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据美国高盛公司的估算,印度经济在2020年之前可以连续保持8%的高增长率。团结进步联盟政府执政三年来,印度经济创下年均增长8.6%的优异纪录。2007-2008年度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年,预计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00亿美元。这个成就应归功于曼莫汉·辛格总理在1991年担任国大党政府财政部长时设计的经济改革方案和以后历届政府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保持对外友好政策的连续性也使印度的国际形象迅速改善。目前,印度发展经济的内外环境相当有利。印度既已成为“世界办公室”,成为“世界工厂”的梦想也有望实现。然而,喜中有忧,印度经济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团结进步联盟政府执政三年来,印度经济创年均增长8.6%的优异纪录。其中,2006-2007年度增长9.2%,国内生产总值达9300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次于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加拿大。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以接近8%的指标结束, 年均增长7.8%。“十一五”计划(2007-2012)提出了“更快、更全面发展的目标,使经济走上持续高增长的轨道”; 经济年增长指标为9%,最后一年为10%。2007-2008年度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00亿美元。这个成就应归功于曼莫汉·辛格总理在1991年担任国大党政府财政部长时设计的经济改革方案和以后历届政府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在经济自由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潮下,濒临崩溃的经济再现生机。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印度出现了一批跨国公司,令世界刮目相看。但十五年来的经济发展成果在各阶层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中产阶级以上的富人更加富裕了。贫困人口比例虽然也在下降,但贫困和失业人数依然庞大。贫富悬殊、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了。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的增长速度,又带来新的脱节。“经济过热”、工资商品供应短缺和通货膨胀加剧现已成为政府当前密切关注的问题。经济持续高增长正面临挑战。“十一五”计划将重点放在解决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和使经济发展的好处惠及所有人的问题上。由于国大党以少数议席执政,在左派政党的影响下,有些敏感性的改革措施,如修改劳工法,使企业主有权决定雇用或解雇劳工,很难出台,但纠正前政府失误而实行的关怀工农群众的措施有利于社会走向稳定。保持对外友好政策的连续性也使印度的国际形象迅速改善。目前发展经济的内外环境相当有利。据美国高盛公司估计,至2020年印度可以连续保持8%的增长率。印度总统阿布杜勒·卡拉姆在共和国成立58周年前夕向全国人民保证:“如果我们以发展为核心,统筹和兼顾,如果我们倾心尽力,并且保持透明,甚至在2020年之前,一个繁荣的印度即有可能呈现在大家面前。” (注:印度驻华使馆编:《今日印度》2007年第1期。)
一、印度当前经济形势的亮点
(一)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国民经济结构。在2006-2007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占55.1%,工业占26.4%,农业占18.5%。目前的经济景气主要靠服务业、工业特别是制造业驱动。这一年度服务业增长11.2%,工业增长9.9%,其中制造业增长11.3% ,农业仅增长2.7%。
服务业的发展,首先是由于信息技术和服务的持续高增长,其产值(包括硬件)达478亿美元,占GDP的5.4%。其中软件和服务出口额达310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32.6%;国内销售额为159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21%。(注:Business Standard,February 7, 2007.)因为印度在中东、非洲、南亚、东南亚和东欧打开了新市场,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将原来的2010年软件和服务出口目标600亿美元改为750亿美元。其次,电信业屡创新高,产值达1000亿美元,占GDP的13%。在手机产品飞快发展的形势下,今年2月底电话订户达2.03 亿,普及率为18%。目前,印度的电信网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注:The Economic Times, January 16, 2007.)再次,商业、运输、房地产、金融、旅游等行业的增长均达两位数。成熟、稳定的金融市场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保证了资源的合理配置。2006-2007年度银行信贷扩大了29.6%;国营银行不良资产下降到1.3%,2007年和2008年两年可降至1%。股市繁荣尤其显眼,2007年1月12日市值为8340亿美元,占GDP的 91.5%,仅低于日本(占GDP96%)和韩国(占GDP94.1%),居亚洲第三位。旅游服务业潜力巨大。近几年印度开辟了医疗旅游、农村旅游和生物旅游等新项目。世界旅游组织预期南亚将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而印度最具有吸引游客的资源。据印度工商协会估计,2010年在印度举办英联邦运动会,将会使印度占世界游客的份额从2006年的0.52%上升到1.5%。加上机场、旅馆等旅游设施的改善,还将增加50万人就业。虽然目前的经济结构还不完善,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够协调,但服务业产值每单位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比工业和农业少,这有利于节约资源和能源。
