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儿液体暴露情况及对液体超负荷的识别

来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jie_850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液体超负荷(fluind overload,FO)常见于PICU,且与并发症率和病死率升高有关。目前尚不清楚FO是疾病严重度和强化支持需求的替代标志物,医源性可纠正风险因子,还是少尿征象。造成FO的各种液体摄入比例及其识别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旨在描述:(1)PICU液体暴露的类型和液量;(2)明确临床医生FO识别情况。场所:一家四级医院内不包含CCU的PICU。对象:入院>24 h患儿。设计:28 d以上的前瞻性观察研究。干预措施:于入院第1天和第3天收集液体暴露(fluidexporsure,FE)量和类型数据—复苏剂量,血液制品,肠内摄入,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TPN)或可按患儿入院体表面积调整液体(静脉液体和药物)。回顾入院3 d FO>15%患者的相关记录,以评估临床医生对FO的识别情况。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共纳入102例患者。第1天中位FE为2 318(1 831~3 037)ml/mn 2[可修改液体1 646(1 296~2 086)ml/mn 2]。47例患者(46%)快速输注大剂量液体,16例患者(16%)输注血液制品。第3天中位FE为2 233(1 904~2 556)ml/mn 2[可调整液体750(375~1 816)ml/mn 2]。在54例患者中,1例(1.9%)快速输注大剂量液体1次,2例(3.7%)输注血液制品。本文队列中,47/54(87%)患者入院第3天FE>1 600 ml/mn 2。30% FO>15%患者未被临床医生识别。n 结论:虽然复苏液体对第1天FE的作用高于第3天,第3天FE经常超过维持需求。PICU医师并非总能识别液体超负荷。需要进一步研究可调整FE与FO之间的关联,并探索医疗实践改进机会。
其他文献
长白山地处我国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地形区,同时是我国东北乃至东北亚的气候敏感区和脆弱区,因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之下,研究长白山地区植被归一化指数和气候因子,探讨植被的覆
学位
绝大部分神经重症儿童通过早期生命支持及治疗后会得以生存,但不可避免地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儿童重症康复医学近年已在国内外
膈肌在人类自主呼吸中扮演重要角色。膈肌功能障碍会导致患者呼吸功能减退,延迟机械通气的撤离,从而增加患者病死率、延长住院时间。因此,膈肌功能的评估对重症患者至关重要。近
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的出院患儿是罹患各种重症后生理、认知、精神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长期不活动与危重儿童的短期和长期病态密切相关。本文就儿童危重症早期康复尤其是早期
海量增长的土地资源空间数据对跨部门、多用户的土地资源数据协同管理模式的有强烈的需求,目前成熟可行的跨部门、多用户的土地资源数据协同管理方案主要是依赖锁机制和多版本
目的:描述当前一氧化氮吸入(inhaled nitric oxide,iNO)在儿童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特点,评估临床变量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本文尝试研究iNO对包括右心室(rightventricular,RV)功
目的:肺保护性机械通气(lung protect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LPMV)与并发症率和病死率降低相关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