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新理证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alli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似成定论,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范畴的理据和具体内涵却语焉不详,目前造成马克思主义学理性与政治性的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二元化等诸多深层难题和“假大空”的学术积习,其原因在于有关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范畴缺乏客观全面的文献检索和有根据的学理推证.本文基于对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进行索引分析,得出如下几个与传统理解略有不同的新解:其一,“科学”术语或论断在“文集”中出现1 017次,分布各个时段和著述,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的关注与践行终其一生,因而不存在“马恩对立”或“认识论断裂”;其二,“科学”术语或论断出现明显分为三个时段,1840年代、1860年代和1880年代,清晰地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经历了形成、发展和体系化三种形态;其三,“科学”术语或论断总是出现在政治性著述之前或理论基础部分,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至少在逻辑上先于革命性或意识形态性.本文的基本判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遵循与科学家同样的科学规范,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政治性的关系是学术方法与具体结论的关系,学理性先于并高于政治性.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范畴亟待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深度论证,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遵守严格的科学(学术)规范.
其他文献
西方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早已对文学与神话原型的关系有了深入论证,学术史也说明众多民间体裁都能为科幻提供叙事模式和神话原型.因此,本文试图挖掘除了上述关联之外,神话与科
胡林翼,字贶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生于嘉庆十七年(1812)7月14日。父胡达源,官至少詹事。道光十五年(1835)举乡试,次年中进士。道光二十年(1840)秋,胡林翼充江南副考官,受正
期刊
通过分析布什—卢武铉、奥巴马—李明博、特朗普—文在寅三个时期的美韩关系,可以发现,由于美国采取了不同的对华政策,以及韩国的威胁评估、对中国处理周边事务作用的评估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