(二)制造业焕发生机。自1991年至2003年,印度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从15.8%增至17%,总体上发展缓慢,竞争力薄弱。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印度难以跳过制造业直接从农业经济发展到服务业经济,因为制造业是增加就业和扩大出口的关键。2005年,信息技术和通信部长D.马兰等高官曾提出重振制造业,要在未来十年使制造业占国民收入的25-30%,即年均增长率达12-14%。由于近两年来政府采取的减免税收、技术扶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外资流入显著增加,制造业现代化改造取得进展,科技含量加大。药品、石油化工、皮革、农产品加工、纺织品和服装、汽车和零配件以及钢铁和金属等部门已可参与世界竞争。制造业正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又一引擎。印度既已成为“世界办公室”,成为“世界工厂”的梦想也有望实现。汽车业前途无限,2006年产量为109万辆,比上年增长17%,出口增长25%。据印度总理谈到的汽车业十年远景计划,“印度要成为世界汽车制造、设计和零件生产基地。2016年汽车产量指标为5000万辆,产值指标为1450亿美元。”钢铁业发展潜力也很大。2005-2006年度,印度钢锭产量达4210万吨,上升到世界第七位,比2004年前进两位。由于印度高质量铁矿藏量居世界第一位,而人均年消费钢只有35公斤,远低于250-400公斤的世界水准,世界钢铁大王英籍印度人L.N.米塔尔认为,未来印度钢铁市场具有很大吸引力。他将在铁矿资源丰富的奥里萨邦和贾尔坎德邦各建一个年产1200万吨的钢厂。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则在奥里萨邦建一个年产1200万吨的钢厂。纺织业目前有3500万人就业,纺织品产值占GDP的4%、工业产值的14%和出口值的15%。为了鼓励纺织业的发展,国家设立纺织技术升级资金。现有25个纺织工业园区,供企业研究开发,提升纺织品档次和进行时装设计,另有25个园区正在建设中。2005-2006年度印度纺织品出口值达170亿美元,2011-2012年度产值指标为1150亿美元,出口值指标为550亿美元,是目前的三倍。据官方估计,印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6%上升到2010年的20%。(注: Financial Express, November 17, 2006. )
(三)私营大企业集团全球化取得重大突破。印度有36人列入《福布斯》最近发表的2006年10亿美元以上富豪排行榜,超过了日本。他们共拥有1910亿美元的财富,相当于印度GDP的四分之一。仅塔塔和安巴尼两家的销售额就占GDP的5%。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是印度跨国公司的首脑。近两年他们在世界上掀起了引人注目的兼并浪潮。据格兰特桑顿公司的研究,2006-2007年度印度的境外投资和并购金额达153亿美元(注:Business Line, January 7,2007.),创历史最高纪录。信息技术公司是跨国经营的先锋,在境外收购对口企业是它们发展的捷径。2006年印度信息技术企业在世界的并购交易占印度境外并购交易总数的20%。近两年印度药品公司的跨国经营也很迅速。2004年以前,只有兰伯西药业公司一家在境外投资,到2005-2006年度已有18家印度药品公司在世界亮相。它们的子公司大都是在全球经营方式下建立起来的,并购投资额达15亿美元。2007年2月塔塔钢铁公司又以122亿美元收购了销售额比它大4倍的科鲁斯钢铁公司,从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五位。由于较好地利用了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和销售渠道,因而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
印度私营大企业集团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财富》评选的500强分析,不难发现世界最大的公司趋向于经营五六种关键行业:能源、汽车、电信、银行和零售。印度私营大企业集团也不例外。它们已在信息技术、电信、电力、石油化工、钢铁、水泥、化纤、汽车、铝、制药等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印度《金融快报》研究室对销售额在30亿卢比以上的50家外国公司和50家印度公司2002-2003年度至2006-2007年度的业绩比较,五年中,外国公司销售额增加51.2%,年均增长8.6%,而印度公司的销售额增加131.9%,年均增长18.32%;外国公司的税前利润增加88.5% ,年均增长13.52%,同比印度公司增加237.7%,年均增长27.56%。近两年印度的积累率和投资率显著增大,自2002-2003年度至2005-2006年度,积累率从26.4%升至32.4%,投资率从28%增至33.8%。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私营企业,其积累率在2004-2005年度为4.8%,在2005-2006年度达8.1%。
(四)对外经济全面拓展。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相比,印度对外开放不仅起步晚,而且程度低,但近几年有较大变化。印度与其他南亚国家和东盟的新加坡、泰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区协定,与中国、日本、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在商谈中,并将扩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终形成泛亚太自由贸易区,为21世纪成为亚洲世纪铺垫。南盟自由贸易区原定在2006年7月1日生效,因巴基斯坦提出了非关税问题而推迟。南盟虽然目前仅占印度进口总额的0.8%和出口总额的5%,但南盟各国相互合作的愿望加强了。最近召开的第十四届南盟首脑会议通过了利用南盟发展基金在印度建立南盟大学和建立粮食储备应对区内粮食安全的决议。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宣布向更不发达的孟加拉国、阿富汗、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免税开放本国市场。印度也渴望从尼泊尔、不丹进口其多余的电力,从孟加拉国进口天然气。印巴之间虽然还存在建立信任的问题,但双边贸易在扩大,2005-2006年度为6.89亿美元,2006-2007年度的前八个月已达8.69亿美元。2007年6月,印度将与伊朗签订经巴基斯坦的输气管协定。印度与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中东、非洲以及拉美的经贸合作也普遍扩大。2006-2007年度中印贸易额达250亿美元,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400亿美元的目标可望提前实现。
