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院内感染的因素与预防措施

来源 :家庭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q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预防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12-0018-01
  医院感染不仅是一个全球性有关医院人体健康的重要问题,也是医院管理与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医院感染不仅部分地反映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和声誉,还给患者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1]。为了控制感染的发生,医务工作者对其发生及相关因素做了很多研究,现综述如下。
  1 医院感染的流行状况
  医院感染是研究医院人群中医院感染的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2]。通过不同人群、不同时间医院感染情况的比较,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发病趋势,及是否有医院感染的聚集性发生或爆发流行,以便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
  在国际上,医院感染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感染率低于5%[3]。内科患者医院感染部位构成为呼吸道45.5%,切口15.9%,消化道12.4%,外科医院感染率为4.3%,感染部位构成为呼吸道67%。感染管理已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总的医院感染5%,切口14.4%,消化道10.2%,皮肤软组织5.9%。从以上调查结果可见,我国近几年医院感染总发病率低于国外有关报道。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医院感染控制程度较国外好。主要原因可能与出院患者随访工作未到位、隐匿性感染漏诊有关系。也可能与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或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不愿上报本部门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等因素有关。上述结果同样显示,医院感染的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切口、泌尿道、胃肠道、上呼吸道、皮膚软组织等。
  2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2.1 侵袭性操作侵袭性操作因素明显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因侵袭性操作破坏了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为细菌的入侵打开了门户,极易引起相应部位的感染。有报道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最高,其次为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道感染的重要原因,留置导管是血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原因。
  2.2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耐药菌株感染仍是目前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4]。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和繁殖。目前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这不但是细菌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机体失去了抗真菌的条件,破坏了正常菌群内部各种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条件,造成了微生物失衡,使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条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
  2.3 宿主对感染的易感性包括年龄、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机体免疫功能。在导致医院感染的诸多因素中,老年因素已成为医院感染中的易感因素,高龄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因高龄患者身体主要器官功能退化,生理防御能力衰退,免疫力下降,即便是微少的有毒力的微生物亦可导致感染发生。医院感染常发生在有危险的患者,这些患者常有一种以上的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因这些患者基础疾病严重,住院时间长,抗病能力差,使用抗生素、进行侵入性操作及化疗、放疗机会相对多,所以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3 院内感染发生的常见原因
  3.1 由交叉感染引起的医院感染患者入院时正处于某种传染病的潜伏期,入院后发病,此时患者就是该病的传染源。与其同室居住的患者,就有被传染发病的可能,尤以呼吸道传染病为甚。不同传染病,收容在同一病区,如果消毒、隔离不严,则易发生交叉感染。住院患者或医院工作人员是病原携带者,患某种疾病的人,同时又是另一种疾病的病原携带者,此类感染难以查明,因为很少对在院人员做系统的带菌检查。本组病例中因交叉感染引起的院内感染例数占总感染例数的43%,是引起院内感染第一大危险因素。
  3.2 条件致病菌感染许多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由于患者抵抗力降低,而造成自身感染。本组病例中因条件致病菌引起的院内感染例数占总感染例数的17%。
  3.3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化学药物 杜青云等指出,抗生素的应用为引起院内感染第二大危险因子。近年来国内外醫院应用抗生素品种繁多,数量大,导致抗药菌株增加。因为滥用抗生素可增大细菌的耐药性,增加患者感染的机会,增加患者的易感染性。本组病例中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的院内感染例数占总感例数的36%。因此严格控制抗生素的滥用是预防和治疗的当务之急,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在控制院内感染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4 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4.1 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的监测系统:医院感染监测系统通过连续地观察在医院的人群中医院感染发生的频率和分布以及影响感染的有关因素,我院主要检测指标如下:①医院感染发生率:指一定时期内,在所有入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病例数的频率;②医院感染患病率:观察期内医院感染的总病例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③医院感染续发率:是指与指示病例有效接触后经一个最长潜伏期,在接触者中续发病例数与接触者总数的比值;
  4.2 针对于抗生素的使用,采取以下措施:①开展抗生素教育;②根据抗菌谱合理选用抗生素;③科学使用抗生素;④严格掌握侵入性诊疗手段的运用指征;⑤落实消毒隔离的相关管理制度;⑥强化对抗生素的宏观管理。
  4.3 加强医院管理完善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如接诊分诊制度,陪床探视制度等,切断外源性细菌污染的途径,降低感染率。首先是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治疗室布局合理、分区明确,诊疗操作前后清洁与消毒手,除采用常规的消毒剂浸泡外,快速有效的手消毒揉搓剂已在医院广泛使用。因此既保证了灭菌前的高洁净度,同时又避免了操作者的锐器伤,提高了工作效率。医用垃圾、生活垃圾、锐器分类处理,定时回收,集中处理,回收的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确保回收人员的身心健康。
  4.4 加强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提高医护人员对消毒隔离措施的依从性,增强各种消毒到位率,提高操作的正确性,把手消毒和空气消毒作为重点。因此,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普及医院感染知识,开展全员培训,强化各级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主观意识,加强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建立医院内感染控制三级管理网,每月定期作治疗室空气、消毒液、物体表面、医、护、工人手的细菌监测,严格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综上所述,导致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主要为侵袭性操作,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宿主对感染的易感性,住院时间长等。预防医院感染必须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隔离已感染的患者。在控制感染源的同时,保护易感人群。合理使用抗生素,增加各种标本的送检率,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认真洗手,严格执行无菌及隔离技术,加强各项操作的规范化。重视监测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孙伯英,李守勇.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4):390—392.
