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百色市是水稻的重要产区,但水稻生产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基于此,介绍了右江河谷地区超级稻生产示范现状及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右江河谷;超级稻;生产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02
百色市右江河谷地区包括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和平果县,因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成为百色市水稻重要产区。但水稻生产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1],超级稻品种的高潜力、优米质、良好抗性和适应性,对确保粮食安全,助农增产增收,推进右江河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意义。
1 生产和示范推广现状
1.1 超级稻品种优势明显
2007年至今,百色市先后引进多个超级稻进行示范推广。截至2010年,超级稻获得平均单产超过8 t/hm2,最高平均单产达8.5 t/hm2,双季稻早稻单产突破11 t/hm2。2012年,右江河谷早稻单产突破12 t/hm2,超级稻品种优势凸显。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水稻)百色综合试验站2011-2013年推广桂两优2号早稻单产达10.37、10.69、10.7 t/hm2,特优582早稻单产达10.2、10.3、10.4 t/hm2,产量表现逐年提高,晚稻单产均超过9.6 t/hm2。2013年,“稻-稻-菜(薯)丰产栽培与养分管理技术推广”项目中,特优582田阳县百育镇示范点单产达9.96 t/hm2,比对照品种普通稻田东香单产7.72 t/hm2增产29%,田阳县头塘镇示范点单产达9.77 t/hm2,比对照品种普通稻黄华占单产7.6 t/hm2增产28.5%。总体来看,超级稻品种增产效果明显。
1.2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2007-2010年全市累计推广超级稻11.5万hm2,总产达96万t,新增总产11万t[2],增产13.1%。2013、2014年全市单年超级稻种植面积就超过7万hm2,占全市单年水稻种植面积的75%。右江河谷超级稻种植面积占全市12县区超级稻总面积的比例达46%,其中,早稻53%,晚稻42%,中稻5%。
1.3 推广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和种植模式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水稻)百色综合试验站2010年在右江河谷平原地区田阳县百育镇的“超级稻+再生稻+秋冬菜”种植模式示范项目,超级稻中浙优1号头季稻单产10.5 t/hm2,再生稻单产4.4 t/hm2。2012年在右江河谷南部山区田阳县坡洪镇的“超级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示范项目,超级稻Y两优3218头季稻单产9.2 t/hm2,再生稻单产3.16 t/hm2。“超级稻+再生稻”种植模式解决了右江河谷平原地区稻菜争地和山区“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问题。
2012年,田阳县超级稻免(轻)耕垄作小苗移栽技术核心示范区,良丰优339运用免耕垄作技术单产达9.8 t/hm2,比对照(常规稻作法)增产659 kg,增产7.2%。2014年,免耕垄作示范品种特优831和特优7571单产分别达10.87、10.97 t/hm2。免耕垄作技术应用于秋冬菜后早稻种植,省机耕费1 950元/hm2,稻田通透性好,水稻根系发达,边行优势效可充分发挥,节支增产效果明显。
2013年“稻-鸭”互作生态水稻栽培项目通过投放水鸭进行稻田虫草害防控,水鸭投放密度225只/hm2。优质稻桂香3号单产达7.58 t/hm2,水鸭成活率75%,均质量2.86 kg/只, 稻田新增水鸭产值7 245元/hm2。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超级稻品种被接受度受限
一方面,超级稻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要求比普通稻精细,而农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和年龄等限制,掌握种植技术较困难,用老一套粗放种植方法管理超级稻,导致产量潜力难以发挥,影响示范效果,反过来造成农民认识不到超级稻品种优势;另一方面,种植户考虑到种子价格及化肥、农药所需成本时,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投入较少的普通常规稻。山区受耕地面积限制,稻米仍多用于自家食用,农民选择品种时更看重稻米口感、米质因素,对一些高产但口感品质较差的超级稻品种接受度低。
2.2 农田基本条件不足
右江河谷地区部分稻田遇雨季迟、长时干旱或洪涝等极端气候时,无法保证灌溉或排涝,田基硬化程度远远不够,农田保水保肥能力低,农田基础设施与超级稻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不匹配。南北山区甚至连机耕路硬化都尚未普及,机械化种植水平低,超级稻种植无法连片成规模。
2.3 山区无人种田,平原无田可种
近年来,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山区农田留荒,而平原良田被建筑、交通建设侵占,造成山区无人种田,平原无田可种的尴尬困局,超级稻推广面积难以突破。
