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雍瑰宝—凤翔木版年画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dongshe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翔县位于陕西关中盆地西北部,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大部分地区为渭北黄土台原地带。在我国最早论及地域的典籍《禹贡》一书中,称凤翔为“雍州之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设凤翔府;1945年,凤翔专员公署迁往宝鸡,凤翔保留县治至今。凤翔是陕西关中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曾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唐宋以来,王维、吴道子、苏轼等人都曾在此留下他们的足迹。当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凤翔木版年画的出现奠定了人文的基础。
  
  历史渊源与题材分类
  凤翔木版年画起始年代较早,相传在唐宋时期就有单色印画出现,至明代逐步发展为套色印画。据《凤翔县志》记载:“明正德二年(1507年),南小里邰氏家族中有八户人家从事木版年画工艺,至明末清初,该村有10多户人家开办作坊印制年画。”由此可知,凤翔木版年画传承至今至少有500余年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至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45年间,凤翔木版年画大为发展,南、北小里村和陈村镇共有木版年画作坊40多家,年产各种年画200万张,远销甘肃、宁夏、青海等地。至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全县有六七十户从事木版年画工艺,其中南小里村的“世兴画局”、“中兴画局”,北小里村的“复盛画局”、“兴盛画局”、“新盛画局”、“厚义画局”,陈村镇的“张记”、“李记”、“家记”等画局均有一定规模,年画品种也日趋丰富,仅大小门神就有40多种,有的系列组画一套就有30余张。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凤翔木版年画的发展进入最为鼎盛的时期,仅“世兴画局”每年就印制年画400多万张,年画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建国初期,南、北小里村还成立了凤翔木版年画协会,各家各户年产年画合计有300多万张。上世纪70年代,当地还新创年画品种40多种,凤翔年画的发行范围除以前的西部地区外,还扩大到华北、东北、河南、四川一带。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机器制作的年画逐渐取代手工制作的年画,许多画局关门歇业,艺人纷纷转行,目前仅剩下邰立平等个别艺人还在维持着年画生产,同时,凤翔木版年画的销售对象也由先前的民间普通百姓逐渐转为收藏界人士。
  凤翔木版年画题材十分丰富,大体分为以下六种:一是反映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题材,如《渔樵耕读》、《渔乐图》、《纺织图》等,这类作品画面刻画细致严谨,情节连续性强;二是历史戏曲和古典小说题材,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白蛇传》、《西游记》等,这些作品多热情歌颂人们心中的英雄人物,画面色彩对比强烈;三是反映人们美好愿望和理想的题材,如《丹凤朝阳》、《吉庆有余》、《倩女寻梅》等,它们均取材吉祥寓意;四是布置环境的木版窗花和顶棚团花类年画,如《四季瓶花》、《凤凰戏牡丹》、《麒麟送子》等,这类作品画面装饰性强;五是讽刺社会和神话故事类年画,如《小人图》、《嫦娥奔月》等;最后是一些带有少量封建迷信色彩的年画,如《灶王神》、《土地神》等,随着人们意识的转变,这类题材的年画数量已十分稀少。
  
  生产步骤及工具
  凤翔木版年画的生产,包含了刻版、印刷等许多程序。首先是备料,包括准备木版、颜料、纸张。凤翔木版年画多选梨木为刻版材料。在印刷中所需颜料除黑色外,还有槐黄、靛蓝、红色等颜色,这些颜料为自然界的矿物颜料和常见的植物性染料。在化学颜料出现前,以上颜料都需要艺人自己加工生产。年画的用纸均为艺人自行购买,纸张多选取川北一带的土纸,吸水性好,柔韧度高。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木版年画走入艺术市场以及土法造纸技艺逐渐失传,印制年画的纸张也改用高档宣纸并延续至今。
  制作工具准备好后,即开始制作年画。凤翔木版年画的制作分绘稿、翻印、刻版、印刷等工序。首先是绘稿,即绘制准备刻制在木版上的墨线底稿。画稿绘制完成后,要将其翻印在木版上,翻印需先在梨木版上刷一层白面熬制的浆糊,把墨线稿绘有图案的一面粘在上边,然后用水轻轻打湿画稿,这样可保持画面线条的完整性。待纸晾干后,刷有浆糊的木版上就会透出画稿上的线条,翻稿过程即告完成。翻稿完成后,进入雕刻程序。刻刀在木版上从右向左顺时针雕刻,刻制的版子有墨线版和套色版,其中墨线版是主版。刻版完成后即开始印刷,在印刷中所需的工具有印床、印架、夹条、棕推、颜料刷。其中印床是木版年画印制的操作台,印架的作用是悬挂印好的年画,夹条是固定印刷年画的纸张之用,棕推是印刷时轻压纸面使颜色均匀的工具,颜料刷用于刷套色版,目前多使用8-10厘米的排刷作颜料刷,排刷需选用细长柔软的野草草尖制成。
  凤翔木版年画印刷的步骤是:先将裁好的纸张夹在夹条里并固定在印床上,右边放置画版,不远处放置颜料盆和刷子。印刷者坐在木桌前,右手用刷子蘸适当墨水或颜料均匀地刷在木版上,然后左手轻翻纸张覆盖在木版上,用棕推轻轻从纸上推过使纸均匀着色。放下棕推后,轻揭纸张,使其自然下垂,印刷宣告完成。凤翔木版年画的印刷顺序为先印墨线版,再印套色版,一幅木版年画套几种颜色,就得印制几次。套色印刷按照颜色先淡后重的顺序依次进行,纸张和套色版的线条要保持位置一致,如果出现偏移,就会造成颜色重叠的现象。
  