  [2]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1998—1999年监测资料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1—403.
  [3] 赵霞.2003—2006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088—1090.
  [4] 范春,高燕,邱红,等.5年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变迁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82—128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对治疗甲亢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甲亢性心动过速90例患者分为两组,比索洛尔组和美托洛尔组,比索洛尔组55例,观察患者在其治疗4周后的心率变化,同时随机抽取其中30例患者,观察患者在其治疗1周后的心率变化;美托洛尔组35例,观察患者在其治疗4周后的心率变化,同时随机抽取其中21例患者,观察患者在其治疗1周后的心率变化,两组药物均在甲状腺基础用药上应用。最后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结合临床实践工作、阅读大量说明书并结合参考文献,对常用口服药品的服用方法进行总结,促进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临床医生、护士、药师均应掌握常用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教会患者正确服用药物,以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关键词:服药时间;时间间隔;饮水量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发现治疗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且对其进行解决。方法:通过采用调查问卷以及跟患者进行座谈等方式对糖尿病患者或者其家属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对其在教育前后心理变化,代谢控制等进行分析。结果:对19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心理状态以及其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进行统计分析,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及时对糖尿病患者存在的各方面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对
期刊
摘要:目的:深入了解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制订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法调查2009年6月~2010年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72例,男47例,女25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2.5±9.4)岁。结果:总结、归纳出冠心病病人心理特点主要分为3个类型:即紧张、恐惧型,悲观、失望型和焦虑、抑郁型。紧张、恐惧型36人;悲观、失望型22人;焦虑、抑郁型14人
期刊
摘要: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常存在着一些职业危害因素,实习生缺乏职业防护方面的知识,护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如果防护不当,则会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加强实习护生的职业防护教育培训,分析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有效防范护理职业损伤的发生。为维护护理实习生的职业安全,尽量避免职业危害,确保护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圆满完成学业。  关键词:学生;护理;临床实习;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3年5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200例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并配以一定的心理疏导,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孕期指导和营养管理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接收孕妇的91例,通过是否建立健康档案将其分为研究组46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对予以孕期指导和营养管理,分析两组孕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妊娠结果和分娩方式情况。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孕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
期刊
摘要:在过去的急诊工作当中,为了对病人的生命及时的加以挽救,医护人员通常重视的仅仅是医疗护理措施的采取,但是对病人的心理护理造成极大的忽视。由于普外急诊病人基本上均处在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及心理状态,恐惧、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会导致病人病情的加重,甚至产生悲观和消极的不良心理,进而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抢救工作,这样不但延误了病情,而且会对治疗带来直接的影响。所以,将普外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加强就显得尤为必要及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存在护理安全隐患的各类原因,并提出干预对策,以确保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方法:对呼吸内科可能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由各种意外事件、操作规程执行不到位、管理缺陷、护理人员综合能力欠缺引起。结论:通过对意外事件进行防范,规范专科操作,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強化科内管理可有效防范护理安全事件的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对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至2014年8月诊治慢性乙肝患者66例,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均给予健康教育,并对健康教育前后患者乙肝知识掌握情况、患者依从性及抑郁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健康教育后患者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显著高于健康教育前,SDS评分显著低于健康教育前,患者遵医嘱用药、按时复查、合理饮食、戒烟戒酒、规律运动等依从率显著均显著高于健康教育前。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