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抗战时期宝鸡教育的发展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fe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首先介绍了抗战前宝鸡教育的发展状况,然后从抗日战争时期宝鸡教育在学校的迁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创办,教育体系的完备,宝鸡民众思想的解放以及对抗日的宣传和支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可见,抗日战争时期是宝鸡这一教育基地形成的时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宝鸡,教育;影响
  宝鸡市区,秦朝的时候称作陈仓,唐朝时叫宝鸡,有着“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社火之乡、周秦文明发祥地、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现如今她又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正是因为宝鸡有着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纵观对宝鸡历史的研究多倾向于周秦时期,而对于近代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具体到抗日战争时期,关于宝鸡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到陇海铁路的修通对宝鸡城市发展的影响上,事实上,抗日战争时期是宝鸡发展的一个契机,也是宝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一、抗战前宝鸡教育的发展状况
  宝鸡作为关中西部一座名于史籍的古镇,从唐朝到清朝都属凤翔府管辖,民国时期属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不过,尽管宝鸡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周代,宝鸡地区开始有学校,从周秦到明清,出现过孔子弟子燕伋、马融、杨播、张载等教育名家,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但是在民国以前,宝鸡县的教育事业还是很落后,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长期不能受到文化教育。根据省民政厅1938人口调查资料统计,这一年,全县文盲人口为175542人,占总人口86.36%。[1]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民生活困苦,求学难,祖宗数代目不识丁的比比皆是,甚至写封信都要跑数十里路求人。当然,作为府治所在地的凤翔,它是关中西部的政治中心,在近代,凤翔最早在本地区推行新式学堂,最早在中学堂里设置了师范传习所和蚕桑学堂,被陕西省学务处誉为“陕西之冠”,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教育改革令,凤翔府中学堂改为陕西省立第二中学,之后,各县高、初等小学堂均改为高、初级小学校,取消“读经讲经”,增加算数课比例,将手工、家事、园艺、缝纫等实用科目正式列入课程。此后,白朗起义军、奉军、郭坚和杨虎城等战事以及之后连年大旱的影响,教育事业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直到1933年风调雨顺后,农业逐渐恢复社会才逐渐安定,教育日渐恢复。可见,凤翔也是关中西部的教育中心。
  1937年3月,陇海铁路西安到宝鸡段正式开通,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宝鸡开始全面接触现代文明。
  二、抗战的爆发与宝鸡教育的发展
  1.迁入了大量学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东北和东部大部分地区沦陷,武汉,连云港,河南、山西等地的党政机关、工厂企业、高校等大量西迁。地处关中西部,抗战大后方的宝鸡由于便利的交通,四季分明的气候,丰富的物产,成了沦陷区移民的首选,宝鸡这个闭塞荒凉的小县城成了战时的宠儿。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知识青年更显重要。为免日军侵扰,日机轰炸,大量学校搬迁到宝鸡。河南大学,由开封迁卧龙寺底店、姬家店等地。焦作工学院迁虢镇南门外,商邱高中迁驻大韩村,黄河水利专科学校迁赵家坡,青年职业学校迁益门镇,陆军测量学校迁六川店,第一日本俘虏收容所迁太寅村太寅寺。此外,省立华县初级农业职业学校、私立西北高级机械科职业学校、西安私立实践商业职业学校、黄埔军校第七分校、还有河南盛城中学和省立西安二中、扶轮铁路中学、励行中学、河北小学、浙江小学、齐鲁小学、复兴小学等20多所都迁至宝鸡。
  2.创立了各级各类学校
  宝鸡地区原有并在抗战期间继续举办的学校有西北农学院、凤翔师范学校、眉县农校,新创办的学校有西北高级机械科职业学校、河池农业学校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战火蔓延,随着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同胞为免受日寇烧杀掠夺,扶老携幼逃来宝鸡县寄居,加上沿海一带工厂内迁,进入宝鸡县的外籍人口日益增多,到1945,全县寄籍和暂居外籍人口达34606户,41169人。1946年,宝鸡县城区(今宝鸡市区)共有人口26279户,91872人,其中本籍人口13810户,46344人,外籍或流动人口12469户,45528人。[2]这些迁入或流入的人口数量已经接近当地人口,而在城区,甚至已大大超过了本籍人口。几年间,宝鸡县城的私立小学多达10多所。著名的有惠工小学、工合小学、复兴小学、齐鲁小学,中州小学、中和路小学、河北小学、新江小学、扶轮小学、伊斯兰小学、被服厂小学、军子弟学校、铁道兵子弟学校等,约有学生2000余名。[3]同时,为了缓解失业工人、难民、伤兵成批涌向宝鸡造成的商品紧缺和支援抗战,路易·艾黎在凤县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拥有108个生产合作社,生产了一批军需品和生活用品,解决了军队和市场需求。宝鸡工厂联合会在十里铺办起私立惠工中学,以“扶植工业区职工子弟,养成实用人才”為宗旨,以“工读合一,手脑并用"为校训,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各县在1939年后都办起了县中、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其中,车向忱所办的竞存中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完善了教学体系
