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年论文分析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ingCour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6年来的载文量、引文量、引文类型、论文发表周期、论文作者结构、特色栏目信息等指标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办高校文科学报的发展做了相应思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论文分析;高校;社会科学学报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7)03-0103-05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2001年,是一份普通理工科高校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由校内职工调岗组成,之前均未有社会科学期刊办刊经验。这种情况决定了其必定会经过一个长期的慢慢摸索、积累的过程。每个新办期刊的发展轨迹都与其办刊宗旨息息相关。通过分析一个样本可以找出类似期刊的发展状况,以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期刊影响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决定了期刊的生命力。笔者拟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分析学报引文以及学报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可能适合新办社会科学期刊的建议。
  
  一、论文数量指标统计结果及分析
  
  期刊的载文量、引文量等指标可以体现该刊论文数量方面的信息。表是学报6年的载文量、引文量等统计结果。
  
  学报创刊初期,管理部门审定的是80个页码,2003年学报改为88个页码,使得论文发表数量有所增加。起初,编辑委员会认为首先要在有限的版面尽可能地增加论文数量,对长篇幅论文进行限制,前几年几乎没有发表过10 000字以上的论文。从2006年起,学报对长篇幅论文有所放开,刊登了一些学术质量过硬的长篇论文,表明了学报从数量转向质量的追求。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几乎每年都发表有几篇没有引文的论文。创刊初期,学报发表了一些实践性强的论文,该类论文均为作者数年辛勤工作之实践总结,并没有引用其他学者的成果;两年后,论文均为理论研究成果,但由于作者只是消化吸收了其他作者的成果并加以归纳总结,引用的文献无法在文中相应位置明确标注,故此作者选择了放弃标注文献。可见,创刊初期,学报的定位和选题比较宽泛;之后,渐渐地注重理论研究成果的组织。其实,笔者在多年编辑实践中也发现,参考了相关文献却无法一一对应标注的情况屡见不鲜,作者和编辑为此都十分烦恼,有时候不得不删除一些曾经参考却无法在确切位置标注的文献,因此,必须在文中把参考文献一一对应的规定有待商榷。笔者建议,为尊重他人的版权,作者在标注文献时,如果能够在文中一一对应的文献均可以列于脚注,作为注释;文末列作者从事该研究时参考过、不能回避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则无须在文中一一标注。
  
  期刊和图书比大致为4:6的情形,这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性质有关。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时,大多是需要引用前人的思想作为自己的立论基础,研究者更重视的是其领域的经典的文献,而前人的思想往往系统地体现在专著里。笔者随机选取了《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的引文进行统计,发现其参考文献中专著占16.01%,期刊析出论文占76.43%,可见自然科学研究更重视的是期刊文献。这个结果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自然科学杂志影响因子普遍高于社会科学期刊。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网络资源和报纸利用率并不高,其他资源也占有一定比例,这表明社科研究的取材多种多样。这也是和自然科学研究不一样的地方。
  
  学报6年来页码逐年增加,这与学报稿源以及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页码不再作为更改登记项目的规定有关。为了更好地满足作者需要,学报在办刊经费、人员数量都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逐年增加页码,努力增加论文发表数量,体现了学报为作者、读者服务的精神。
  从论文平均页码也可以看出,每篇大概4.6页。2006年发表论文少的原因可能是,学报对于高质量的论文页码有所放宽,刊登了几篇比较长的论文。关键词数量一直维持在3.5个/篇的水平,这与信息时代对论文关键词标注的要求有一定距离。为了读者检索方便,增加引用率,新办期刊尤其要注重关键词的选择和数量控制。
  创刊之初,期刊发表论文快是很正常的。学报2001年周期是4个月,这个不能得出学报发表周期短的结论。2002年起,学报发表论文的周期一般在6~8个月,6年来的总平均周期是7个月,这与学报来稿量有关。当前,学报页码相对较少,论文发表速度缓慢,已经影响到了自由投稿人的积极性。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学报编辑委员会也修改了终审制度,但收效甚微。这个矛盾,必须通过增加页码或者改变刊期来解决。新办期刊应该尽量增加页码和刊期,首先解决发表延滞问题,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稿件,增加选择余地,从而促进刊物学术质量的提高。
  