  艺术特色及主要传承人
  凤翔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以“谐音”的形式使得平凡的画面物象体现出象征和吉祥寓意,这一特点在吉祥类年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作品《四季平安》是将牡丹、荷花、菊花、梅花代表四种季节的花卉插在花瓶中,“瓶”与“平”为谐音;作品《连年有余》“莲”与“连”为谐音,“鱼”与“余”为谐音,体现出劳动人民祈求吉祥美好的愿望;此外还有以“蝙蝠”表现“福”、用“猴”比作“侯”、以“鸡”代表“吉”、以“狮子”象征“太师”等。
  此外,凤翔木版年画在造型上能抓住主要特征和精神气质,通过大胆变形的方式来表现客观题材。在凤翔木版年画的造型中,科学的结构、比例与体积以及生活的真实性让位于艺术的真实性。例如在六神画、谷雨画和戏文画题材中,画面人物的大小比例不是按画面的远近关系排列,而是根据人物角色的主次来设置他们的大小。同时,凤翔木版年画艺人在经年累月的创作中还积累了丰富的口诀,如“娃娃要得好,头大身子小”、“英雄无颈,美人无肩”、“门画(年画)中的人,人比马大,门画中的马,马和狗大”等,以上口诀均体现了凤翔木版年画在创作中重视对艺术形象进行夸张这一特点。
  凤翔木版年画在色彩处理上也独具一格,多选艳丽的颜色在画面中进行搭配,但却无杂乱无章之感。凤翔木版年画在制作中主要使用的颜色有大红、槐黄、桃红、二墨(淡墨与浓墨)等,画面多体现出红与绿、黄与紫、黑与白(画面空白)的原色对比,既艳丽又不失和谐之美。此外,凤翔木版年画在构图上还强调画面的饱满和匀称之美,注重整体布局,画面并无繁琐、堆砌和臃肿之感。
  凤翔木版年画最早源于凤翔县南小里村邰氏家族,在目前邰氏家族的传承人中,首屈一指的代表性传承人是邰立平先生,他为“世兴画局”的传人邰世勤之孙,邰怡之子。邰立平从艺已有40余年,作为世兴画局的第二十代传承人,他对流散民间的凤翔木版年画古版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复制,收藏各种画版千余张。应邀在澳大利亚、美国以及北京、上海等地举办展览或在高校讲学累计数百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翔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邰立平历时十余年,整理出《凤翔木版年画选》三卷,这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邰瑜是邰世勤三子,他的作品构图丰满圆润、造型优美大方、设色典雅古朴,刀法流畅,构思精妙。作品曾先后在德国和美国等地展出,在日本、美国和东南亚等地区有一定的市场,被国内外收藏家视为欣赏和收藏的珍品。邰瑜现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翔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但和邰立平专职生产凤翔木版年画相比,邰瑜只是印刷部分年画补贴家用,已于2013年不幸离世。
  除邰立平、邰瑜两人外,2002年起,在凤翔县文化馆的号召下,一些艺人如邰江平、邰长平等又重拾起了曾经中断的这门技艺。邰江平和邰长平均为邰世勤之孙,邰怡之侄,两个家庭曾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生产过部分年画,90年代末停产,2002年起恢复生产。邰江平主要从事凤翔木版年画和年画画版的复制工作,目前尚无能力完成套色版的制作;邰长平目前主要生产艺术收藏市场比较受欢迎的年画品种,偶尔也参加一些展览销售年画,但仍以务农为主。除邰立平让其女学习凤翔木版年画技艺外,邰江平、邰长平、邰瑜三个家庭中均无人继承他们的手艺,可谓是凤翔木版年画在传承中的一大遗憾。
  2011年,我国发行了凤翔木版年画邮票一套四枚,有力地宣传了凤翔木版年画。相信,在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和各地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凤翔木版年画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日益普及,一种新型的书店形式——网上书店应运而生,其方便快捷的运作方式以及良好的服务对传统的书店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我国
不断拓展的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庞大的公共信息集散地、民众参政议政最常用的平台和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也是国家管理者了解社会情绪、获取民众舆论信息
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我们步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创造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平等的舞台,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能够随时成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