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起缘落,萍聚离散

来源 :学生天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nel_gdi_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名为《北鸢》,出自曹雪芹《废艺斋集稿》中《南鹞北鸢考工志》一册。鸢即风筝,全书以鸢作喻,风筝虽随势而动,但在风起云涌、动乱兴衰的民国年代总有一线牵引,不会丧失其主心骨,时代浮沉、人世跌宕,却不会偏离航线,这就是做人的本分。
  作 者
  葛亮出生于1978年,原籍南京,现居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现执教于香港浸会大学。他曾获首届香港书奖、香港艺术发展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长篇小说《朱雀》获选“《亚洲周刊》全球华文十大小说”,2016年以新作《北鸢》再次获此荣誉。
  速 递
  小说开端于上世纪20年代,以主人公卢文笙的成长起笔,襄城商贾世家卢氏与没落的士紳家族冯家的联姻为主线,书写中国最为丰盛起伏的年代。文笙自幼酷爱的风筝犹如命运引线,直鲁联军煊赫未几,淡出历史;华北入寇,梨园名角命若琴弦,风骨激扬。经历多舛人生,文笙终与冯家三小姐仁桢相遇相知,缘定于乱世。政客、军阀、文人、商人、伶人,群落交织,葛亮用笔勾勒出一幅民国社会的生态图景,浑然磅礴,细致入微,笔触起落之间无不映照大时代的风云翻涌。
  节 选
  哥儿生平第一次成了舆论的中心。盛装包裹,虎头帽、绲边的缎子袄、元宝鞋将他扮成一只花红柳绿的粽子,这代表着云嫂的审美。沉甸甸的长命锁令他有些拘束,时而扬起脖子拧动一下,但脸上仍然带着微笑。他微笑地看着半熟和陌生的人,听着他听不懂的或真或假的赞美。一两个雅士在他面前吟哦一番,大家就跟着尽了兴。家睦夫妇也微笑着,这无论排场与氛围,都令人满意。接了帖子的,悉数到齐,也表明家道还说得过去。
  当晚的高潮自然是抓周。床前设了长案,上面摆了各色物件。一册《论语》,一只官星印,一把桃木制的青龙偃月刀,另有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钗环、酒令筹筒,可谓面面俱到,满当当一桌。云嫂将哥儿抱过来,让他伏在案前,说:“除了做皇帝,我们哥儿是什么都挑得拣得。”这一说,孩子竟收住了笑,脸上一时有肃穆的表情,目不转睛地盯着一案子的琳琅。众人便笑,说些鼓励的话。他身子倾一下,左右看看,手抬一抬,似乎要落在《论语》上。旁人就说:“好,腹有经纶,要做锦绣文章。”谁知他却眼神一转,胳膊挪一下,又去碰了碰青龙偃月刀。众人又说:“好,文治武功,将来是个将才。”他却依然没有捡起来,望一望云嫂,又望一眼昭如,竟然坐定了,不再动作。只是眼里含笑,心平气和地看这一圈大人,像是在看风景。过了半晌,人们终于有些焦急。云嫂索性将一只算盘在他面前拨拉,按说这很不合规矩,但大家都了解她的心意。他抓一下算盘,起码是个圆场,说明有意陶朱事业,家睦这爿店后继有人。哥儿眼珠子跟着算盘珠子走,但并未伸出手去,反而将个大拇指放在嘴里吮。吮够了,取出来,仍然是稳稳地坐着。脸上的笑容更为事不关己,左右顾盼,好像是个旁观的人。


  人们失望之余,都有些小心翼翼。对待难堪的方法似乎只剩下沉默。云嫂也收起了热闹劲儿,望着男女东家脸色渐有些发木。
  这时候,席间有一位老者缓缓站起身来。虽未围观,远远地他也看了个周详。人们便听见他说:“这一番上下,见得公子是无欲则刚,目无俗物,日后定有乾坤定夺之量。声音不温不火,却掷地有声。”人们便纷纷附和。爹娘也舒了口气,心中感激老者的解围。
  家睦举了杯酒,到了老者面前,道一声吴先生。老者捋了捋胡须,笑着挡了去,说:“卢老爷,客套便罢了,是我与小公子有缘分,竟比你们做父母的更懂得他的心志。”
  书虫情报
  从文本上讲,葛亮是在延续源自唐宋传奇、明清话本的中国传统叙事方式。他置身香港,华洋杂处,五色迷离,其内心一定有西方的东西,但他的文字最大限度地向中国传统靠拢。葛亮的文字看似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却包藏着巨大的野心,他试图用自己的小说向《红楼梦》和“三言二拍”致敬。因此,尽管《朱雀》《北鸢》这南北二书都是以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但他的叙述方式不是美国大片式的,没有聚焦于抗日战场,不见惊心动魄的厮杀,而是把焦点放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以云锦般的工艺,一针一线,针脚细密地编织战争状态下人们的生存图景,把纵向的家族史纳入抗日战争的横断面中,看每一个普通中国人面对民族劫难时的反应、纠结和挣扎,探究我们民族的香火在这种极端状态下如何延续。与英雄传奇相比,这样的写法似乎更难,但葛亮完成得很好,他的小说有《富春山居图》的色调,更有《清明上河图》的浩瀚,在素雅平淡中不急不缓,却惊心动魄。
  文本只是表象,它的背后其实是对文明的思考。葛亮的小说虽少有对文明的论述,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还是通过他的文字渗透了出来。中国传统文化讲仁义、信天理,这蕴含在每个人的骨血里,世世相传。在《北鸢》里,这样的价值观时时可见,比如卢昭如一家在逃难中,对素昧平生的小蝶母女的怜悯之心,素不相识的农家老人对一家人的悉心照顾,郁掌柜带着亲生儿子到战场上把投军的文笙交换回家,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情意似乎与生俱来,无不让人动容,它们投射出中华传统的“仁”“义”价值观。
