▲ 陈慧在菜市场卖东西  “很多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只是像一朵黑乎乎的香菇一样,端坐在我位于小溪边的山间房子里,慢吞吞地写着我想写的文字。”陈慧写道。她坐在窗口,脸上落满大山的影子。菜市场是值得的  因为排行老三,在余姚梁弄菜市场,大家都叫她“阿三”。每天清晨不到6点,陈慧推上自己改装的推车,里面塞满了上百种生活用品。菜市场里的摊主们、梁弄镇上的乡亲们都知道,摆摊的“阿三”风风火火,“像个男人一样
期刊
“我必須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  1921年,李桓英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仕宦之家。祖父李庆芳在面对日寇诱降时慷慨捐躯,这种爱国气节对她影响至深。1939年,她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战乱中随大学辗转内迁。内迁途中,行走西南山区的经历,让她见识了真正的贫苦,心中播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  1946年,李桓英考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攻读细菌与公共卫生硕士。她抱着“为中国人争气”的
期刊
“没有分数,就过不了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这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关于“教育真谛”的阐述,深以为然。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这过程中,能接住命运抛来的种种挑战,为社会进步贡献哪怕非常绵薄的一点力量,就不枉此生。  在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下,学科教育已让孩子们承受太多,甚至导致他们在人生的综合教育方面出现严重“偏科”。如今,“小眼镜”已经成为了主流,小胖
期刊
“毛泽东那年43岁了,身材瘦削,动作敏捷,浑身上下透着一股青春的活力,显示出年轻小伙子一般的气质来。”  “不言而喻,在那座缺吃少穿的陕北小城里,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除却插在周恩来上衣胸前口袋里的那支钢笔,你几乎看不到任何等级上的标志。红军司令员与普通士兵的军装,竟毫无区别。也许你会注意到,就连吹军号的红小鬼的面颊上,也会浮现出腼腆却自豪的微笑。自尊与高贵,俯拾皆是。”  “高大的城墙、潺
期刊
一袭中式长衫,一头白发,一把琵琶.近几年,在各大晚会、音乐会现场,总能看到这样一位演奏者.他去“B站”这种年轻人聚集的平台参加国风音乐会,一出手,就是“一人对战百人乐团”的场面,收获了全场观众的掌声.弹奏琵琶多年,他早已成为我国最有实力的国乐大师之一,但比起做“大师”,他更想做一名行者,用自己的方式推广民乐,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到中国古老的民族音乐.
期刊
陳寿昌,浙江镇海人,我党早期隐蔽战线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陈寿昌曾被调到周恩来领导的中央特科,主要负责情报工作。上海处在“白色恐怖”之下时,陈寿昌反应机敏,外出执行任务总能巧妙应对,保护了自身和党的秘密机关安全。  那时,上海街头经常发生“抄靶子”,即军警突然搜查行人。陈寿昌带着机密情报和文件,不时碰到军警“抄靶子”,由于准备充分,伪装巧妙,他总能化险为夷。他有时穿一件旧灰布长衫,戴一副近视眼镜,
期刊
左權,1905年生于湖南醴陵,1942年壮烈牺牲于山西辽县(现左权县),这位骁勇善战的革命将领,以自己的鲜血书写了忠诚的一生。  1940年,左权忙于筹划“百团大战”和“反扫荡”,同时为了妻子刘志兰能在安定的环境中学习,左权将妻子和出生不久的女儿左太北送到了延安。  对于两人的分别,左权自然不舍,在1940年11月给刘志兰的信中,左权说:“有不少的同志很惊奇我俩真能够分别,本来分别是很痛苦的,但为
期刊
“双减”一声令下,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了,校外培训降温了。从各地媒体报道来看,诸如“双减后第一个周末,孩子们在这些地方玩嗨了”“双减后,孩子们笑得更灿烂”,社会反响是比较正面的。  中国是超大型社会,一两亿人同时竞争升学、升好学的机会,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人们有焦虑是自然的。作业没完没了,校外培训不断加码,家长、学生、老师陷入一种“囚徒困境”。实施“双减”,就是用齐步走的办法把人们从“囚徒困境”中超拔出
期刊
李强,1905年生于江苏常熟,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和英文基础。1925年,李强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在科研、军工生产、广播电讯和对外经贸等领域都作了许多贡献,是难得的复合型人才,还研制出我党第一批无线电收发报机。  1928年,党中央决定在上海建立无线电通讯设施。周恩来把研制无线电收发报机的任务交给李强。李强虽上过大学,但对无线电并不了解,那时书店也没有与此相关的中文书籍。但在周恩来的信任与鼓励下,李
期刊
What would you call men who went about with hammers and broke all the statues they could find, and who even went into churches and broke the statues there? Probably you would say they were bad men or crazy and should be locked u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