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浸润课堂提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ni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提问,二要指点。”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巧妙地、科学地利用课堂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在教学中重视提问的策略性,设计出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必定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问题要贴近生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进生活,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曾听过一个优秀教师上的一堂鲁迅的《社戏》,他在课堂上提了这么一个问题:“《社戏》中出现了诸如双喜、阿发、桂生等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设想一下,如果你来到了平桥村,你愿意和那位小伙伴交朋友呢?”问题提出后,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够在深入文本找理由的同时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我把上课教师的问题与我平时的提问作了一次比较,我的问题是:“你怎样评价文中的人物(诸如双喜、阿发、桂生等),他们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课堂效果怎样呢?经过思考后,学生虽然能回答出来,但课堂氛围似乎有些冷漠,学生回答出来的也是些诸如动作描写之类的支离破碎的概念,毫无生气,毫无意趣。
  细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位教师的问题是让学生走进文本中的人物心中去,感受文本人物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的冲击,而我的问题则是让学生跳到文本之外,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去审视文中的人物。孰高孰低,一目了然,课堂效果当然大不一样:当教师以一个引领者的身份带着学生去感受文本的魅力时,学生报之以同样的热情;而当教师逼迫着学生去审视甚至批判文本的时候,学生只好报之以冷漠。
  因此,当我们在课堂上营造真实的生活情境,设置真实的生活任务时,课堂教学就成为了学生的生活,更易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问题要有情境
  曾听一位教师教授《杨修之死》,发现其每到关键的教学点上时,就无法顺利地进行下去。比如,在初读整体感知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去概括文章一共写了几件事,学生的回答异常凌乱,或罗嗦无休或人称混淆,结果教师引导得异常吃力。在经过艰难的引导后归纳出了文中写的七件事情,教师再问:“后六件事情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这里设计意图是要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白前三件是生活琐事,后三件是政治权利之争的大事。作者一前一后,前略后详,意在表明曹操谋杀杨修是因为杨修插手了曹氏家族的权利争斗。但此问问下去,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向。
  应该说,这位教师有两个环节设计得不错,但为什么到了关键点上就无法顺畅下去?这是什么原因?仔细分析,发现其一:问题设置过于简单,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其二:缺少情境,学生理解不了问题的意图。
  这位教师的第一个原问题是:“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其实,我认为问题可以这样表述:“课文围绕杨修和曹操共写了几件事?分别以杨修为主体曹操为客体,采取“人物 事件 结果”的句式概括出来。”如学生依旧无法概括,教师还可以进行示例,如:“杨修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真相,被曹操深恶。”并告诉学生,“结果”部分就是曹操对杨修的态度。
  这位教师的第二个原问题是:“后六件事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个问题如果有了情境,学生就能马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加什么情境?比如,根据教师翻阅的历史资料所知,第三件事情发生在第五件事情之后,那作者为什么把第三件事情放在了前面?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样的考虑?或者你能不能给这些事情分分类?虽然,这个情境只是一个为教学的流畅而借来的假情境,用过之后就在不会回头看了,有“过河拆桥”之嫌,但它对学生的思维却有很重要的帮助作用。
  因此,在提问时我们应该创设一个合理的情境,这样能有效地触动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问题要能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只是充当了一种教学的手段,这个手段要为教学来服务。服务好了,才能让课堂有效,才能比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提问有效了,就减少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去培养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安排只有朝这个方向,学生思维才能有发展。我们应该在这一方向上作出努力。
  要多角度提问,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有些教师,课堂上确实是提了问题,可学生却没有反应,似对牛弹琴,更不用说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了。我想,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的引导、帮助和服务没有到位,所提的问题没有提到位。
  特级教师钱梦龙在上《愚公移山》时,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文中的小孩跳往助之,他父亲会同意吗?”有些学生不加思考马上就很快的回答“同意”或“不同意”。其实钱老师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孀妻”、“遗男”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换作我的话,我可能就直接让学生把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记住,这样,学生的印象就不会很深。而钱老师这一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思考、辩论,加深了印象,使思维得到了触动。
