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入耳 国乐入心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hlxj1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4月27日下午2时,“沈阳音乐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岫岩满族自治县文化馆隆重举行。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魏煌、音乐学系主任冯志莲、音乐学系党支部书记火青、岫岩县委副书记兰真芳等领导,音乐学系全体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挂牌仪式由岫岩县文化局局长杜成辉主持,魏煌副院长、兰真芳副书记分别发言,他们的话题主要围绕岫岩满族文化展开,并多次阐明了建立教学基地、传承岫岩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魏煌代表沈阳音乐学院首先致辞。他指出,沈阳音乐学院是鲁艺的传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优质的教学资源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人才,为艺术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在岫岩满族自治县建立“沈阳音乐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就是为了打造地域特色,使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弘扬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是当下的办学理念,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本地区的音乐文化。随后,魏煌、孔华共同为“沈阳音乐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正式落户岫岩揭牌。
  4月28日下午2时,在岫岩碧水金沙湾景区举办了“东北大鼓传承基地揭牌仪式”。冯志莲主任和火青书记及岫岩县委领导参加揭牌仪式。其中,冯志莲主任及孔华部长在发言中均着重提出“要进一步传承东北大鼓”的发展理念,并对岫岩满族自治县哨子河东北大鼓传承基地的未来发展前景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及东北大鼓传承基地是音乐学系传承东北地域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使活态传统音乐文化将获得有序的保护与承接,也彰显了音乐学系自身的办学特色。
  切身体验:参观“非遗”博物馆
  2016年4月27目上午,音乐学系师生参观了岫岩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岫岩县有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政府和当地文化部门的保护和发展下,现今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为岫岩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非遗博物馆采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等多种形式为大家呈现了当地的浩浩民俗风、浓浓满乡情,并展示了岫岩各民族民间音乐的总体规划情况。讲解员生动形象地为师生们介绍了岫岩的风土人情及非遗项目,这些展品无不沁透着历史的厚重。
  其后,师生们参观了刺绣班与剪纸班。岫岩满族民间剪纸是以满族习俗为主要特征的民间艺术,它是在原生态剪纸的基础上,吸收了北方剪纸的精华,并因此作为中国剪纸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岫岩也被授予“辽宁民间剪纸基地”。
  岫岩满族民间刺绣,以布和绸、缎织物为底料,运用色彩丝线绣制图案。满乡女子以针代笔,以线为色,衬托着她们对人生梦想的追求和憧憬。
  岫岩文化馆通过馆藏和介绍重点反映了岫岩各民族交汇融合的历史进程,突出表现岫岩传统文化的发展成果,而通过此次参观,师生们也全面了解了岫岩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岫岩当地的文化有了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
  考察观摩:观赏东北活态传统音乐
  4月27日下午,“沈阳音乐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挂牌仪式结束后,音乐学系师生在岫岩文化馆的“非遗文化演播厅”观赏了该县的部分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此次展演的项目主要有三种:岫岩皮影戏、二人转及岫岩东北大鼓。其中,岫岩皮影戏《盗马关》保留了传统的皮影演出形式,其表演灵动传神、幽默诙谐;东北大鼓艺人于晓霞与孙景洲一家祖孙三代相继登台,分别带来了传统曲目《双锁山》《唐二主探病》。此次展演,音乐学系多名同学也参与其中,为大家带来精彩的竹笛、古筝演奏和东北大鼓的演唱,进而呈现出对传统音乐理解的思维交融。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演唱《药山萨满》的张庆威在岫岩县文化馆副馆长的陶笛伴奏下,还用满文书写了内容为“学贵有恒、人贵有志”的对联,并将它赠送给我院。魏煌代表学院接受了对联,并表示:这副对联的内容及所蕴含的精神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对学院师生有着重要的启示,希望全院师生能够发扬这种精神,为传统文化建设、为学院发展不懈努力。