3 发展对策
3.1 继续开展示范推广工作
右江河谷地区多年超级稻品种示范推广工作证实“专题技术培训+示范+良种补贴”的推广方式是超级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推广的有效方式。结合田间示范工作,运用通俗易懂、农户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针对示范品种的技术培训,结合良种补贴政策建设示范点,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只有在示范推广工作中发现问题,探寻解决办法,超级稻推广工作才能持续突破发展。
3.2 提高品种和技术推广的针对性
农业推广部门根据平原地区高温、南北山区冷凉,各地区主发、多发病虫害种类不同,水利、土壤条件不同等因素,有针对性地筛选、推广适应不同环境、满足不同需求的耐高温或耐寒、耐旱、抗性强、适应性广、米质优的超级稻品种和种植技术。
3.3 创新生产组织模式,整合土地资源
建立多部门协同合作推广模式,政府引导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扶持农业种植业保险,整合科研单位、农业推广部门、技术服务组织等社会资源,推进超级稻种植家庭农场化、产业化经营,引入市场机制,发展超级稻产品加工产业,降低农民种粮风险,增加农民种粮收入,才能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
3.4 加大资金投入
将良种补贴资金落实到位,加大资金投入机耕道路、田基硬化建设以及农机、化肥农药补贴力度。农技推广工作各个环节,只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才能取得良好、持久的推广效果。
3.5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打造特色超级稻产品品牌
绿色超级稻[3-4]是近年超级稻发展的新方向,右江河谷地区应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超级稻。右江河谷南北山区有建立绿色生态稻米基地的自然条件,引导农业企业参与,充分利用南部山区农田资源,打造地方特色超级稻米品牌,才能走出超级稻发展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黄尚宁.百色市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310-311,313.
[2]王中原,文震,皱家龙,等.超级稻不同推广方式的推广效果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3):40-41.
[3]张启发.绿色超级稻培育的设想[J].分子植物育种,2005,3(5):601-602.
[4]张启发.未来作物育种对绿色技术的需求[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33(6):10-15.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右江河谷;超级稻;生产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02
百色市右江河谷地区包括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和平果县,因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成为百色市水稻重要产区。但水稻生产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1],超级稻品种的高潜力、优米质、良好抗性和适应性,对确保粮食安全,助农增产增收,推进右江河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意义。
1 生产和示范推广现状
1.1 超级稻品种优势明显
2007年至今,百色市先后引进多个超级稻进行示范推广。截至2010年,超级稻获得平均单产超过8 t/hm2,最高平均单产达8.5 t/hm2,双季稻早稻单产突破11 t/hm2。2012年,右江河谷早稻单产突破12 t/hm2,超级稻品种优势凸显。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水稻)百色综合试验站2011-2013年推广桂两优2号早稻单产达10.37、10.69、10.7 t/hm2,特优582早稻单产达10.2、10.3、10.4 t/hm2,产量表现逐年提高,晚稻单产均超过9.6 t/hm2。2013年,“稻-稻-菜(薯)丰产栽培与养分管理技术推广”项目中,特优582田阳县百育镇示范点单产达9.96 t/hm2,比对照品种普通稻田东香单产7.72 t/hm2增产29%,田阳县头塘镇示范点单产达9.77 t/hm2,比对照品种普通稻黄华占单产7.6 t/hm2增产28.5%。总体来看,超级稻品种增产效果明显。
1.2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2007-2010年全市累计推广超级稻11.5万hm2,总产达96万t,新增总产11万t[2],增产13.1%。2013、2014年全市单年超级稻种植面积就超过7万hm2,占全市单年水稻种植面积的75%。右江河谷超级稻种植面积占全市12县区超级稻总面积的比例达46%,其中,早稻53%,晚稻42%,中稻5%。