  二、论文质量指标统计结果及分析
  
  刊物发表论文被引用情况是判定一份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依据之一。表是学报2001年创刊以来发表论文被引用情况。可以看出,学报经过几年的发展,引证指标比较良好,作者通过网络获取学报信息的量比较重。借助于网络这个特殊的平台,建设自己的网站,同时与各期刊数据库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及时更新,借此寻求难以在传统领域获得突破的路径和方法,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缩短与名刊、大刊、老刊在引证指标上的差距,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作者的组成结构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一本学术刊物的学术质量,特色栏目也往往是学术期刊投入最大之处,学报创刊以来也一直努力打造“环境伦理学研究”栏目,为此,笔者从作者的组成结构和“环境伦理学研究”栏目两方面来分析学报的质量。
  
  从表看出,有高级职称的作者占40.95%,是学报作者的重要群体。他们的科研项目多,创新能力强,成果极为丰富,是科研的中坚力量。其次是讲师、硕士、博士,他们是科研的后备力量,勇于开拓新的领域,有相当多的高质量成果产生。作为新办刊物,建立一个稳定的持续供稿能力的作者群体是维持刊物正常发展的关键。这个群体稿件刊发数有增多的趋势,表明了学报支持青年学者、培养年轻作者的稳定作者群意图。建立与该类作者群体稳定的联系,是新办社科刊物的良好途径之一。
  
  从表可以看出,20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作者是学报发表论文的主体,尤其以出生于60年代的为最,占43.52%;2005年出生于70年代作者占的比例较大,达40.86%。从表4可知,该年度讲师、硕士、博士总共发表了60篇论文,占67%。这也可以看出这个年度的作者职称结构不是十分合理,新办期刊要注意适当调整。读者通常会从一份期刊作者群体分布状况来看待期刊的学术地位(虽然,笔者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为此,有必要加大组稿力度,以维持合理的作者结构。学报创刊以来每年都有出生于三四十年代的作者为学报赐稿,说明这些学者也 会关心新办期刊的发展,获取这些年代的作者的认同也是新办期刊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同时,也要注意保护新生力量较弱的积极性,不能只把目光放在60年代左右出生的作者身上。
  
  校内外作者的比重大概维持在6:4左右,多年来基本未变,体现了高校学报为本校服务的精神。校内作者群体是新办期刊必须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相当强的科研实力和成果,如何吸引校内作者优秀稿件在学报发表,这是一个极有益的课题。然而,鉴于职称评定、科研成果坚定、成果奖励,对于期刊地位的要求,使得校内的很多作者的优秀成果流失。为此,要争取政策支持,在职称评定、成果奖励时把学报等同于核心期刊。南京林业大学在这一方面支持力度相当大——校内作者在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在申报高级职称时可以视为核心期刊,在成果奖励时等同于核心期刊。事实表明,这样的优惠政策提高了相当多校内作者的投稿积极性。新办期刊可以借鉴。
  
