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h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一历史《五四爱国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五四运动的背景、直接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对五四运动史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培养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主义是优良传统,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从而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班上是团员的同学请举手。
  师:你们知道团的节日是哪一天?(五月四日)为什么要以五月四日作为团的节日?(为纪念五四运动)那你们知道五四运动是怎么回事吗?(生答)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中国近代史上这场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新课教学:
  一、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它是在中国国内外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形势下发生的,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1、国际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道路。
  2、国内背景:
  (1)国内阶级矛盾加深(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独裁)——根本原因
  (2)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阶级基础
  (3)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思想基础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及经过
  1、爆发:
  (1)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中国人民由欣喜盼望到失望)
  1919年1月18日,英、法、美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国际和平会议即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也派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权利,废除“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可是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无理拒绝。消息传来使深受帝国主义欺压的中国人民长久积压的怒火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以学生示威游行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
  (2)时间:1919年5月4日
  2、经过:
  第一阶段:1919年5月初—6月初中心:北京
  主力:青年学生
  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阶级
  3、结果:
  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③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问题探究:有人提出:“如果没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就不会爆发五四运动。”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三、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的性质)
  (分析: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主权”,其实质就是反帝。“内惩国贼”,其实质就是反封建。五四运动具有彻底性:是因为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鋒作用,工人阶级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商人、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起了配合作用,正是由于五四运动的领导与中坚力量不同于以往一切运动,才使这场运动具有彻底性,并取得初步胜利。)
  2、五四爱国运动“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
  (分析: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却没有发动广大群众,缺乏群众基础。五四运动除青年学生、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参加外,还有商人、小资产阶级等参加,因而它拥有比辛亥革命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问题探究:你认为它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新”的表现:
  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群众基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革命前途——是要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社会
  四、讨论
  “五四精神”有那些丰富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发扬“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奋发向上,勤奋学习,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小结
  旧民主革命时期(1840—1919)中国人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五四运动所表现出的气势,特别是其中孕育的无限生机,使这场运动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情境反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反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而就是这种情境加上他的活动给他带来的体验会深深地刺激他、引导他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
期刊
摘要: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要从篇章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本文从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及选材等方面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文教学 课外阅读 教法设计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在其二级目标中指出“应培养学生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发展初步
期刊
摘 要: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提高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基础。语感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必须进行持久有序的朗读训练。因为通过朗读可以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语言美,感受到语言绘声绘色与描形绘貌的特色,引起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品味出语言的丰富意义,造成情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影响。进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和进行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欲望,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平面设计的基础特性集中反映在它对形态要素及其相关构成的美学规律之中,这一基础特性的美学意义直接与各项现代设计的美感原理融会贯通,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现代视觉传达的平面网络体系。  关键词:平面设计 平面构成 基础特性    在现代艺术教育中,平面设计教学已经成为重要的设计基础课程之一,这是因为,平面设计不仅成为当今设计构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所研究和训练的内容,包含着我们今后走向各种有目的性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口语交际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文明和谐地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具备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使用最多最广,是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交际,在生活实践中交际的能力,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融合。让学生养成与人交往的习惯,掌握交际的技能。口语交际能
期刊
很多同学到了六年级数学成绩一落千丈,究竟其原因是不能真正理解应用题,不会列式,尤其是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更为突出,也让老师们束手无策。所以,六年级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教学重点难点,针对此种现象,我利用等量关系解决此类型的应用题,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同一种应用题,只不过在题中有的数字用分数表示,有的用百分数表示,而等量关系是一样的。我把解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分成两类:一类看已知条
期刊
新课标下的数学要求打破旧的教学方式,突出入文知识,探究开放性,创新拓展,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情和与时俱进的价值观。为了适应数学新课要的要求,作为数学老师就得有新颖,有创意的数学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切离不开课堂上科学的师生互动。那么怎样让数学课堂上的学生动起来呢?教师又怎样动起来呢?那就是教师给学生动起来的阵地,与此同时教师也就有了动起来的场地。具体做法如下:
期刊
摘 要:新教材要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是善于利用教材、善于引起争议、善于幽默语言、善于利用戏剧点。  关键词:新教材 课堂    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对老师传授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新教材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笔者就人教版七年级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小小  的体会。    一、善于利用教材    一般文章都有学生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文章将浅谈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以及出现弊端的原因,最后,试分析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阅读教学    一、前言    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之掌握有关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是语  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识字、听话、作文教学既有
期刊
摘要:高考中的单项选择题虽然只有15道,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几乎涉及到中学所学的所有语法项目。此外,还有交际口语。考点虽然广泛,但却以动词为重点。动词的考点包括时态、语态、情态动词、非谓语动词、动词辨析、短语动词等,这些都是我们高考复习的重点。另外,就同一个考点来看,不同年代的高考题以及同一年代不同省市的高考题,往往有不少考点雷同的现象——有的小同大异,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则几乎一模一样。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