在与各国开展贸易的基础上,印度2005-2006年度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占世界出口的1%,2006-2007年度完成了1250亿美元的出口指标,年增长25%。但是,世界石油价格上涨使进口增长更快,导致贸易逆差扩大。2005-2006年度贸易赤字为396.3亿美元。2006-2007年度的前11个月已达570亿美元。为了缩小逆差,印度将继续促进出口,特别是扩大对石油输出国的出口,但已不担心会发生外汇危机,因为无形收支和资本收支都是顺差。第一,服务出口顺差有助于降低国际收支现金账赤字。2006年侨汇为234亿美元,仍居世界第一。第二, 2006-2007年度外国直接投资达150亿美元,比2005-2006年度扩大近两倍。第三,外援也有所增加,但外债压力不大。2006-2007年度,世界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提供贷款24.5亿美元,日本提供低息贷款13亿美元。亚洲发展银行保证在2007-2009年间提供79.5亿美元。虽然至2006年底印度的外债上升至1430亿美元,但其中93%为长期债务。结果,外汇储备继续扩大,至2007年3月底达1991.79亿美元。据印度工商联合会的研究,由于服务出口增长率大于商品出口增长率,而且未来五年服务业依然看好,到2012年服务出口值将达3110亿美元,超过商品出口值(3055亿美元)。
(五)财政趋向稳定。通过开源节流和增收节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关注的财政赤字问题已得到缓解。中央加各邦政府的财政赤字, 2002-2003年度占GDP的9.6%, 2006-2007年度降至7.4%,其中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从5%降至3.7%。2007-2008年度中央财政预算总开支为68052.1亿卢比,财政赤字估计为15094.8亿卢比,占GDP的3.3%。在预算总开支中,计划开支为20510亿卢比,占总开支的32%,比重呈上升趋势;非计划开支为43542.1亿卢比,比上年度增加6.5%,而教育和卫生开支则分别比上年度增加34.2%和21.9%。为了保证国家安全,国防开支为9600亿卢比,其中包括国防资本开支 4192.2亿卢比。
税收改革取得较大成绩。由于扩大税基,三年来中央税收总额连续增加,分别为19.9%、20%和27.8%。中央税收占GDP的比率,2003-2004年度为9.2 %,2006-2007年度达11.4%。直接税,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和公司利润税占中央税收的比率,1990-1991年度为 20%,2006-2007年度上升至49.1%,而由全体人民负担的间接税比率相应下降。服务税成为重要税收,2006-2007年度为3816.9亿卢比,2007-2008年度将增至5010亿卢比。一向免税的信息技术开始征收11.22%的最低替代税。印度财政部长称,这样的改革“保证了经济高增长、平等和社会公正”。印度各界对2007-2008年度财政预算报告基本满意。
此外,印度的人口优势有利于未来的经济发展。当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步入人口老龄化时,印度将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2006年15-64岁的印度人占人口总数的62.9%,到2026年将上升至63.4%。这意味着他们抚养家属的负担减少,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扩大投资。年轻人也是掌握新技术的一代,如果教育有保证,他们将是建设创新大国的主力。2007年1月25日,印度电信企业家苏尼尔·米塔尔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称,“印度最大的资产是拥有6.2亿个处于工作年龄段的全球人才储备”。
二、印度经济中的固有弱点和快速发展引起的问题
近几年来,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了世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印度经济中固有的弱点以及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引起的一些问题,也正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印度经济发展的前景。
(一)农业滞后:印度农业滞后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二是农业投资的严重不足。印度独立初期虽然颁布了有关废除中间人地主、土地持有最高限额和租佃改革等内容的土改法令,但由于各邦政府没有认真执行,收效甚微。直至今日,印度农村土地仍然为地主、富农和农场主所垄断,超经济剥削的现象仍然存在。据联合国开发署发表的《2006年亚太地区人文发展报告》,印度农户中有71%属于无地、少地的贫雇农,孟加拉国的这一比例达到78%,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也超过1/3。报告提出,“包括印度在内的这些亚洲国家需要通过认真的土地改革来推动农业发展 ”。(注:The Hindu, October 30, 2006.)
20世纪60年代后期,印度通过引进高产品种和推广农业科技的一揽子计划,实行了绿色革命,在提高农业生产和实现粮食自给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是,在80年代达到粮食基本自给之后,印度政府开始忽视农业,农业公共投资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印度农业研究会理事长曼格拉·拉伊认为,农业部门长期停滞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投资的稀缺。他指出,农业公共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80年代初为4%,到世纪末下降至2%。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个比重仍在继续下降,最近几年已跌至1.54%的新低点。(注:Business Standard,February 11, 2007.)