1.3 推广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和种植模式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水稻)百色综合试验站2010年在右江河谷平原地区田阳县百育镇的“超级稻+再生稻+秋冬菜”种植模式示范项目,超级稻中浙优1号头季稻单产10.5 t/hm2,再生稻单产4.4 t/hm2。2012年在右江河谷南部山区田阳县坡洪镇的“超级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示范项目,超级稻Y两优3218头季稻单产9.2 t/hm2,再生稻单产3.16 t/hm2。“超级稻+再生稻”种植模式解决了右江河谷平原地区稻菜争地和山区“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问题。
2012年,田阳县超级稻免(轻)耕垄作小苗移栽技术核心示范区,良丰优339运用免耕垄作技术单产达9.8 t/hm2,比对照(常规稻作法)增产659 kg,增产7.2%。2014年,免耕垄作示范品种特优831和特优7571单产分别达10.87、10.97 t/hm2。免耕垄作技术应用于秋冬菜后早稻种植,省机耕费1 950元/hm2,稻田通透性好,水稻根系发达,边行优势效可充分发挥,节支增产效果明显。
2013年“稻-鸭”互作生态水稻栽培项目通过投放水鸭进行稻田虫草害防控,水鸭投放密度225只/hm2。优质稻桂香3号单产达7.58 t/hm2,水鸭成活率75%,均质量2.86 kg/只, 稻田新增水鸭产值7 245元/hm2。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超级稻品种被接受度受限
一方面,超级稻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要求比普通稻精细,而农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和年龄等限制,掌握种植技术较困难,用老一套粗放种植方法管理超级稻,导致产量潜力难以发挥,影响示范效果,反过来造成农民认识不到超级稻品种优势;另一方面,种植户考虑到种子价格及化肥、农药所需成本时,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投入较少的普通常规稻。山区受耕地面积限制,稻米仍多用于自家食用,农民选择品种时更看重稻米口感、米质因素,对一些高产但口感品质较差的超级稻品种接受度低。
2.2 农田基本条件不足
右江河谷地区部分稻田遇雨季迟、长时干旱或洪涝等极端气候时,无法保证灌溉或排涝,田基硬化程度远远不够,农田保水保肥能力低,农田基础设施与超级稻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不匹配。南北山区甚至连机耕路硬化都尚未普及,机械化种植水平低,超级稻种植无法连片成规模。
2.3 山区无人种田,平原无田可种
近年来,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山区农田留荒,而平原良田被建筑、交通建设侵占,造成山区无人种田,平原无田可种的尴尬困局,超级稻推广面积难以突破。
3 发展对策
3.1 继续开展示范推广工作
右江河谷地区多年超级稻品种示范推广工作证实“专题技术培训+示范+良种补贴”的推广方式是超级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推广的有效方式。结合田间示范工作,运用通俗易懂、农户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针对示范品种的技术培训,结合良种补贴政策建设示范点,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只有在示范推广工作中发现问题,探寻解决办法,超级稻推广工作才能持续突破发展。
3.2 提高品种和技术推广的针对性
农业推广部门根据平原地区高温、南北山区冷凉,各地区主发、多发病虫害种类不同,水利、土壤条件不同等因素,有针对性地筛选、推广适应不同环境、满足不同需求的耐高温或耐寒、耐旱、抗性强、适应性广、米质优的超级稻品种和种植技术。
3.3 创新生产组织模式,整合土地资源
建立多部门协同合作推广模式,政府引导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扶持农业种植业保险,整合科研单位、农业推广部门、技术服务组织等社会资源,推进超级稻种植家庭农场化、产业化经营,引入市场机制,发展超级稻产品加工产业,降低农民种粮风险,增加农民种粮收入,才能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
3.4 加大资金投入
将良种补贴资金落实到位,加大资金投入机耕道路、田基硬化建设以及农机、化肥农药补贴力度。农技推广工作各个环节,只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才能取得良好、持久的推广效果。
3.5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打造特色超级稻产品品牌
绿色超级稻[3-4]是近年超级稻发展的新方向,右江河谷地区应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超级稻。右江河谷南北山区有建立绿色生态稻米基地的自然条件,引导农业企业参与,充分利用南部山区农田资源,打造地方特色超级稻米品牌,才能走出超级稻发展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黄尚宁.百色市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310-311,313.
[2]王中原,文震,皱家龙,等.超级稻不同推广方式的推广效果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3):40-41.
[3]张启发.绿色超级稻培育的设想[J].分子植物育种,2005,3(5):601-602.
[4]张启发.未来作物育种对绿色技术的需求[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33(6):10-15.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