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wrence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仔细品读,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2.反复诵读,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回读思考,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
  教学重点: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教学难点: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
  【教学步骤】
  走进秋天——读出味道。
  走出怀念——读出思考。
  一、导
  1.导语
  母爱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残疾作家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听老师读一读,你听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课件)
  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预设:
  (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小结: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上(板书:“苦”),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什么季节的故事?(板书:秋天)
  2.导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3.导学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二、学、析
  (一)探讨母爱的内涵
  1.师范读课文,生听读,勾画出母亲让你感動的段落或句子(用“ ”圈画),思考你感动的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结果。学生勾画批注的句子可能有:
  (1)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从这里感到了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关心,她不想看到儿子伤心的样子,自己躲到外面去哭,其实她比儿子更伤心。)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体现了母亲坚强的一面,还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
  ……
  (此环节要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找出的句子句子。)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师生合作完成)
  请回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用“ ”圈画)
  (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3)“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急切。再读带着感受读。
  (4)“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热烈,读出这句话的滋味。
  (5)再看看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扑”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好坚定!
  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6) 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的是什么?
  所以,我和妹妹都懂,因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那么,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活”的含义,那和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回到课题怀念!)。
  过渡——越是怀念,就越是充满对往事的回忆,然而,母亲再也不能和我一起吃豌豆黄了;母亲再也不能和我商量一起到北海公园看菊花了;我再也看不到母亲为了我的回答而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了;我再也听不到因为我发脾气母亲对我的说的安慰话了。
  三、练
  越是懷念,越是深深的自责啊,越是自责就越要好好活啊。所以,又一个秋天,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
  四、走近作者,升华情感
  懂得“好好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2)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有关庙的回忆》
  五、小结
其他文献
有人说,爱是教育的源泉,如果没有教师对孩子的爱,就没有教育。对于我们教师而言,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  “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猜一个小动物。”  “我知道,是兔子!”小男孩激动的跳了起来。  “是小兔……小白兔……”孩子们开始起哄。  “你们都太聪明了,一下子就猜中。老师这还有!”故意调他们的胃口。  “粽子脸,梅花脚,前面喊叫,后面舞刀。”  “梅花鹿!”一个小同学脱
期刊
2003年从师范学校毕业,我心怀自己的梦想走上了教坛。至今,伴随着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走过了整整14个年头。回顾点点滴滴,往事历历涌上心头,我为我的每一点进步而高兴,更为自己能牵手那一群群可爱的孩子而微笑。作为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班主任,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爱学生,爱事业,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看似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当中。  一、提醒自己做好表率,润物无声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
期刊
培养高素质学生必须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规范性、实效性,努力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德育服务于学生,学生成为有理想道德、有知识技能、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我校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以课程为统领,实现立德树人的良好育人目标。  构建德育课程,完善德育体系,形成全面、立体的学校德育。  一、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整合学科课程,加强学科课程
期刊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相对于小学数学课堂尤为重要。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师生沟通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度,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获取知识的状态,给数学课堂增添新的生机和魅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
期刊
一、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  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树立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整体性、生命活动对立统一、可持续高效發展、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观点。  1.生命物质性观点  生物体能够完成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而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通过一定的生命物质来实现的,如果没有生命物质也就没有生命活动。  2.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例如,叶的表皮是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向外一面的细胞壁上有透明
期刊
我常常问自己,我的教育为了什么,为了学生的考分,为了学校的考评,为了家长的夙愿,为了教育行政的要求……我觉得都是又觉得都不是。那么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想,新课程功能强调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上人,这要求我们教师不能仅仅做“经师”,更要做“人师”,一个再好的“经师”也只能让学生取得暂时的高分,一个再差的“人师”也至少会带给学生更加久远的思考。在教育教学中我是这样
期刊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什么?就是培养品德高尚,具有良好诚信品格的人。诚信,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乃至将来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学生正处于品质、习惯和价值观形成并逐渐定型的关健期,如果在这个阶段缺乏中华民族优良诚信品格的传承、教育和培养,就会失去最佳的教育时机,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诚信生态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当前,中学生在校有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通常看到的亲子教育多是由祖辈和母亲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而父亲在亲子教育中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缺位状态。导致父亲缺位的原因主要是对“父亲”这一角色定位的认识欠缺。大多数人认为父亲是一家之长,是家中经济的主要来源,理应为了家人的幸福在外打拼,而照顾子女以及打理家务则应由孩子的母亲一手包办。有研究显示,多由母亲陪伴长大的孩子,在社会性品质发展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因此
期刊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当我受伤吓的时候,会想到它。”是呀,多么凄美的歌词,多么酸楚的心痛,多么渴望的期盼!温暖的家永远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但我班共44名学生,其中就有15位孩子却有着不完美的家,他们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了精神支柱,他们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面对艰难的现实,他们的生存更加倍地“呼唤关爱”渴望亲情来抚平创伤的心灵。作为班主任的我,应更细心的呵護着这些脆弱的心灵
期刊
探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為基本目的。  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只强调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材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方法、统一考核标准。很少考虑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体育需要、体育基础与情感体验。然而现在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