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替代治疗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m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替代治疗是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发展趋势。已完成临床试验或即将进入临床试验的细胞种类包括自体RPE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IPE)、人胎儿RPE细胞(fRPE)、人类胚胎干细胞来源的RPE细胞(hESC-RPE)、诱导多潜能干细胞来源的RPE细胞(iPSC-RPE)。自体RPE细胞和IPE由于其固有的缺陷相关临床试验已逐渐停止;iPSC-RPE和hESC-RPE在致肿瘤性和基因突变的风险难以规避,临床应用前应对细胞进行基因水平的筛选;fRPE具有免疫原性低、易于同宿主视网膜整合、完全的RPE功能等特点,是优于hESC-RPE的最佳选择。移植方式主要有RPE单层或RPE-脉络膜复合物移植、RPE细胞悬液移植、支架上形成的RPE片层移植。其中首选的和较为成熟的移植方式仍为细胞悬液的注射治疗。注射所导致的细胞逆流,以及细胞逆流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亟待得到解决。

其他文献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是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主要病理改变。针对CNV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各种眼内抗VEGF药物靶向治疗是目前nAMD治疗的一线选择。但如何以更低的治疗负担,进一步提高抑制CNV的持续有效性,获得更好的视功能改善仍然是nAMD药物治疗面临的挑战。抗VEGF药物缓释装置以及抗VEGF之外新的治疗策略探索是优化改进现有nA
随着干细胞技术、组织工程和生物材料等领域的不断发展,细胞疗法成为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治疗的发展方向。AMD的细胞治疗包括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神经视网膜的诱导分化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目前获取RPE来源的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人胚胎干细胞(hESC)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hESC移植在治疗AMD方面已取得临床试验的初步成功;iPS虽然具有良好的免疫相容性,但因携带导致AMD的易患缺
目的观察视网膜下腔注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对小鼠RPE层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7日龄C57BL/6J新生小鼠分成正常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组及OIR模型细胞移植组,每组10只小鼠。OIR模型组及OIR模型细胞移植组建立OIR模型。OIR模型细胞移植组小鼠建模后经外路视网膜下腔移植RPE细胞。注射20 d后,脊髓脱臼法处死各组小鼠并摘除双眼眼球。行视网膜冰冻切片,荧
免疫活化和调节异常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补体系统编码补体因子H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目前公认的AMD危险因素;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炎性体的过度激活和Toll样受体的基因多态性也与患AMD的敏感性相关。除先天免疫外,获得性免疫也在AMD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自身抗体和T细胞被证明与AMD的发病相关。另外,某些物质如视黄基乙醇胺和脂质过氧化物等,也在AMD的
期刊
目的客观定量评估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横断面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患者19例19只眼(近视劈裂组)、无黄斑劈裂高度近视21例21只眼(近视对照组)及无高度近视正常者22名22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受检者均行医学验光、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测量受检眼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PM)继发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部A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的PM继发黄斑部CNV的37例患者37只眼纳入研究。采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视力表行BCVA检查;OCT测量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患眼平均B
目的观察手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S)操作过程及手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临床检查确诊并接受25G微创VRS治疗的PDR患者62例70只眼纳入研究。依据手术前是否行IVR治疗将患者分为IVR联合VRS组(IVR+VRS组)和单纯VRS组(VRS组),分别为30例34只眼和32例36只眼。IVR+V
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手术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确诊为FEVR并经巩膜扣带手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27例患者3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2B期2只眼,占5.88%;3B期7只眼,占20.59%;4A期1只眼,占2.94%;4B期16只眼,占47.06%;5期8只眼,占23.53%。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只眼。根据患眼的分期、增生膜的严重程度、累及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