  4月27日晚,音乐学系师生又对岫岩太平鼓“烧香”仪式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实地考察。本次考察的是岫岩县偏岭乡荒沟村“王家班”的表演艺术家们举行的一场“烧香”仪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鼓“烧香”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民间祭祀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传统民间艺术。仪式中,民间艺人们身穿萨满服饰,手持太平鼓和霸王鞭、腰系腰铃并以边说唱边跳的形式进行表演,节奏由慢到快,鼓点节奏单调统一,动作夸张诙谐。整场仪式将原本八九个小时表演提炼到了两个小时,让大家看到了最精华和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4月28日下午,在“东北大鼓传承基地”揭牌仪式活动后,东北大鼓艺人们进行了东北大鼓专场演出,于晓霞等人演唱的《吕洞宾戏牡丹》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唐玉林演唱的《华容道》则进一步使同学们体会了地道的岫岩东北大鼓的风格特色。值得一提的是,艺人李晓娜自编自创了曲名为《冯志莲事迹》的东北大鼓唱段,她用许多实际例子,将冯志莲教授近十年来在当地东北大鼓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做出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歌颂,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表达了岫岩地区所有东北大鼓艺人对冯志莲教授的感激之情。
  4月28日晚,全系师生又赶赴哨子河村,在农家院里观看了岫岩皮影戏《盗马关》。演出过程中,伴随着皮影幕布的架设、锣鼓点的敲响,一阵阵的掌声和叫好声络绎不绝。演出结束后,表演皮影戏的几位演员由幕后走到台前,当同学们看到在“台上”细声细语演唱旦角的竟然是一个高大魁梧的男性演员时无不惊叹,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四场东北活态传统音乐的展演,使师生们进一步深入民间,将所学到的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相互结合,提升了学生们认知传统音乐、学习东北民间音乐的乐趣与兴致,正所谓:一声声乡音入耳,一曲曲国乐人心。
  实践教学:冯志莲教授的东北大鼓田野课堂
  2016年4月29日上午,冯志莲教授在岫岩东北大鼓传承基地与大鼓艺人们一同为全系师生进行了现场互动教学。到场艺人有于晓霞、孙景洲以及琴师付贵安等。
  首先,冯志莲教授简要地向在场师生讲解了东北大鼓历史溯源。介绍了其在全国的基本情况以及诸位传承艺人,并进一步就当下学术界对东北大鼓的研究现状与成果进行了简要概述。她指出,东北大鼓是有着约300年历史、对我国东北地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说唱艺术品种。但东北大鼓的现状同其它曲艺形式一样,日渐式微。近年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为东北大鼓的保护、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这次艺术实践,让同学们近距离、直观地感受东北大鼓独特的艺术魅力,将书本知识与田野实践紧密结合,在丰富了教学形式的同时,也让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更加体味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是一次颇为难得的学习、交流的机会。
  承接冯志莲教授话题,岫岩东北大鼓协会名誉会长于晓霞对这种传统艺术在民间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将东北大鼓在岫岩当地的音乐表现形式与音乐形态做了简要剖析。其后。于晓霞、孙景洲对冯志莲教授提出的诸多有关东北大鼓发展现状的问题作了一一回答。紧接着,在冯志莲教授的讲解下,孙景洲以讲唱结合的形式,介绍了东北大鼓的唱腔特色。冯志莲教授还自击鼓板演唱了东北大鼓《忆真妃》,配以三弦伴奏,鼓板娴熟,唱腔悠扬,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师生们无不为其现场绝佳的演唱和琴师精湛的弹奏技艺所折服。
  作为此次艺术实践活动最后一项活动,该场互动教学不仅为音乐学系师生提供了一个深入民间、与艺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同时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们学会以不同的视角与观察方式发现艺术、体悟音乐。结语
  此次为期三天的艺术实践活动,寓教学与实践为一体,融音乐考察与文化体验于一身。它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及课余实践生活,更打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门,为传统音乐教育提供了实践的基地,让同学们进一步加强了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弘扬与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音乐学系近年来秉承学院“根植民族、融入时代、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尤为注重对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研究与保护,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希望能够将传统的民间音乐更好地继承与保存下来。音乐学系选择在岫岩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也是为了将教学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为辽宁地域文化服务,为东北振兴助力,进而更有效地推动学院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责任编辑 李浩)