  抗日战争给宝鸡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加快了宝鸡城市的近代化步伐。随着宝鸡经济、文化、政治功能的进一步完善,1941年陕西省第九行政专员公署由凤翔移驻宝鸡,至此,宝鸡也由一个县城转变成区域中心城市。随着各级各类学校的迁入及创建,宝鸡的教学体系逐渐完备起来,宝鸡也成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基地。
  首先,宝鸡具备了完备的教学体系。有了从最低级的扫盲班到开始有学前教育到比较普及的小学教育再到中等教育,直至大学教育。
  抗战时期,各县推行“战时民众补习教育”。所有保学均设立民校,对地区内民众进行抗战宣传和识字教育,将识字教育与国民教育并重,形成各乡镇保甲人员均倡导民众识字教育之风。难能可贵的是,学前教育也从无到有,教学内容也从意在养成生活与学习习惯,重视玩乐和识字,以学儿歌方式教幼儿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到将幼儿捉迷藏、跳绳、踢毽子等游戏活动、识字、常识、工作(积木、美工、清扫)等列为课程。[4]小学教育也由于沦陷区一些工厂的内迁,宝鸡人口的逐渐增多而空前繁荣起来,在课程设置上一至四年级设国语、算术、常识、音乐、体育、图画、劳作7门,五至六年级改常识为社会课,增加自然课。这一时期,中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1939,省立陇县中学成立。1941年省教育厅下文:“各县必须设立中学一所”两三年间,私立大华初级中学(宝鸡中学前身)、凤翔、眉县、扶风、岐山、千阳、凤县各初级中学相继成立。至1942,有高初中11所57班,学生2833人,教职工175人。中心国民学校103所,保国民学校943所,改良私塾45所,共计1091所,1634班,学生60567人。为解决小学师资短缺,在1942又成立陇县简易师范学校。[5]而以河南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的迁入,大学生的到来,尽管是逃难,却为相对落后的宝鸡小县城带来了振兴教育的文明曙光。这些学校规模大,设备全,迁到宝鸡后,对地方的影响很大,促进了宝鸡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为后来宝鸡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4.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支援了抗战
  大量外地工厂、学校迁到宝鸡,工厂有男女工人,学校有男女学生,这风气直接影响宝鸡民俗,男女同学风气渐成,于是女子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在1941年,女子高小与县立西街小学合并,改为新市镇中心小学。这对宝鸡老百姓的思想是一次极大的解放。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中小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好多学校都建立了中共地下支部,这些支部通过单线联系的方式,传阅进步书籍,发展接收党员,建立党的外围组织,壮大革命力量,进行抗日宣传,与国民党进行坚决的斗争,广大师生也纷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抗日,募捐钱物,更有很多青年学生自愿报名参军,奔赴抗日前线。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著名教育家车向忱所办东北竞存中学,该校以“抗日”为宗旨,有音乐家张寒晖和钱一粟等中共党员及一批出色教师任教,自编各种教材,开设国文、政治经济学、文化斗争史、中日问题、情报工作、日语和时政等课程。音乐课唱抗日歌曲,美术课画抗日宣传画,体育课有军事操练。每逢节日,师生上街、下乡宣传抗日道理,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打花鼓》等节目,师生中参加共产党、八路军的有80多人,奔赴延安的有100多人。[6]
  综上,抗战时期是宝鸡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抗战拉开了宝鸡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宝鸡文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7年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名称“抗日战争与宝鸡城市的近代化研究”(项目编号:17JK003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宝鸡县志编纂委员会:《宝鸡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 宝鸡县志编纂委员会:《宝鸡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 宝鸡市教育委员会:《宝鸡市教育志》[M].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214页。