随着农业投资的不断减少,印度农业生产增长率也出现逐步下降的局面。80年代,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4.68%,到90年代降为3.5%,而21世纪前五年再下降到2%。(注: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December 30, 2006.)据印度农业部的初步估计,2006-2007年度印度粮食产量为2.0917亿吨,略高于上年度的2.0859亿吨,但仍比2001-2002年度的历史最高纪录2.1285亿吨少372万吨。另一种重要农产品油籽的产量2006-2007年度为236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418万吨,减幅为15%,而且比1996-1997年度少80万吨。(注:Business Standard,February 7, 2007. )粮食和食用油的短缺将使印度耗费大量外汇进口这些农产品。2006年印度向国外订购了550万吨小麦。不久前农业部长帕瓦尔表示,“如果政府收购的粮食数量不足,我们将毫不犹豫地安排进口”。(注: The Economic Times, March 8, 2007.)此外,印度不久前还从国外订购了150万吨杂豆,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二)农村贫困:在某种意义上,农村贫困可以说是农业停滞的一种表现或结果。长期以来,由于服务业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停顿不前的农业在国内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同时服务业和工业的发展未能增加就业机会,过剩的劳动力不得不滞留农村,有时甚至出现城市失业人口流向农村的现象。这就造成了以下的结果:1990-1991年度,农业在国内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32.2%,2001-2002年度降为23.9%,2006-2007年度进一步下降为18.5%,而依赖农业及相关部门生存的人口在这十六年中仍然保持在总人口的70%左右。(注: The Economic Times, February 7, 2007. )这就是说,在1990-1991年度,70%的农村人口在国内总产值这块蛋糕中能够分得32.2%,到2006年度,同样是70%的农村人口能够分到的蛋糕只剩下18.5%了,十六年内减少了40%。而且由于印度广大农民受到残酷剥削,他们收入减少和贫困化的程度势必更为严重。
印度的贫困问题主要在农村,农村贫困无论就程度或人口数量而言均高于城市,而且城市贫困主要是由于农村人口的流入。据估计,印度农村中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956-1957年度曾高达54%,1961-1962年度降为39%,1966-1968年粮荒期间曾回升到565%,70年代初大约在46%。(注:孙培钧:《中印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8页。)1977-1978年度以后,印度政府根据《全国抽样调查》多次公布关于印度贫困人口的估计,(见表1)。
关于印度贫困线以下人口的估计,在印度学术界一直存有异议。最近N.C.莫罕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关于计划委员会对20世纪90年代贫困人口减少了5000万,贫困线已降至21%的估计,某些经济学家不予认同。他们的估计是,现在印度农村的贫困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74.5%。”他们的根据是,1993-1994年度以来,印度农村有70%以上的贫困农民每人每天摄取的能量低于2100大卡,而这是农村贫困线划分的标准。(注: Financial Express, March 24, 2007. )
(三)经济过热: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使农业滞后、基础设施不足的印度经济凸显出种种过热现象,其中最明显的是物价上涨、信贷扩张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2007年第一周,按批发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上升至6.1%,超过了印度储备银行所设定的通货膨胀率上限即5.5%。商业银行对企业和家庭的信贷总额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此后两三个月内,尽管印度储备银行一再提高repo(商业银行向该行借款)利率和现金储备率,通货膨胀率仍居高不下,到3月下旬还高达6.39%。

印度经济过热的现象引起国际经济界的密切注视。有人认为,印度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难以保持高速增长。2007年2月第一期伦敦《经济学家》周刊的封面上画了一只尾巴上着火的老虎,并加上大字标题《印度过热》(India Overheats)。在该刊头篇题为《印度过热》的社论中,一开头便写道:“在印度实施进一步的经济改革之前,不能够跑得像中国那么快。”该刊的另一篇题为《印度在火上烤》(India on Fire)的文章中说,“印度的增长率逼近中国,但过热的迹象表明这种步伐将难以维持。”(注:The Economist, February 3-9, 2007.)
印度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阿鲁瓦里亚3月20日对记者说,目前经济中存在着过热的迹象,9%的增长正在对通货膨胀施加压力。他指出经济过热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需求推动很多部门开足马力,从而引起了物价的上涨。他还补充说,“在政府采取各种财政和货币措施后,通货膨胀将会受到控制”。(注:India Express, March 21, 2007. )
2007年4月1日昌迪加尔《论坛报》在一篇题为《过热迹象》的社论中精辟地点明了印度这次经济过热的要害:“事实上,多年来对农业的忽视开始造成伤害。还有目前的基础设施无法支撑快速增长的经济。印度每年为基础设施花费国内生产总值的4%,而中国为此花费9%。”印度信息系统技术公司人力资源部首脑莫罕达斯·帕伊指出:印度已有六十年对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我们现在距实际(对基础设施)的需要落后了十至十二年 。”(注:Business Week, March 12, 2007. )
三、前景
在印度政府采取各种财政金融的紧缩措施和增加消费品供应之后,2006-2007年度最后一周(即2007年3月底)通货膨胀率已跌至5.74%。但是财政金融的紧缩措施势必会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