其他文献
我自幼学习音乐,所受教育之体系大多来自西方,一直对纵向音高之间的科学关系饶有兴趣,不大注重旋律线条的表现。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的艺术取向逐渐发生了变化,对声乐作品特别是旋律曼妙的声乐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尝试着为美声、民声以及通俗歌者谱写一些艺术歌曲,参与各类文艺活动的歌曲编配工作,还有幸成为《星星之火》(李劫夫原创,沈阳音乐学院出品)音乐创编组的成员……  2015年末,我参加了学校组
期刊
在国内买菜一般都会到自由市场去,我们这里称为“早市”。在美国,也有这样的“早市”,一般开在周六和周日的上午。都是附近农场的农民将自己田里种的蔬菜、水果、肉蛋,自己做的面包、点心、果酱和蜂蜜拿来卖。也有一些手制的工艺品。每家一个摊位,上置凉棚。热热闹闹的,和国内很相似。只是有一点不同:在国内的“早市”上的东西都比超市的耍便宜,这里却要卖得比超市贵,原因就是直接从田间而来,东西新鲜,没有污染和转基因。
期刊
2015年12月,我接到系里通知前往丹东凤城市大梨树村进行采风创作歌曲,24日上午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出发前往大梨树村,在路上听到其他同事不断地谈起大梨树村原党委书记毛丰美的各种事迹。虽然以前在各种报刊上读过关于他的一些事迹,但印象并不是很深刻。中午到达目的地,我们在简单的午餐后就前往当年毛书记工作的地方——大梨树村。虽然正值隆冬,但林立两旁的商铺仍然让人能感受到平时繁华的景象,村中随处可见的别墅和我
期刊
冯玉萍,女,1959年生于沈阳市,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师承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花派评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三次荣获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三次荣获国际演剧节表演金奖。冯玉萍嗓音宽宏、甜亮,功底扎氯扮相端庄秀丽,善于刻画人物细腻多变的内心情感,在近30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形成了独特的演唱、表演风格;曾先后在《我
期刊
火呀火呀——选自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第二幕老李头唱段
期刊
澳大利亚(Australia)是世界上唯一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其领土面积约768万平方公里,四面环海,人口近2000万,随着19世纪中期以后大量欧洲移民的涌入,本地居民的人数越来越少。目前,澳大利亚原住居民约占澳洲总人数的20%左右。  来自不同地域的居民大都保存了他们各自的文化传统。澳洲土著也不例外。他们传统的生活以狩猎和采集为主,大部分居民仍居住在用树枝和泥土搭成的窝棚里,围一块布或袋鼠皮
期刊
本次对话会在刘辉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中拉开序幕。这次对话会主要通过谈音乐、谈人生、谈学习音乐的过程,对音乐的认识以及音乐与哲学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刘辉教授强调音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歌唱艺术,人类从劳动开始就创造了音乐,音乐始终伴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音乐可以表达每个人的情感,音乐给我们每个人带来幸福,我们离不开音乐,并引用马克思的名言进一步说明了音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期刊
学术报告由院长刘辉教授主持。刘辉院长对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德高望重的中国民族声乐的一面旗帜——金铁霖教授来院作学术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刘辉院长讲道:“作为歌唱家,金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初,作为中央乐团合唱队男高音声部长来到沈阳演出,演唱《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歌声优美、余音绕粱,就让当时青年时的我十分崇拜,可以说金铁霖教授是中国最好的男高音。金教授在40岁时演唱了9首声乐作品并出版了cD,演唱得非
期刊
2016年5月18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戴嘉枋在沈阳音乐学院作了题为《京剧“样板戏”音乐研究》的学术报告。这是第六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系列学术报告——“当代文艺思潮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四场报告,学院相关专业师生聆听了报告。  戴嘉枋是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委,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传统音
期刊
“炫技西伯利亚”二重奏组由俄罗斯民族乐器冬不拉演奏家安德烈·库盖耶夫斯基、巴扬演奏家安德烈·罗曼诺夫和米哈伊尔·奥夫钦尼科夫创立于2D01年,十余年来,曾经荣获多种奖项。担纲本场音乐会的安德烈·库盖耶夫斯基和米哈伊尔·奥夫钦尼科夫都曾荣获久负盛名的“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全俄音乐节比赛”的大奖,而本次的钢琴伴奏塔季扬娜·库盖耶夫斯基也多次获得伴奏方面奖项。  音乐会在优美绚丽的三重奏华尔兹《FAV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