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由原先的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发展至今,我国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还是处在这种转型阶段。在高等教育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全面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人数的增多,无疑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多的挑战。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只有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好了才能使得学校全面、有序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生源、教学内容、就业方式上的特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其他本科高校不同,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心理及行为上有自己的特点。不仅如此,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由原先的专科院校发展而来,在管理经验和模式上都存在问题,这也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挑战。
(一)管理理念滞后
学生管理工作有三个主体:管理对象、管理者以及管理环境,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推动,才能促使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说学生管理就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理念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指导着学生管理工作,为管理工作提供方向。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理念滞后,仍然保留着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成分,只关注对学生的“管”,而不重视“导”,重视结果却忽视学生的感受和要求,特别是在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上,目前的管理理念没有充分引导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具体来说,首先,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多数还是依靠行政命令的形式,通过一些通告或者规定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没有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重视管理的结果,轻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这样的管理使得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使得学生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脱轨。
其次,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重视教学,而轻视实践教育及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发展中,教学质量的确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工作做好了,学生就会具备相应的工作技能。高职院校在德育方面的追求很多都是只要学生能在校读书时不触犯法律法规即可。在这样的管理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没有掌握独特的技术,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都对他们的未来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高职院校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即职业性,这种特色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也有自身的特点,即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了解未来职业的发展理念、行业规范及道德等。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中并没有体现这种独特性,更多的还是沿用普通高校学生的管理模式,缺乏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研究。
(二)管理体制缺陷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在学生管理体制方面主要存在两种,一是垂直管理体制,二是横向管理体制。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实施方面还是有很多问题。
1.垂直管理体制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体制上大部分是由学生处(部)负责,各学院设立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具体实施的便是辅导员(班主任),他们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工作及就业问题等。这样的垂直管理体制,使得各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有一定的财权、物权和人权,学院在整个管理体制中处在中心地位。这样的层及分配,使得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基本上就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职位和作用,向上汇报工作、向下传达精神,很难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统一的管理体制,忽视各专业的独特性,使得管理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2.横向管理体制的问题
在横向方面,各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沟通较小,学校管理工作人员和教学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学校后勤与学校之间沟通缺乏。各学院、各管理人员认为只要保证学生能够正常上课便是自己工作的完成,而教学人员则认为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至于学生管理问题,则是学校的工作内容。由于横向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当问题出现时,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脱责任,影响管理体制的发展和管理效果。
(三)管理队伍的问题
教育部于2006年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与学生数量的比例应为1:200,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却很难达到这一要求。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很多都超过两百,在福建等地有的甚至达到300或者更多。管理队伍数量的不足,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降低了他们的工作质量,由于学生数量过多,导致辅导员很难发现个别学生的问题,无法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辅导员队伍不仅在数量上不足,在专业化水平上也存在缺陷。很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都是直接从普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中选拔,缺乏工作经验和经历,他们没有相应的管理能力,在学生工作中表现出不专业、不安心等现象。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高职院校在社会发展中肩负着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完成这一使命,学生管理工作不可忽视。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应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研究总结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保证高职院校的发展适合市场经济的需求,符合国家对人才的要求。
(一)转变和创新管理理念
由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因此管理工作必须随着学生的变化发展而改变和发展,这样才能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思想,它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思考和提升,学生管理理念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管理理念必须要转变、要创新,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学生管理工作,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潜能和自我管理的开发和提升,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他们个性的发挥,这样的才是能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首先,管理理念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点,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工作中切实考虑学生的利益和需求,积极主动的为学生提供各项服务,重视他们兴趣、个性的发展,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次,管理理念中应体现人性化。多数学生都是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选择进入高职院校进行继续学习,他们在学习上和自身能力上都持一种怀疑或者自卑的态度,因此对他们的管理,高职院校应更加细致、更加人性化,要热爱学生、重视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才能做好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优化和完善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垂直和横向管理体制在实施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学生管理的重心下移,形成“党政统一领导、主管部门宏观指导、院系为责任中心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应理顺学生管理工作中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体制中各部门、各组织的责任,做到权责明确。在垂直方向,高职院校应该明确上下级关系,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利,积极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在横向方面,让全校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对教学教师传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重视他们在管理工作中的责任和地位,增强他们的影响力。各学院和各院系应加强沟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