2007年4月10日,印度计划委员会向媒体宣称,2007-2008年度的经济增长指标将从“十一五”计划规定的9%下调为8.5%。这与印度国内外的一些权威金融信贷机构所做的估计基本相同。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印度2007-2008年度的增长率为8.5%,亚洲发展银行的估计为8.3%,而印度评估经理行(ICRA)和印度信贷评估和资讯服务公司(Crisil)的估计分别为8.5-8.75%和7.9-8.4%(注: Business Standard,April 10, 2007.)。印度计划委员会还断言,虽然“十一五”计划前两年经济增长的速度有所放慢,但计划的最后一年仍将达到原定的10%。应该看到,印度政府在采取各种紧缩措施并增加供应之后,将会较快达到控制通货膨胀和降低增长速度的预定目标。但是,印度经济中固有的弱点和农业停滞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深层次的问题则是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
总的看来,印度经济就像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庞大的混合体,既有许多优点和亮点,也有不少弱点和难点,形成了鲜明对比。从目前状况看,印度经济中的亮点和优点如强大的私营企业集团、经验丰富的金融业、先进的电子通讯业和服务业、庞大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的劳工大军等,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且还在起着主导作用。至于印度经济和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弱点和难点,如农业停滞、农村贫困、1/4 农村地区存在农民武装斗争(注:2006年4月2日,印度内政部秘书杜加尔称,在全国602个县中,出现纳萨尔主义武装斗争的已达到125个县,相当于1/4;又2006年4月13日在印度总理官邸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曼莫汉·辛格总理向与会的六位首席部长和一些高级官员宣称:“毫不夸张地说,纳萨尔主义已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国内面临的最大挑战。”)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印度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当印度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速度后,将不得不放慢前进的步伐。
团结进步联盟政府执政三年来,印度经济创年均增长8.6%的优异纪录。其中,2006-2007年度增长9.2%,国内生产总值达9300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次于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加拿大。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以接近8%的指标结束, 年均增长7.8%。“十一五”计划(2007-2012)提出了“更快、更全面发展的目标,使经济走上持续高增长的轨道”; 经济年增长指标为9%,最后一年为10%。2007-2008年度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00亿美元。这个成就应归功于曼莫汉·辛格总理在1991年担任国大党政府财政部长时设计的经济改革方案和以后历届政府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在经济自由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潮下,濒临崩溃的经济再现生机。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印度出现了一批跨国公司,令世界刮目相看。但十五年来的经济发展成果在各阶层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中产阶级以上的富人更加富裕了。贫困人口比例虽然也在下降,但贫困和失业人数依然庞大。贫富悬殊、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了。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的增长速度,又带来新的脱节。“经济过热”、工资商品供应短缺和通货膨胀加剧现已成为政府当前密切关注的问题。经济持续高增长正面临挑战。“十一五”计划将重点放在解决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和使经济发展的好处惠及所有人的问题上。由于国大党以少数议席执政,在左派政党的影响下,有些敏感性的改革措施,如修改劳工法,使企业主有权决定雇用或解雇劳工,很难出台,但纠正前政府失误而实行的关怀工农群众的措施有利于社会走向稳定。保持对外友好政策的连续性也使印度的国际形象迅速改善。目前发展经济的内外环境相当有利。据美国高盛公司估计,至2020年印度可以连续保持8%的增长率。印度总统阿布杜勒·卡拉姆在共和国成立58周年前夕向全国人民保证:“如果我们以发展为核心,统筹和兼顾,如果我们倾心尽力,并且保持透明,甚至在2020年之前,一个繁荣的印度即有可能呈现在大家面前。” (注:印度驻华使馆编:《今日印度》2007年第1期。)
一、印度当前经济形势的亮点
(一)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国民经济结构。在2006-2007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占55.1%,工业占26.4%,农业占18.5%。目前的经济景气主要靠服务业、工业特别是制造业驱动。这一年度服务业增长11.2%,工业增长9.9%,其中制造业增长11.3% ,农业仅增长2.7%。
服务业的发展,首先是由于信息技术和服务的持续高增长,其产值(包括硬件)达478亿美元,占GDP的5.4%。其中软件和服务出口额达310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32.6%;国内销售额为159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21%。(注:Business Standard,February 7, 2007.)因为印度在中东、非洲、南亚、东南亚和东欧打开了新市场,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将原来的2010年软件和服务出口目标600亿美元改为750亿美元。其次,电信业屡创新高,产值达1000亿美元,占GDP的13%。在手机产品飞快发展的形势下,今年2月底电话订户达2.03 亿,普及率为18%。目前,印度的电信网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注:The Economic Times, January 16, 2007.)再次,商业、运输、房地产、金融、旅游等行业的增长均达两位数。成熟、稳定的金融市场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保证了资源的合理配置。2006-2007年度银行信贷扩大了29.6%;国营银行不良资产下降到1.3%,2007年和2008年两年可降至1%。股市繁荣尤其显眼,2007年1月12日市值为8340亿美元,占GDP的 91.5%,仅低于日本(占GDP96%)和韩国(占GDP94.1%),居亚洲第三位。旅游服务业潜力巨大。近几年印度开辟了医疗旅游、农村旅游和生物旅游等新项目。世界旅游组织预期南亚将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而印度最具有吸引游客的资源。据印度工商协会估计,2010年在印度举办英联邦运动会,将会使印度占世界游客的份额从2006年的0.52%上升到1.5%。加上机场、旅馆等旅游设施的改善,还将增加50万人就业。虽然目前的经济结构还不完善,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够协调,但服务业产值每单位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比工业和农业少,这有利于节约资源和能源。