  要善于抓住分散点提问。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因素,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分散思维的分散点设问,进行分散思维的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皇宫他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学生展开想象,一个个举起了手:“我认为皇帝会下令抓住那两个骗子,因为他们触犯了皇帝的尊严,而他会把那两个骗子处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以皇帝虚伪的性格,他处死了骗子则表明了自己是个愚蠢的人,连这样的当也能上,不是愚蠢是什么?他可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我想他会制作一个特殊的容器,把那件不存在的衣服珍藏起来,而且下令抓住那个小孩子,让他当奴隶,而这种做法也会得到所有大臣的赞同,所以皇帝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大些。”……
  学生在发言过程中,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广度,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性的理性思维进行综合的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四.问题要能提纲挈领
  目前,提问过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提问”之“弊”明显地表现于课堂的有:“步步为营”的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板书”靠近的阶梯;“提问群”成为帮助教师绵延滔滔讲析的桥梁;“碎问碎答”成为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而“主问题”相对于成串的“连问”、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对学生随意的“追问”而言,它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在教学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点。请看鲁迅《祝福》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涵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课堂提问必须结合教学实际,问得其所。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让生活化、情境化的提问取代单一、枯燥无味的提问,并且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营造出良好的、积极的、活跃的、有创意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1990年出生的王骁威有一张珍藏多年的德国马克纸币。德国马克早已停止流通,他却视之为珍宝。王骁威是个纸币迷?不,他是个数学迷。  破解数论猜想  10月15日,王骁威的一篇关于数论的学术论文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证了国际数论学界一个尚未破解的数论猜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身穿酒红色Polo衫,白色休闲裤,眼神中透露出同龄人少有的成熟和淡定,健谈的王骁威话语间带着一丝严谨。  “数学是时间
JC/T2094-2011《干垒挡土墙用混凝土砌块》由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发行,定价:29元。中国建筑砌块协会秘书处提供邮购服务,邮购价: JC / T2094-2011 “Drywall Retai
当前,“倒扁”政治风暴已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倒扁”风暴的深层原因是陈水扁施政无能,倒行逆施;直接导火素是他及其亲属和亲信的一系列弊案被相继揭露,激起社会公愤。迄
新课程的应用让教育界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了重新审视,对于传统小学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改革与创新,让更具有实用性的教学内容走入学生的学习课堂,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
1 在物理学中,力是_____,力不能离开____而单独存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关注的话题。纵观作文教学现状,老问题仍在上演:学生得知要写作文时,常是先嘘声一片,继之以随便拼凑交差了事,只要不被教师以未完成作业施以惩罚便过关;教师则苦于兢兢业业搬眼前作文大山却难发现令自己精神振奋的好文章,千篇一律,令教师看得不仅身体受苦,心里的腻味更是增添了身体的疲惫。笔者愿谈谈自己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几点做法,与广大同行商榷。  一.培养作文的兴趣  在平常学习与生活中
花开了,又败了,留下满院幽香;雾聚了,又散了,留下丝丝清凉。你那么突然地闯入我的生命,怎又那么匆忙地离开了?生长在城市,我只听过你,不曾见过你。认识你,源于那个初夏,荷花
土木工程专业(设有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两个培养方向)是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开设的首批6个本科专业之一,于2011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331人。本专业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任教
在一个普通的美国乡村里,有一个普通的小姑娘,她的名字叫作芬。这一天,她家的母猪生下了11只小猪,但猪妈妈只有十个乳头,最矮小的一只小猪吃不到奶,芬的爸爸打算杀掉这只小猪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作者李胤学来自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他在暑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修学活动。A.修学地点:丹麦哥本哈根市。B.修学内容:丹麦夏令营,住丹麦学生家,活动期间安排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