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阔点在非综合征型矢状缝早闭临床评价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tt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颅阔点位置在非综合征性矢状缝早闭临床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17例非综合征型矢状缝早闭患儿的CT数据,其中男12例,女5例,术前年龄为2~72个月,平均18.3个月。并收集同时段在同一医院行头颅CT检查的17例颅脑外伤患儿的CT数据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4~72个月,平均19.3个月。将薄层CT图像传至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5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容积显示、多平面重建,采用工作站自带直线测量工具测量对照组以及矢状缝早闭患儿术前和术后颅阔点前后向相对位置(简称颅阔点水平位置)、颅阔点垂直向相对位置(简称颅阔点垂直位置)。采用Graphpad Prism 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对术后半年到1年进行过CT随访的8例矢状缝早闭患儿术前和术后颅阔点位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矢状缝早闭患儿术前颅阔点水平位置为46.50%±4.02%,对照组为50.39%±2.21%,2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P=0.0014);矢状缝早闭患儿术前颅阔点垂直位置为35.78%±8.62%,对照组为52.6%±8.08%,2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P<0.001)。获得CT随访的8例患儿术前颅阔点水平位置为44.02%±3.72%,术后为47.25%±4.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0,P=0.0450);术前颅阔点垂直位置为35.18%±5.36%,术后为42.39%±9.0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4,P=0.0379)。

结论

颅阔点作为头颅指数的补充,可以便捷有效地反应矢状缝早闭患儿头颅两侧最突点的术后恢复情况。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分析足月单胎孕妇前后2次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特点,探讨再次分娩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前后分娩2次的1 920例单胎足月孕妇的临床资料。无论前次分娩是否为巨大儿,根据本次分娩是否为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n=122)和非巨大儿组(n=1 798)。亚组:(1)前次分娩巨大儿的孕妇(n=117),根据本次分娩是否为巨
目的探讨新鲜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周期子代低出生体重发生风险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常规体外受精或卵母细胞内单精子注射新鲜胚胎移植并分娩的4 930例活产儿的病历资料,其中3 474例为单胎、1 456例为双卵双胎。根据活产儿是否为低出生体重,将3 474例单胎分为低出生体重单胎组(252例)和单胎对照组(3 222例);1 456例双卵
期刊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及胎盘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 B, NF-κB)、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2, SREBP2)的表达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
目的研究孕前不同体重指数的双胎妊娠孕妇孕期增重与围产结局的关系,并探讨双胎孕妇的增重适宜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分娩的1 297例双胎孕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孕前体重指数标准分为低体重组(体重指数<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25 kg/m2)、超重组(体重指
期刊
目的总结我国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aplasia cutis congenita,ACC)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国近40年以来所有公开发表的ACC病例文献资料进行总结,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和维普数据库。结果统计病例258例,男144例,女95例,19例性别不详;有家族史15例,孕期有并发症或合并症16例,孕期服药及接触有害物质17例;发生于头皮39例(15.1%)、躯干8例(3.1%)、
2017年10月整形外科医院收治1例Crouzon综合征合并多颅缝早闭的女性患儿,年龄3岁5个月,应用颅内外联合入路额眶前移、颅缝早闭松解颅腔扩大术治疗患儿斜头及舟状头畸形,对患儿家系进行调查并行DNA测序检测突变情况。手术效果满意。该疾病为5代遗传,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患儿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外显子发生突变,过度激活下游信号引起颅缝早闭。
目的探讨在婴幼儿下颌骨牵张成骨术中截骨线的选择方法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7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08例婴幼儿下颌骨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31例,女77例,年龄8 d至4岁,平均6个月。其中罗宾序列征162例,第一、二鳃弓发育不良37例,Treacher-Collins综合征2例,其他先天性畸形7例。在牵张成骨术中,根据患儿下颌骨畸形特征选择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