(二)制造业焕发生机。自1991年至2003年,印度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从15.8%增至17%,总体上发展缓慢,竞争力薄弱。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印度难以跳过制造业直接从农业经济发展到服务业经济,因为制造业是增加就业和扩大出口的关键。2005年,信息技术和通信部长D.马兰等高官曾提出重振制造业,要在未来十年使制造业占国民收入的25-30%,即年均增长率达12-14%。由于近两年来政府采取的减免税收、技术扶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外资流入显著增加,制造业现代化改造取得进展,科技含量加大。药品、石油化工、皮革、农产品加工、纺织品和服装、汽车和零配件以及钢铁和金属等部门已可参与世界竞争。制造业正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又一引擎。印度既已成为“世界办公室”,成为“世界工厂”的梦想也有望实现。汽车业前途无限,2006年产量为109万辆,比上年增长17%,出口增长25%。据印度总理谈到的汽车业十年远景计划,“印度要成为世界汽车制造、设计和零件生产基地。2016年汽车产量指标为5000万辆,产值指标为1450亿美元。”钢铁业发展潜力也很大。2005-2006年度,印度钢锭产量达4210万吨,上升到世界第七位,比2004年前进两位。由于印度高质量铁矿藏量居世界第一位,而人均年消费钢只有35公斤,远低于250-400公斤的世界水准,世界钢铁大王英籍印度人L.N.米塔尔认为,未来印度钢铁市场具有很大吸引力。他将在铁矿资源丰富的奥里萨邦和贾尔坎德邦各建一个年产1200万吨的钢厂。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则在奥里萨邦建一个年产1200万吨的钢厂。纺织业目前有3500万人就业,纺织品产值占GDP的4%、工业产值的14%和出口值的15%。为了鼓励纺织业的发展,国家设立纺织技术升级资金。现有25个纺织工业园区,供企业研究开发,提升纺织品档次和进行时装设计,另有25个园区正在建设中。2005-2006年度印度纺织品出口值达170亿美元,2011-2012年度产值指标为1150亿美元,出口值指标为550亿美元,是目前的三倍。据官方估计,印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6%上升到2010年的20%。(注: Financial Express, November 17, 2006. )
(三)私营大企业集团全球化取得重大突破。印度有36人列入《福布斯》最近发表的2006年10亿美元以上富豪排行榜,超过了日本。他们共拥有1910亿美元的财富,相当于印度GDP的四分之一。仅塔塔和安巴尼两家的销售额就占GDP的5%。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是印度跨国公司的首脑。近两年他们在世界上掀起了引人注目的兼并浪潮。据格兰特桑顿公司的研究,2006-2007年度印度的境外投资和并购金额达153亿美元(注:Business Line, January 7,2007.),创历史最高纪录。信息技术公司是跨国经营的先锋,在境外收购对口企业是它们发展的捷径。2006年印度信息技术企业在世界的并购交易占印度境外并购交易总数的20%。近两年印度药品公司的跨国经营也很迅速。2004年以前,只有兰伯西药业公司一家在境外投资,到2005-2006年度已有18家印度药品公司在世界亮相。它们的子公司大都是在全球经营方式下建立起来的,并购投资额达15亿美元。2007年2月塔塔钢铁公司又以122亿美元收购了销售额比它大4倍的科鲁斯钢铁公司,从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五位。由于较好地利用了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和销售渠道,因而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
印度私营大企业集团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财富》评选的500强分析,不难发现世界最大的公司趋向于经营五六种关键行业:能源、汽车、电信、银行和零售。印度私营大企业集团也不例外。它们已在信息技术、电信、电力、石油化工、钢铁、水泥、化纤、汽车、铝、制药等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印度《金融快报》研究室对销售额在30亿卢比以上的50家外国公司和50家印度公司2002-2003年度至2006-2007年度的业绩比较,五年中,外国公司销售额增加51.2%,年均增长8.6%,而印度公司的销售额增加131.9%,年均增长18.32%;外国公司的税前利润增加88.5% ,年均增长13.52%,同比印度公司增加237.7%,年均增长27.56%。近两年印度的积累率和投资率显著增大,自2002-2003年度至2005-2006年度,积累率从26.4%升至32.4%,投资率从28%增至33.8%。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私营企业,其积累率在2004-2005年度为4.8%,在2005-2006年度达8.1%。
(四)对外经济全面拓展。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相比,印度对外开放不仅起步晚,而且程度低,但近几年有较大变化。印度与其他南亚国家和东盟的新加坡、泰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区协定,与中国、日本、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在商谈中,并将扩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终形成泛亚太自由贸易区,为21世纪成为亚洲世纪铺垫。南盟自由贸易区原定在2006年7月1日生效,因巴基斯坦提出了非关税问题而推迟。南盟虽然目前仅占印度进口总额的0.8%和出口总额的5%,但南盟各国相互合作的愿望加强了。最近召开的第十四届南盟首脑会议通过了利用南盟发展基金在印度建立南盟大学和建立粮食储备应对区内粮食安全的决议。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宣布向更不发达的孟加拉国、阿富汗、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免税开放本国市场。印度也渴望从尼泊尔、不丹进口其多余的电力,从孟加拉国进口天然气。印巴之间虽然还存在建立信任的问题,但双边贸易在扩大,2005-2006年度为6.89亿美元,2006-2007年度的前八个月已达8.69亿美元。2007年6月,印度将与伊朗签订经巴基斯坦的输气管协定。印度与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中东、非洲以及拉美的经贸合作也普遍扩大。2006-2007年度中印贸易额达250亿美元,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400亿美元的目标可望提前实现。
