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As管状团簇及单壁InAs纳米管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

来源 :物理化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x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InnAsn(n〈90)管状团簇以及单壁InAs纳米管的几何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小团簇InnAsn(n=1-3)基态结构和电子性质的计算结果与已有报道相一致.当n〉4时优化得到了一族稳定的管状团簇,其结构基元(In原子与As原子交替排列的四元环和六元环结构)满足共同的衍化通式.团簇的平均结合能表明横截面为八个原子的管状团簇稳定性最好.管状团簇前线轨道随尺寸的变化规律有效地解释了一维稳定管状团簇的生长原因,同时也说明了实验上之所以能合成InAs纳米管的微观机理.此外,研究结果表明通
其他文献
通过交替沉积普鲁士蓝和一种含噻吩的半菁,制备了一种新的无机-有机杂化静电自组装膜.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循环伏安技术和光电化学实验对薄膜进行了表征或光电性质研究.376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及6-311++G(d,p)基组对11种咪唑氟硼酸离子液体进行了研究.选择相应化合物的离子体系{[XIM][BF4]^(0-1)^-(n=2,3)作为研究对象,即研究体系由一个烷基咪唑阳离子
采用极化曲线和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方法,对不同温度下IrO2电极在MnSO4镀液与硫酸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进行对比研究,并以镀液中极化曲线上不同电流密度值进行阳极电沉积,测量镀速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0.25ML覆盖度下CO2在α-U(001)表面上的吸附和解离,得到了CO2的稳定吸附构型和吸附能,确定了CO2的解离过渡态和解离能垒,探讨了CO2与表面U原子的相
利用阈值光电子-光离子符合飞行时间质谱研究了氯甲烷分子在13至17 eV激发能量范围内的光电离和光解离动力学.在此能量范围内,电离产生的CH3Cl+离子处于A2A1和B2E电子激发态.
基于半经典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超快激光诱导的C60光裂解反应.选择能量为2.0eV,半峰全宽(FWHM)分别为40和500fs的激光作用于C60分子,调节脉冲强度使其发生裂解反应,比较长短脉宽飞秒
用含时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具有推拉结构的有机发光材料3-(二氰亚甲基)-5,5-二甲基-1-(4-[9-咔唑基卜苯乙烯基)环己烯(DCDCC)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并考虑了溶剂效应.通过与实验光谱的比较,
采用恒电位阴极还原法在金电极表面一步修饰ZnO纳米棒,制备成ZnO纳米棒修饰电极.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制得的ZnO为直径约100nm的六棱柱状纤锌矿晶体纳米
通过磁控溅射并引入钛保护层,利用在0.3mol·L^-1硫酸中20V电压下二次阳极氧化,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衬底上直接制备了超薄(约140nm,为阳极氧化前Al厚度的一半)、大面积(约
尽管在二氧化锰/多壁碳纳米管(MnO2/MWCNTs)上获得了较高的比电容,低电导率仍是制约MnO2担载量或膜厚度提高的主要障碍.另一个问题是MnO2/MWCNTs的循环稳定性远低于活性炭.所以截止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