  “环境伦理学研究”栏目论文占了被转载论文的43.2%,特约稿件占56.8%。“环境伦理学研究”栏目是学报长期坚持报道的栏目。由于该栏目稿件大多是约稿,作者本身就是该领域的知名学者,都具有极强的研究能力,被转载的可能性就大。据统计,占78%的作者是中国环境伦理学会会员。学会是一个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成员的学术团体,紧密联系学会可以把握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获得最新研究成果。学报编辑部把每一期学报都赠送给学会理事,每年都派人参加学会举办的学术年会,这样做既宣传了学报,也宣传了“环境伦理学研究”栏目,促进了学报与学者之间的交流,为环境伦理学者提供了一个宣传、交流、发表成果的平台。长期坚持这样的做法,必然会拥有越来越多的稳固的作者群体,从而打造出一个为大家熟知、认可的品牌栏目。
  同时,被转载的论文作者中,硕士、博士、讲师也占有一定比重。这说明,能否被转载,关键还是看论文学术质量,与作者身份关系不密切。因此,新办期刊在组织稿源、设计栏目时,要选择有理论性、有新观点的论文,对于那些或许还没有深入透彻研究的但是有新观点的论文要及时刊发,这样会吸引更多的这样的稿件,增加选择余地。a
  学报创刊6年来主要是马列主义哲学类、生态环境与保护类专题被转载的论文数多;一些栏目未有一篇被转载,说明这些栏目稿件总体质量不高,应有所取舍。学报应该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组织有时代特色的研究成果,适当删减不适宜的栏目,增添新鲜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新办期刊总体学术质量,推动期刊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 张月红)
其他文献
摘 要:从剧作技巧和表现主题两个方面对《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和《李尔王》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尤金·奥尼尔和莎士比亚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却运用了相同的剧作技巧和手段来外化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在表现主题上也对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思考和探索。由此笔者认为尤金·奥尼尔不仅是美国现代悲剧的创造者,更是传统悲剧的继承者。  关键词:戏剧技巧;意象;悲剧性;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
期刊
中图分类号:F32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1)03-0084-03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全世界不得不高度关注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寻找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过去十年和未来十年,是中国由追求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由所谓“棕色”、“灰色”增长向“绿色”增长
期刊
摘 要:以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其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探索传统民居聚落中天、地、人的和谐共生关系,阐述了风水文化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对于中国人居环境理想构建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诸葛八卦村;传统民居聚落;风水;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1)03-0071-05  古代人对于风水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1)03-0087-02  2011年6月1日,江苏省伦理学会2010—2011年年会暨“环境伦理与低碳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南京林业大学召开。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的131名专家学者受邀出席会议,共提交论文96篇,涉及了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与现实热点问题、环境伦理学与低碳社会建设
期刊
众所周知,人类目前自知陷于前所未有且日益加重的全球性环境危机之中却难以自拔,这一难题已成为全人类最高时代课题,对它解决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是否能保持可持续发展,一个民族的后代能否生存,一个社会在国际共同体中地位如何,也是评价各国大学科学创新层次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实际角度看,环境冲突已经成为双边、多边、地区间和国际间的重要事务,如果在相关挑战面前无所作为,那么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无
期刊
摘 要:十七届五中全会凸显了“民生”关怀,“民生”是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科学发展语境中的“民生”,谋的是最广大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幸福生活。民生幸福是个不断实现的过程,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导,扩大就业,搞好收入分配调控,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关键词:民生;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郭象的玄学体系熔传统儒家的伦常与庄子的自然之道于一炉。以“独化论”为根基,以“性、命”说为连接,塑造出“游外冥内”的圣人人格,并以“名教即自然”为其理论归宿,倡导人们安守本分,追求性分内的逍遥自得。整个学说富于思辨性。  关键词:郭象;独化论;名教即自然  中图分类号:B2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7)03-0033-04    学的中心问题是“有”、“无
期刊
摘要:工作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的一部份,是个人对工作活动的需求、偏好及期望程度和倾向,并将对个体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以学生性别、年级、对未来期望程度等十项为调查自变项,以工作自由度、工作社会地位、薪酬等十项为应变项,以绍兴市三所职业技术学院的906名学生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量表测试的方法,对其职业倾向、工作价值观进行深入调查,并采用差异的显著性考验、变异数分析和F考验等数据统计方法,从
期刊
摘要:控制自然这一概念是自相矛盾的.它既是其进步性也是其退步性的根源。控制自然内在悖论的生成,不仅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与对人的控制密切相关,而且也有其观念即意识形态的因素。超越控制自然的内在悖论,必须实行对于控制自然的伦理转换。  关键词:控制自然;超越;悖论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7)03-0018-07    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一书
期刊
摘要:根据比较经济学原理、林业经济理论和经营思想发展的实践,对中关林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中国林业经济的潜力进行分析评价,针对资源一环境双重约束下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未采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方略: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快科技与制度创新,加强林业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保护和更新林业资源,合理确定资源利用水平,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