在与各国开展贸易的基础上,印度2005-2006年度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占世界出口的1%,2006-2007年度完成了1250亿美元的出口指标,年增长25%。但是,世界石油价格上涨使进口增长更快,导致贸易逆差扩大。2005-2006年度贸易赤字为396.3亿美元。2006-2007年度的前11个月已达570亿美元。为了缩小逆差,印度将继续促进出口,特别是扩大对石油输出国的出口,但已不担心会发生外汇危机,因为无形收支和资本收支都是顺差。第一,服务出口顺差有助于降低国际收支现金账赤字。2006年侨汇为234亿美元,仍居世界第一。第二, 2006-2007年度外国直接投资达150亿美元,比2005-2006年度扩大近两倍。第三,外援也有所增加,但外债压力不大。2006-2007年度,世界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提供贷款24.5亿美元,日本提供低息贷款13亿美元。亚洲发展银行保证在2007-2009年间提供79.5亿美元。虽然至2006年底印度的外债上升至1430亿美元,但其中93%为长期债务。结果,外汇储备继续扩大,至2007年3月底达1991.79亿美元。据印度工商联合会的研究,由于服务出口增长率大于商品出口增长率,而且未来五年服务业依然看好,到2012年服务出口值将达3110亿美元,超过商品出口值(3055亿美元)。
(五)财政趋向稳定。通过开源节流和增收节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关注的财政赤字问题已得到缓解。中央加各邦政府的财政赤字, 2002-2003年度占GDP的9.6%, 2006-2007年度降至7.4%,其中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从5%降至3.7%。2007-2008年度中央财政预算总开支为68052.1亿卢比,财政赤字估计为15094.8亿卢比,占GDP的3.3%。在预算总开支中,计划开支为20510亿卢比,占总开支的32%,比重呈上升趋势;非计划开支为43542.1亿卢比,比上年度增加6.5%,而教育和卫生开支则分别比上年度增加34.2%和21.9%。为了保证国家安全,国防开支为9600亿卢比,其中包括国防资本开支 4192.2亿卢比。
税收改革取得较大成绩。由于扩大税基,三年来中央税收总额连续增加,分别为19.9%、20%和27.8%。中央税收占GDP的比率,2003-2004年度为9.2 %,2006-2007年度达11.4%。直接税,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和公司利润税占中央税收的比率,1990-1991年度为 20%,2006-2007年度上升至49.1%,而由全体人民负担的间接税比率相应下降。服务税成为重要税收,2006-2007年度为3816.9亿卢比,2007-2008年度将增至5010亿卢比。一向免税的信息技术开始征收11.22%的最低替代税。印度财政部长称,这样的改革“保证了经济高增长、平等和社会公正”。印度各界对2007-2008年度财政预算报告基本满意。
此外,印度的人口优势有利于未来的经济发展。当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步入人口老龄化时,印度将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2006年15-64岁的印度人占人口总数的62.9%,到2026年将上升至63.4%。这意味着他们抚养家属的负担减少,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扩大投资。年轻人也是掌握新技术的一代,如果教育有保证,他们将是建设创新大国的主力。2007年1月25日,印度电信企业家苏尼尔·米塔尔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称,“印度最大的资产是拥有6.2亿个处于工作年龄段的全球人才储备”。
二、印度经济中的固有弱点和快速发展引起的问题
近几年来,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了世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印度经济中固有的弱点以及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引起的一些问题,也正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印度经济发展的前景。
(一)农业滞后:印度农业滞后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二是农业投资的严重不足。印度独立初期虽然颁布了有关废除中间人地主、土地持有最高限额和租佃改革等内容的土改法令,但由于各邦政府没有认真执行,收效甚微。直至今日,印度农村土地仍然为地主、富农和农场主所垄断,超经济剥削的现象仍然存在。据联合国开发署发表的《2006年亚太地区人文发展报告》,印度农户中有71%属于无地、少地的贫雇农,孟加拉国的这一比例达到78%,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也超过1/3。报告提出,“包括印度在内的这些亚洲国家需要通过认真的土地改革来推动农业发展 ”。(注:The Hindu, October 30, 2006.)
20世纪60年代后期,印度通过引进高产品种和推广农业科技的一揽子计划,实行了绿色革命,在提高农业生产和实现粮食自给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是,在80年代达到粮食基本自给之后,印度政府开始忽视农业,农业公共投资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印度农业研究会理事长曼格拉·拉伊认为,农业部门长期停滞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投资的稀缺。他指出,农业公共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80年代初为4%,到世纪末下降至2%。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个比重仍在继续下降,最近几年已跌至1.54%的新低点。(注:Business Standard,February 11, 2007.)