(三)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学生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安排好学生的上课时间,还应对学生的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了解,这就需要管理队伍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对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培养。首先,保证辅导员的数量与本学校学生数量之间比例和谐,保证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其次,应加强辅导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创造性,鼓励各辅导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最后,应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增加对他们学生工作专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上稳定、全面的发展进步,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有一批稳定、专业的学生管理队伍。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生源、教学内容、就业方式上的特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其他本科高校不同,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心理及行为上有自己的特点。不仅如此,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由原先的专科院校发展而来,在管理经验和模式上都存在问题,这也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挑战。
(一)管理理念滞后
学生管理工作有三个主体:管理对象、管理者以及管理环境,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推动,才能促使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说学生管理就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理念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指导着学生管理工作,为管理工作提供方向。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理念滞后,仍然保留着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成分,只关注对学生的“管”,而不重视“导”,重视结果却忽视学生的感受和要求,特别是在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上,目前的管理理念没有充分引导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具体来说,首先,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多数还是依靠行政命令的形式,通过一些通告或者规定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没有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重视管理的结果,轻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这样的管理使得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使得学生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脱轨。
其次,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重视教学,而轻视实践教育及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发展中,教学质量的确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工作做好了,学生就会具备相应的工作技能。高职院校在德育方面的追求很多都是只要学生能在校读书时不触犯法律法规即可。在这样的管理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没有掌握独特的技术,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都对他们的未来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高职院校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即职业性,这种特色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也有自身的特点,即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了解未来职业的发展理念、行业规范及道德等。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中并没有体现这种独特性,更多的还是沿用普通高校学生的管理模式,缺乏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研究。
(二)管理体制缺陷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在学生管理体制方面主要存在两种,一是垂直管理体制,二是横向管理体制。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实施方面还是有很多问题。
1.垂直管理体制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体制上大部分是由学生处(部)负责,各学院设立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具体实施的便是辅导员(班主任),他们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工作及就业问题等。这样的垂直管理体制,使得各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有一定的财权、物权和人权,学院在整个管理体制中处在中心地位。这样的层及分配,使得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基本上就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职位和作用,向上汇报工作、向下传达精神,很难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统一的管理体制,忽视各专业的独特性,使得管理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2.横向管理体制的问题
在横向方面,各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沟通较小,学校管理工作人员和教学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学校后勤与学校之间沟通缺乏。各学院、各管理人员认为只要保证学生能够正常上课便是自己工作的完成,而教学人员则认为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至于学生管理问题,则是学校的工作内容。由于横向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当问题出现时,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脱责任,影响管理体制的发展和管理效果。
(三)管理队伍的问题
教育部于2006年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与学生数量的比例应为1:200,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却很难达到这一要求。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很多都超过两百,在福建等地有的甚至达到300或者更多。管理队伍数量的不足,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降低了他们的工作质量,由于学生数量过多,导致辅导员很难发现个别学生的问题,无法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辅导员队伍不仅在数量上不足,在专业化水平上也存在缺陷。很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都是直接从普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中选拔,缺乏工作经验和经历,他们没有相应的管理能力,在学生工作中表现出不专业、不安心等现象。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高职院校在社会发展中肩负着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完成这一使命,学生管理工作不可忽视。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应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研究总结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保证高职院校的发展适合市场经济的需求,符合国家对人才的要求。
(一)转变和创新管理理念
由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因此管理工作必须随着学生的变化发展而改变和发展,这样才能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思想,它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思考和提升,学生管理理念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管理理念必须要转变、要创新,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学生管理工作,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潜能和自我管理的开发和提升,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他们个性的发挥,这样的才是能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首先,管理理念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点,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工作中切实考虑学生的利益和需求,积极主动的为学生提供各项服务,重视他们兴趣、个性的发展,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次,管理理念中应体现人性化。多数学生都是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选择进入高职院校进行继续学习,他们在学习上和自身能力上都持一种怀疑或者自卑的态度,因此对他们的管理,高职院校应更加细致、更加人性化,要热爱学生、重视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才能做好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优化和完善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垂直和横向管理体制在实施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学生管理的重心下移,形成“党政统一领导、主管部门宏观指导、院系为责任中心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应理顺学生管理工作中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体制中各部门、各组织的责任,做到权责明确。在垂直方向,高职院校应该明确上下级关系,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利,积极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在横向方面,让全校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对教学教师传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重视他们在管理工作中的责任和地位,增强他们的影响力。各学院和各院系应加强沟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
(三)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学生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安排好学生的上课时间,还应对学生的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了解,这就需要管理队伍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对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培养。首先,保证辅导员的数量与本学校学生数量之间比例和谐,保证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其次,应加强辅导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创造性,鼓励各辅导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最后,应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增加对他们学生工作专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上稳定、全面的发展进步,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有一批稳定、专业的学生管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