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来源 :医学综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2ka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腺癌是目前世界上最严重的癌症之一,其死亡率高,预后差.由于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且不具特异性,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相对困难,临床上明确诊断时疾病已进展至中晚期,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手术机会小,且胰腺癌对常规放化疗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因此急需寻找新的方法来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进而提高其治愈率和延长生存期.作为一门研究代谢小分子的新兴科学,代谢组学以肿瘤细胞的代谢变化为基础来寻找可靠的生物标志物,以为早期诊断胰腺癌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诊疗水平的提高,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然而,AP的发病机制复杂.自噬作为维持细胞稳态重要机制之一,被发现与AP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胰腺腺泡细胞内的自噬激活及自噬受损被认为是AP发生的早期重要事件之一,这一过程涉及多种复杂自噬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包括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相关信号通路、活性氧类信号通路及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等.因此,深入研究自噬相关信号通路的具体调控机制及其相互交联作用,有望为进一步阐明AP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并可能为AP的预防和诊
趋化因子是一类小分子蛋白质,通常被视为定向趋化性迁移的诱导剂,在体内免疫系统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结核病仍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传染病,其发病的免疫机制主要为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内免疫.趋化因子除可募集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进入结核感染部位参与免疫应答外,还可协助结核肉芽肿的形成以增强保护效应,部分趋化因子的基因多态性还与结核的易感性相关.趋化因子与结核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未来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预防、治疗结核病.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对疾病的调控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虽然lncRNAs不能编码功能蛋白质,但可通过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构、RNA干扰等调控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改变蛋白的修饰、空间构型,广泛参与人类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消化系统肿瘤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消化系统肿瘤组织中存在大量差异性表达的lncRNAs,且部分差异表达的lncRNAs在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判断及治疗中均具有重要作用.深入研究lncRNAs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可为消化系统肿瘤的早期
肠道菌群有“第二大脑”之称,在肠道和大脑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神经免疫系统以及各种代谢过程影响机体大脑功能.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失眠、易焦虑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心理疾病.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和危害性逐渐上升,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病因复杂多样,除遗传和环境因素外,肠道菌群异常也是抑郁症的病因之一,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影响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未来,可将肠道菌群作为靶点,并联合现有传统治疗手段,不断丰富抑郁症的治疗.
小胶质细胞是脑内驻留的巨噬细胞,在维持脑内神经细胞内环境的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活化后可释放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介导神经炎症反应发生.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反应发生的机制可能与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核因子κB、Notch、Toll样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等信号通路有关.深入探究小胶质细胞活化与神经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的联系,可为进一步探究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众多节点与抗炎药物靶点间的联系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AGE-LDL)刺激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2019年6月—2020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进行实验.以重组鼠白介素-3(rmIL-3)和重组鼠干细胞因子(rmSCF)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向肥大细胞分化.收集细胞分为Con-trol组(加入PBS)、不同浓度AGE-LDL组(0.5、5、50μg/ml)、n-LDL组、LPS组、不同浓度瑞舒伐他汀组(1、10、50 mmol/L),用不同浓度的瑞舒伐他汀及AGE
高血压是全球心血管疾病与早发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危害不仅源于高血压本身,更源于其造成的靶器官损害,目前尚无有效根治方法.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Wnt-β联蛋白(β-catenin)、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这3条信号通路均是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及介导血管炎症与应激的重要途径,在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进程中关系密切.目前对于它们各自对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通过三者形成的复杂调节网络信号轴系统来阐析TGF-β、Wnt-β-catenin、
槐耳颗粒作为一类新的抗癌中成药,具有扶正固本、活血消之功效,主要用于癌症标准化疗基础上的辅助治疗.槐耳颗粒可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化疗效果、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对结直肠癌转移患者也具有良好的疗效,这与槐耳颗粒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抑制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迁移以及提高化疗敏感性有关.深入研究槐耳颗粒抑制结直肠癌的具体作用机制,可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液体治疗是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围手术期治疗的全过程,适宜的液体管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从而达到加速患者康复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对患者病理生理改变的深入了解、监测技术的增加,液体治疗方式从开放性液体治疗、限制性液体治疗向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转变.GDFT是通过监测患者特定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判断患者对液体的需求,从而指导围手术期液体管理.GDFT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液体治疗方案.未来通过综合考量患者、医疗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GDFT在改善患者预后
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银屑病以红斑丘疹伴鳞屑为主要表现,部分还伴有脓疱.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辅助性T细胞17/白细胞介素-23轴相关.银屑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呈多样性,且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特别是短链脂肪酸(SCFAs)]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存在特定关系,SCFAs可通过“肠-脑-皮轴”调节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进而参与某些炎症性疾病的发病.肠道菌群失调与SCFAs的改变均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而益生菌的使用则可改善银屑病患者的皮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未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免疫调节和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