随着农业投资的不断减少,印度农业生产增长率也出现逐步下降的局面。80年代,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4.68%,到90年代降为3.5%,而21世纪前五年再下降到2%。(注: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December 30, 2006.)据印度农业部的初步估计,2006-2007年度印度粮食产量为2.0917亿吨,略高于上年度的2.0859亿吨,但仍比2001-2002年度的历史最高纪录2.1285亿吨少372万吨。另一种重要农产品油籽的产量2006-2007年度为236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418万吨,减幅为15%,而且比1996-1997年度少80万吨。(注:Business Standard,February 7, 2007. )粮食和食用油的短缺将使印度耗费大量外汇进口这些农产品。2006年印度向国外订购了550万吨小麦。不久前农业部长帕瓦尔表示,“如果政府收购的粮食数量不足,我们将毫不犹豫地安排进口”。(注: The Economic Times, March 8, 2007.)此外,印度不久前还从国外订购了150万吨杂豆,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二)农村贫困:在某种意义上,农村贫困可以说是农业停滞的一种表现或结果。长期以来,由于服务业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停顿不前的农业在国内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同时服务业和工业的发展未能增加就业机会,过剩的劳动力不得不滞留农村,有时甚至出现城市失业人口流向农村的现象。这就造成了以下的结果:1990-1991年度,农业在国内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32.2%,2001-2002年度降为23.9%,2006-2007年度进一步下降为18.5%,而依赖农业及相关部门生存的人口在这十六年中仍然保持在总人口的70%左右。(注: The Economic Times, February 7, 2007. )这就是说,在1990-1991年度,70%的农村人口在国内总产值这块蛋糕中能够分得32.2%,到2006年度,同样是70%的农村人口能够分到的蛋糕只剩下18.5%了,十六年内减少了40%。而且由于印度广大农民受到残酷剥削,他们收入减少和贫困化的程度势必更为严重。
印度的贫困问题主要在农村,农村贫困无论就程度或人口数量而言均高于城市,而且城市贫困主要是由于农村人口的流入。据估计,印度农村中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956-1957年度曾高达54%,1961-1962年度降为39%,1966-1968年粮荒期间曾回升到565%,70年代初大约在46%。(注:孙培钧:《中印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8页。)1977-1978年度以后,印度政府根据《全国抽样调查》多次公布关于印度贫困人口的估计,(见表1)。
关于印度贫困线以下人口的估计,在印度学术界一直存有异议。最近N.C.莫罕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关于计划委员会对20世纪90年代贫困人口减少了5000万,贫困线已降至21%的估计,某些经济学家不予认同。他们的估计是,现在印度农村的贫困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74.5%。”他们的根据是,1993-1994年度以来,印度农村有70%以上的贫困农民每人每天摄取的能量低于2100大卡,而这是农村贫困线划分的标准。(注: Financial Express, March 24, 2007. )
(三)经济过热: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使农业滞后、基础设施不足的印度经济凸显出种种过热现象,其中最明显的是物价上涨、信贷扩张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2007年第一周,按批发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上升至6.1%,超过了印度储备银行所设定的通货膨胀率上限即5.5%。商业银行对企业和家庭的信贷总额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此后两三个月内,尽管印度储备银行一再提高repo(商业银行向该行借款)利率和现金储备率,通货膨胀率仍居高不下,到3月下旬还高达6.39%。

印度经济过热的现象引起国际经济界的密切注视。有人认为,印度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难以保持高速增长。2007年2月第一期伦敦《经济学家》周刊的封面上画了一只尾巴上着火的老虎,并加上大字标题《印度过热》(India Overheats)。在该刊头篇题为《印度过热》的社论中,一开头便写道:“在印度实施进一步的经济改革之前,不能够跑得像中国那么快。”该刊的另一篇题为《印度在火上烤》(India on Fire)的文章中说,“印度的增长率逼近中国,但过热的迹象表明这种步伐将难以维持。”(注:The Economist, February 3-9, 2007.)
印度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阿鲁瓦里亚3月20日对记者说,目前经济中存在着过热的迹象,9%的增长正在对通货膨胀施加压力。他指出经济过热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需求推动很多部门开足马力,从而引起了物价的上涨。他还补充说,“在政府采取各种财政和货币措施后,通货膨胀将会受到控制”。(注:India Express, March 21, 2007. )
2007年4月1日昌迪加尔《论坛报》在一篇题为《过热迹象》的社论中精辟地点明了印度这次经济过热的要害:“事实上,多年来对农业的忽视开始造成伤害。还有目前的基础设施无法支撑快速增长的经济。印度每年为基础设施花费国内生产总值的4%,而中国为此花费9%。”印度信息系统技术公司人力资源部首脑莫罕达斯·帕伊指出:印度已有六十年对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我们现在距实际(对基础设施)的需要落后了十至十二年 。”(注:Business Week, March 12, 2007. )
三、前景
在印度政府采取各种财政金融的紧缩措施和增加消费品供应之后,2006-2007年度最后一周(即2007年3月底)通货膨胀率已跌至5.74%。但是财政金融的紧缩措施势必会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
2007年4月10日,印度计划委员会向媒体宣称,2007-2008年度的经济增长指标将从“十一五”计划规定的9%下调为8.5%。这与印度国内外的一些权威金融信贷机构所做的估计基本相同。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印度2007-2008年度的增长率为8.5%,亚洲发展银行的估计为8.3%,而印度评估经理行(ICRA)和印度信贷评估和资讯服务公司(Crisil)的估计分别为8.5-8.75%和7.9-8.4%(注: Business Standard,April 10, 2007.)。印度计划委员会还断言,虽然“十一五”计划前两年经济增长的速度有所放慢,但计划的最后一年仍将达到原定的10%。应该看到,印度政府在采取各种紧缩措施并增加供应之后,将会较快达到控制通货膨胀和降低增长速度的预定目标。但是,印度经济中固有的弱点和农业停滞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深层次的问题则是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
总的看来,印度经济就像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庞大的混合体,既有许多优点和亮点,也有不少弱点和难点,形成了鲜明对比。从目前状况看,印度经济中的亮点和优点如强大的私营企业集团、经验丰富的金融业、先进的电子通讯业和服务业、庞大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的劳工大军等,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且还在起着主导作用。至于印度经济和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弱点和难点,如农业停滞、农村贫困、1/4 农村地区存在农民武装斗争(注:2006年4月2日,印度内政部秘书杜加尔称,在全国602个县中,出现纳萨尔主义武装斗争的已达到125个县,相当于1/4;又2006年4月13日在印度总理官邸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曼莫汉·辛格总理向与会的六位首席部长和一些高级官员宣称:“毫不夸张地说,纳萨尔主义已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国内面临的最大挑战。”)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印度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当印度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速度后,将不得不放慢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