  [4] 宝鸡市教育委员会:《宝鸡市教育志》[M].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207页。
  [5] 宝鸡市教育委员会:《宝鸡市教育志》[M].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3页。
  [6] 宝鸡县志编纂委员会:《宝鸡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其他文献
3月5日上午,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召开2021年度重点工作梳理深化座谈会,各部室紧紧围绕“建党100周年”这一主题,对2021年度工作进行了梳理、细化和进一步的明确、深化,精心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此次座谈会,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始終把学习作为生活、工作的常态,坚定信念、开拓创新,适应新形势、掌握新知识,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在新时期创造出更多让群众满意的文艺精品。会上中心主任王
期刊
在徐州工作,距离家乡丰县不足二百里,没有太多的普通话外部语境。一直以来,我的乡音未改,周末忙中偷闲,不时到老家转转,遇到村里人,入乡随俗打个招呼,拉拉家常,先辈们会直呼我小名,尤感亲切。  一次,村里聊起双胞胎二狗兄弟,老人们感慨道:“大狗腿脚不好,还要种恁多地。二狗喂养着一圈猪秧子(猪崽之意),舍不得丢手呢!”大小狗已近古稀之年,听家乡人聊着他们的小名,眼前犹如两只活蹦乱跳的狗娃,在乡间土路上追
期刊
摘 要: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元宵节期间的花会摆会习俗,接通了明代国家吉礼中的小祀,并以其历史悠久、参与人数多、传承好,成为当下人文学科的研究热点。在几百年的历史流变中,与时俱进逐步从娱神转为娱人,成为当地一大年节民俗文化盛事。民众不仅是参与者,而且在参与过程中被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所感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胜芳摆会也遇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传承中也曾有过起起落落,映衬了当下我国
期刊
2020年7月17日至21日,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组织汉中藤编、汉中棕编等13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汉中市南郑区龙头山风景区,开展了非遗进景区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在有限的日程中,通过图片展览、现场表演与游客互动交流、游客体验、产品销售等环节,让非遗成为自然景观中的一个文化亮点。  一、非遗走进景区,一次成功的投石问路  龙头山景区位于川陕交界处,是一个新开辟的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景区,开园以来引
期刊
人物:男、女各一人  伴唱:甲、乙等若干人  眾合: 日月如梭,  光阴似箭,  时过境迁,  沧桑巨变,  有一个故事流传得那么远,  有一个故事流传了多少年。  女: 我是听我的班长讲,  班长又听他的班长谈。  男: 班长上边还有老班长,  班班长长五十年。  女(白):五十年啊?  男: 那时候日寇侵中国,  那时候遍地起烽烟。  女: 我只能听爷爷讲,奶奶谈,  我只能从书本上读,电视上
期刊
忆往昔,无论城市或乡村,人们的居住条件大部分为砖瓦土木结构型,加上落后的卫生条件,人们经常为遭遇鼠害而头痛,鼠群们在居室墙角打洞咬食,或在纸糊蓆顶棚之间上天入地搞破坏,成为人们身边被憎恨的有害小动物。关中农村收奉时总离不开养几只猫,以守护用汗水得来的粮食不被咬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把一些常做坏事的人比喻成老鼠,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又“一个老鼠害一锅汤”等,作为讥讽坏人的家常用语。  传统民间
期刊
3月2日至3日,由中共留坝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留坝县文联、县文化馆、县林业局承办的“金牛贺岁报春来”书画摄影展在紫柏广场举办。此次书画摄影展入选作品共计90幅。书法作品《爱莲说》《岳阳楼记》等,笔酣墨饱、力透纸背;国画《仙山雅集图》跃然紙上,臻于化境;油画《诗歌的湖畔》刻画入微,栩栩如生;摄影作品《翠绿山城》《秋映滑雪场》《留坝来客》等抒发了摄影爱好者对留坝浓郁的乡土情怀,生动再现了留
期刊
鲍玖良,男,1989年毕业于西安美術学院。1992年5月调入南郑县文化馆工作,期间创作了大量美术摄影作品,其中28幅美术和摄影作品先后在省级以上发表或展出,培养了一批美术摄影爱好者。
期刊
时间:2020年秋  地点:陕南某山村  人物:唐建平——驻村第一书记   周平安——村支部书记   何小莲——驻村工作队员   刘宝妹——村妇女主任   李志强——贫困户主   周玉凤——李志强妻   村民甲、乙、丙、丁  日内  周家营街道上,走来3位中老年女人。她们有背喇叭背篓、扛锄头、提竹筐子的,一路同行,边走边说,边说边笑,嚼着村里人的舌根。  村民甲:听说强娃子的媳妇凤妹子回来了。  
期刊
时间:当代的一天晚上。  地点:张光华的办公室兼宿舍。  人物:李小芳——女,三十五岁左右,张光华的妻子。   张光华——男,四十岁左右,地铁施工队队长,   李小芳的丈夫。   林云霞——女,二十八岁左右,施工队技术员。  晚上八时许。张光华办公室内。张光华正坐在桌前写着什么。  背着一个大旅行包的李小芳从舞台一侧边说边上。  李小芳:我的老公叫张光华,已经半年没回家。听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