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中职学生有着与普高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对他们来说,体验课堂、融入课堂极其重要。在中职学生的音乐课中采用“体验式教学”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
一、体验式教学与中职音乐教育
1.体验式教学。“体验”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从教育学的意义来讲,“体验教育”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之亲身参与或置身某种情境中,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环境、思想和情感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而达到教育目的。
2.实施体验式教学要满足的条件。(1)教师素质要求。要实现体验式教学,教师必须要做到“改”和“放”。“改”就是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铭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变成“导”。“放”就是要求教师放下自己的身段,不要以师长的身份让学生敬畏自己,要尽量融入到学生中。(2)学习环境要求。学习环境可分为“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硬件环境”就是要有独立的音乐教室、齐全的乐器和音响设备等,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在“软件环境”上。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氛围;其次,要给学生提供学习、体验、实践的机会。
二、体验式教学在中职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导——激情。好的导入足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在体验式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以教唱《父亲》为例,可尝试在导入时播放《天堂的午餐》这段短片,让学生体验“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个道理,激发起他们对父亲的感恩之心。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需一字一句,学生便能悟出道理,体验情感。由此可见,教师借助生动有效的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中,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出自主性,并将激发的情感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有课堂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验的快感,才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为接下来教学任务的展开和完成打下基础。所以,以创设情境作为导入激发学生情感是非常关键的。
2.引——移情。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后,引入主题学习歌曲,教师要善于运用对话的形式让学生深入情境,移入自己的情感(也就是移情)。师生之间平等的,如朋友一样的对话可以促进对彼此的理解,有利于双方将积极的情感移入教和学的过程中,并获得初步愉悦的享受。在感受体验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后,要如何移入自己的情感,可以通过这样的对话:
师:谁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呢?
生:我只知道一位的/我知道/我不知道。
师: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
生:×月×日/不知道。
师:你给父母过过生日吗?
生:有/没有。
师:为什么那么多同学只知道自己的生日?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为什么父母给你过了那么多次生日,而你却没给他们过过一次?
通过这么一段对话,学生自然就会明白为什么,从而产生更加浓烈的情感,将感恩之情充分地转移到自己对父母的感情上来。
3.探——动情。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主体与知识、环境客体相互作用并产生悟性的活动过程。学生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对探究知识有了强烈的欲望,也有了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真正达到了“动情”的状态。以《父亲》一课为例,在“探”的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根据2/4拍的强弱规律找出歌曲演唱时需要突出重音的位置,并且根据歌词和旋律的特点,分析主歌、副歌不同的演唱情绪。在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学会处理作品,又可以使自我情感得到升华、提炼,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了对作品的独立体验与探究。
4.动——纵情。要想让学生掌握所学习的知识,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还须通过“动”,也就是“实践”,进行验证。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水平差异,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动”去实践。以《父亲》一课为例,要想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投入到积极的课堂中,就要参考学生不同的音乐能力。对于音乐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有难度的活动,如将歌曲中的父亲形象改成母亲或者是小组合作完成音乐表演;对于音乐能力一般的学生,就要鼓励他们去独立完成这首歌曲的演唱。对于音乐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跟着原唱继续改正唱不好的地方。通过这样不同形式的“动”,每个学生都掌握了知识,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有了成就感,产生了一种“高峰体验”,达到了“纵情”的状态。
5.评——析情。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知识,激发了情感,锻炼了能力,但是没有评价和反思的课不是一堂完整的课。那要如何评价和反思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师生之间的评价和反思、生生之间的评价和反思、自我的评价和反思。在评价和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以《父亲》一课为例,PPT上几个大字:“今天你快乐吗,享受到了吗?”让学生讨论一堂课到底学到了什么、领悟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进行总结,限制学生的想法。在评价、反思之后,学生的体验最终达到一个巅峰状态。
总之,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适应了中职学生的音乐课堂。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使这种理念可以得到不断完善,使其在中职音乐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体验式教学与中职音乐教育
1.体验式教学。“体验”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从教育学的意义来讲,“体验教育”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之亲身参与或置身某种情境中,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环境、思想和情感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而达到教育目的。
2.实施体验式教学要满足的条件。(1)教师素质要求。要实现体验式教学,教师必须要做到“改”和“放”。“改”就是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铭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变成“导”。“放”就是要求教师放下自己的身段,不要以师长的身份让学生敬畏自己,要尽量融入到学生中。(2)学习环境要求。学习环境可分为“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硬件环境”就是要有独立的音乐教室、齐全的乐器和音响设备等,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在“软件环境”上。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氛围;其次,要给学生提供学习、体验、实践的机会。
二、体验式教学在中职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导——激情。好的导入足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在体验式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以教唱《父亲》为例,可尝试在导入时播放《天堂的午餐》这段短片,让学生体验“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个道理,激发起他们对父亲的感恩之心。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需一字一句,学生便能悟出道理,体验情感。由此可见,教师借助生动有效的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中,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出自主性,并将激发的情感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有课堂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验的快感,才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为接下来教学任务的展开和完成打下基础。所以,以创设情境作为导入激发学生情感是非常关键的。
2.引——移情。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后,引入主题学习歌曲,教师要善于运用对话的形式让学生深入情境,移入自己的情感(也就是移情)。师生之间平等的,如朋友一样的对话可以促进对彼此的理解,有利于双方将积极的情感移入教和学的过程中,并获得初步愉悦的享受。在感受体验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后,要如何移入自己的情感,可以通过这样的对话:
师:谁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呢?
生:我只知道一位的/我知道/我不知道。
师: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
生:×月×日/不知道。
师:你给父母过过生日吗?
生:有/没有。
师:为什么那么多同学只知道自己的生日?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为什么父母给你过了那么多次生日,而你却没给他们过过一次?
通过这么一段对话,学生自然就会明白为什么,从而产生更加浓烈的情感,将感恩之情充分地转移到自己对父母的感情上来。
3.探——动情。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主体与知识、环境客体相互作用并产生悟性的活动过程。学生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对探究知识有了强烈的欲望,也有了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真正达到了“动情”的状态。以《父亲》一课为例,在“探”的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根据2/4拍的强弱规律找出歌曲演唱时需要突出重音的位置,并且根据歌词和旋律的特点,分析主歌、副歌不同的演唱情绪。在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学会处理作品,又可以使自我情感得到升华、提炼,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了对作品的独立体验与探究。
4.动——纵情。要想让学生掌握所学习的知识,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还须通过“动”,也就是“实践”,进行验证。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水平差异,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动”去实践。以《父亲》一课为例,要想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投入到积极的课堂中,就要参考学生不同的音乐能力。对于音乐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有难度的活动,如将歌曲中的父亲形象改成母亲或者是小组合作完成音乐表演;对于音乐能力一般的学生,就要鼓励他们去独立完成这首歌曲的演唱。对于音乐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跟着原唱继续改正唱不好的地方。通过这样不同形式的“动”,每个学生都掌握了知识,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有了成就感,产生了一种“高峰体验”,达到了“纵情”的状态。
5.评——析情。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知识,激发了情感,锻炼了能力,但是没有评价和反思的课不是一堂完整的课。那要如何评价和反思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师生之间的评价和反思、生生之间的评价和反思、自我的评价和反思。在评价和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以《父亲》一课为例,PPT上几个大字:“今天你快乐吗,享受到了吗?”让学生讨论一堂课到底学到了什么、领悟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进行总结,限制学生的想法。在评价、反思之后,学生的体验最终达到一个巅峰状态。
总之,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适应了中职学生的音乐课堂。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使这种理念可以得到不断完善,使其在中职音乐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