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提高自闭症大学生融合教育质量的探索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g0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公平的深入推进,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自闭症高等融合教育在我国现阶段还处于起步阶段,融合教育体系尚不健全,融合课堂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文章以电子技术类课程为例,对两名自闭症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专注度、参与度、交流合作情况等方面进行观察,通过对其共性表现和差异性表现的梳理,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自闭症大学生融合教学策略,以期对自闭症大学生融合教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近年来,教育焦虑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教育焦虑愈演愈烈,其特点与原由如何?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该如何应对呢?rn一、教育焦虑表征rn其一,全民化.当前社会存在的教育焦虑覆盖面较广.2018年,智课教育曾联合新浪教育发布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68%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非常焦虑”或“比较焦虑”,仅有6%的人不焦虑.[1]教育焦虑呈现整体性、全民性的显著特点.
新时代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不仅面临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挑战,也要高度重视质量文化建设.本文探讨了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文化理念缺失、制度认同感低、师生实践行为不规范、物质保障基础不充足等质量文化缺失问题,并从更新管理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完善相关制度,落实政策法规;规范师生实践行为,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完善物质基础保障,营造育人文化氛围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文化建设的路径.
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高校学科带头人素质特征,构建胜任力模型,为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考核提供参考.采用的方法是结合各高校人事部门的提名和随机抽样确定的学科带头人,以访谈和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利用相关量表和模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学科带头人胜任力模型包括37个要素,分为政治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及个性特征四个维度.结论是胜任力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认同度和区分度.
体育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练方式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通过“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展开“驱动”达成学习目标,两者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从而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梳理传统“诗教”理论,对传统“诗教”性质、目的、原则、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为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化研究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其次,选择“诗教”经典文本,建构当代“诗教”文本体系.最后,探索当代“诗教”的实践路径.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取传统“诗教”之精华,去其糟粕,将批判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相结合,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评估过程中,存在评价主体比重匹配不合理、评价指标选择不科学、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应从合理调配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权重比例,重新制定更科学的评价指标,及引入过程反馈机制,及时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等视角出发,逐步完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方法呈现高校教师胜任力在我国的研究进展及研究脉络,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及方向指引.研究发现,国内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聚焦于胜任力模型构建、思政教师及青年教师群体、胜任力结构的多重角度分析.在当前普遍开展教学评估及教学质量改革的背景下,今后的研究将更多地聚焦于“两个以”模式的应用研究;对于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的广泛性和非静态性研究;研究对象来源的多元性及重视不同教师群体间的差异化比较等.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信息技术“泛在分层”教学,不是简单地抛出不同层次的任务,而是要精心设计、泛在分层,从而确保每个层次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应用所学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快乐.
近年来,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截至2021年,苏州市吴中区已完成五批共63所学校的省级智慧校园的创建工作,占全区学校总数的84%.在创建的过程中,很多学校暴露出一些共性问题,吴中区从机制保障、平台建设、资源建设和创新发展等方面不断探索,力图提升区域内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与管理水平,提升师生素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各大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一般应运而生.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式、新渠道.这个大背景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而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以及如何解决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时代赋予思政工作者的一项新任务.思政工作者应当转变传统观念,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力争开创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