  《北鸢》一书,葛亮不仅讲述了中国人的苦难,也揭示出中国人的正直与仁义,因此反映出华夏文明绝不会被侵略战争辗碎,它曾经支撑着一个个中国家族穿过黑暗,把香火延续到今天,它的力量也就不言自明了。
其他文献
进大学前,我每天都扳着手指算着什么时候可以自己支配时间,上自己喜欢的课。好不容易熬进大学,我惊喜地发现,我终于可以自己选课并可以选择什么时间上课。我高兴地把那几门课排过来排过去,大有翻身做主的感觉。  我们当时热衷于打听公共课老师的背景,“关门师叔”“关门师太”(经常给学生不及格的老师)的课要尽量避开;上课有点名“癖好”的老师自然也不受欢迎;剩下那些又不点名、考试时还“高抬贵手”的好好先生,即使挤
期刊
今天可是个大好晴天,早上刚睁开睡意蒙眬的双眼,就看到桌子上摆放得满满的东西,听见其他女生宿舍里咚咚作响的声音,想必她们是在收拾东西吧!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是要干什么呢?有什么重大而又欢乐的事情发生吗?是的,那便是令人欣喜而望眼欲穿的春游。  我们的目的地是文屏山,到达目的地,大家先打扫了卫生,然后各小组忙着生火野炊,我们这组可有一位陈大厨呢!他思量着这顿饭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經他这么
期刊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并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祖先曾经诗意地栖息在这片土地上。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
期刊
朋友不是越多越好,此乃社交常识,古今皆然。“管鲍之交”需推崇,“高山流水”的知己更要珍惜。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狐朋狗友”切不可交,交之往往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从古至今,因为交错了朋友而铸成大错甚至引来杀身之祸的例子数不胜数。  庞涓嫉贤妒能害孙膑  春秋时期,庞涓和孙膑都是平民出身,两人同时拜鬼谷子为师,一起学习兵法。同学期间,两人情谊深厚,并结拜为兄弟,孙膑年长为兄,庞涓年幼为弟。庞涓学成之后
期刊
说到《红楼梦》,很多人都只是看到了一个风花雪月的故事。但如果你细细品读,就会悟出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理论和思想。  厚黑学派:王熙凤  《红楼梦》中,性格特点最鲜明的人物就属王熙凤了,她既聪明能干,又心狠手辣。支配王熙凤行为的思想理论,就是来源于厚黑学。什么叫厚黑学?就是把厚黑两个字拆开解读:厚,是脸皮要厚如城墙;黑,是心要黑如煤炭,这是民国时期的李宗吾先生总结出来的。贾府小厮评价王熙凤時说:“上头
期刊
王可喜歡冒险,他租了匹骆驼想横穿沙漠,结果他迷路了。已经两天没有喝水的他快绝望时,竟找到了泉水。
期刊
少年锦时,恬静美好  赵雷生于1986年,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比起同龄的孩子,他小时候确实很淘气。父母都是生意人,对他管教宽松,虽说家庭条件不算太好,但父母总会尽可能满足赵雷。  那时的赵雷近乎“要风是风,要雨是雨”,无所畏惧,喜欢破坏东西,爱撒野,不安分,招猫逗狗是日常,但无忧无虑。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让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同时对这个时代和北京的变迁有着格外深刻的感触:胡同和四合院,柏油路和溪
期刊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眼前是一大片辉煌的金色,在漂浮、游荡、流动。在我的生命中,竟然会闯入一抹金辉,太让人惊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花朵儿贴着、挨着、挤着,一如初春鹅黄的阳光,仿佛一场金色的盛宴,绚烂地在我眼前翻滚、纷飞,可那失败的怅然却凭空从心底蔓延开来,荡漾在这春意中。  中考逼近,数学俨然成为我翻不过去的一座大山,生硬地将我劫持。一次次惨烈的败绩困扰
期刊
春天悄悄来到,万物复苏。只有一只虎,面对着高高的栅栏独自哀叹。  在动物园中,有一只虎,它安静得可怕,没有咆哮,没有反抗,只是静静地趴在那儿,嗅着往来人群中带来的零星青草气息。它已经好几天没有进食了,但它丝毫不觉得饿,只是感到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沉沉的悲哀。  突然,它的眼眸中闪出泪花,那片绿,是幻觉吗?  不,不是的。其实,那只是一个穿着绿色连衣裙的小女孩,她像一只快乐的蝴蝶,飞在一个个铁笼前,她
期刊
“妈妈,我想做一朵紫荆花,一朵盛开在风雨中的紫荆花。”  “嗯!孩子,妈妈相信你,你可以做到的!”  ——题 记  看!窗台上的那株紫荆花又开放了,双休日的上午,安意如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它,思绪不知不觉回到了两年前……  那时的安意如只是个15岁的女孩,有着多彩的少女梦想。曾经多少次,她用绚烂的彩笔勾勒着自己别样的未来。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无情的车祸改写了安意如的命运,从此,她不能再走路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