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生活源泉,酿出真情作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难,但作文又如此重要。作为语文教育重要形式的作文教学,它最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于是一代又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披荆斩棘,勇敢探索,寻找作文教学的真谛和奥秘,从叶圣陶到陶行知,从钱梦龙到程红兵,无数语文老师,在默默耕耘,勤奋工作,积累了许许多多作文教学的经验,各自走出了他们自己的作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然而,当下不少学生作文仍然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新意,变成了与个体生命、心灵毫不相干的干瘪的东西。
  学生作文难,一是无事可写、无话可写,二是不知道如何去写。无事可写、无话可写正是学生作文难的关键所在,说白了,他们缺少作文素材。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裕,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他们看似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实则单调可叹。他们的思想、心理、个人生活,都没有真正融入生活中。优秀的作文是丰富、充实的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学生的生活充实了,情感丰富了,作文也就不是那么难的事了。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正因为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和感情,我才成为我。“我手写吾心”,让我们清晰地明白:写作是要用笔把自己心中那些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表达出来。言为心声,亮出自己,只有具有生活气息的文章,带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其实,在生活中获取一点点的独特感悟,亮出自己,放飞自己的思维,运用个性智慧,去创造性地立意、自由地挥洒,哪怕只是闪耀出点点光芒,也是灿烂的,也是创新的。我以为,让学生亲近生活,用心体验,汲取生活源泉,充分酝酿,大胆创造,是让学生轻松愉悦地酿出真情作文的必由之路。
  一、要寻求作文创新的契机,让学生走进广阔的自然空间
  作文教学不能仅仅封闭在教室这个狭隘的空间里,而要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中观察、感悟、运思和写作,因为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生物,都会给人以思索和启迪。引导学生不仅要像摄像机一样把客观的物象摄入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要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新鲜东西。在大自然直接与蓝天对话,与白云对话,去聆听涓涓的小溪,欣赏动人的野花,享受茂密的丛林,让大山的褶皱撞击他们年轻而善感的心灵,让满眼的绿意激荡他们灵感的诗行。
  在一个深秋傍晚,我曾带学生骑单车畅游流溪绿道,伫立在流溪河边,踩着细软的沙,望着缓缓流去的河水,要求同学们就地静静地坐上几分钟,并提示大家——你闻到了流溪河的气味吗?你闻到了流溪河边乡村的气息了吗?你听得见流溪河的声音吗?乡村的声音与城市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你从这些声音中听到了哪些音符?你在这深秋的风里思考着什么吗?排除内心所有的喧嚣与躁动,静下心来沉浸其中,用你的心灵去静静地听,你会听见这流溪河在向我们倾诉着什么……通过这样静下心来近距离接触流溪河,不少学生有感而发,把河水、人生、社会融为一体,表达了内心真迹,抒发了全新感想,一篇篇有新意的文章自然就出现了。夜晚,围着篝火,躺在空旷沙滩上体验:夜是宁静的还是沸腾的?望着星星点点的高远的天空,缓缓流去的河水,会有怎样的人生感悟,会让心灵泛起哪些涟漪?
  在一天下午的活动课上,我组织学生到风云岭公园爬山春游,走进山里,学生们兴致勃勃,采蕨菜,抓小虫,看风景,搞比赛,讲故事,玩游戏,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回来后的那周随笔,学生们很真实地记下了春游的感受,那周随笔的质量出奇的好。
  这样引导学生去亲近感悟自然,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奔涌眼底,让思维的触角多方延伸,并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把自然属性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会为学生的作文提供无限契机,从而有可能写出立意深远的创新习作来。
  二、要触发作文创新的感悟,让学生深入思考缤纷的社会生活
  缤纷的社会生活,是学生创新写作的无穷源泉,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的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杂陈,社会多热点。国际的风云,国家的命运,他人的欢乐与苦难,值得思考的话题很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如观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电视散文》等优秀电视节目,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触发感悟。
  在亲近社会生活中创设有效的写作情境,引导学生积累个性体验,触发作文创新的感悟。如大多学生认为丰收都是喜悦的,甜甜的。殊不知在丰收的背后有多少的感慨和辛酸。我曾在暑假荔枝成熟季节,带领文学社的学生走进农村,体验农民们凌晨摸黑摘荔枝、平价卖荔枝的生活,和农民们交谈,和农民们一起吃住,干农活,通过这样的体验,他们才体味到荔枝丰收季节时农民伯伯的辛劳,体味到荔枝摘下来但卖不出或者是贱卖时的那种苦涩味,才体验到农民的苦,才知道丰收带来的并不全是喜悦。学生在体验、交流、思考后写出的文章立意更深刻,如《伤不起》、《丰收新味》、《荔枝丰收,让我欢喜让我愁》等。
  有了生活的体验,才会更容易挖掘文章的细节。在一次作文训练课上,我要求大家围绕一个中心,选择两三个动情点,展开细节描写,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先布置学生利用一周时间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亲身体验准备素材,然后课堂上限时作文,教师提出修改意见,自己再升格,学生互改后推荐美文分享。通过这样提前留心、体验,学生习作的质量大大提升,文中出现了不少感人的细节。
  点点滴滴的细节最能打动人,而这些细节往往来自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笔下的人物真正“活”起来。只要细心观察和真切描绘,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体味、感悟,在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里自由地驰骋想象,学生就能写出充实鲜活的文章。叶圣陶老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这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让教学的过程贴近生活,让真实的生活唤起学生真实的感受和无限的遐想。
  三、要在心灵对话和撞击中捕捉写作灵感,让学生感悟鲜活的生命形象
  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在心灵的涤荡与思想的撞击中,学生的作文最易创新出彩。高中生思维敏锐,情感活跃,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火花,开发他们心灵深处的宝藏,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他们在浓郁的写作欲望催动下进行心灵的“燃烧”,完成独具色彩的作文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鲜活的生命形象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命形象置于时代背景中,抓住其最能冲撞人们内心的品格和行为,挖掘其外显之下的内隐,进而敏锐地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动情点,让他们在心灵触动后及时纵横联系,剖析灵魂。我校晚修前学生集体收看电视,新闻播报了天津年逾九十的老人白方礼从1986年起,把多年奔波劳累在街头蹬三轮车的收入35万元,全部捐助给几百名贫困学生,而不图任何回报的事迹。这种冲刷了贪婪,过滤了自私,承载着人性中最本质的善良和纯真,强有力地激荡、叩问着学生的心灵,甚至有学生悄然唏嘘。我立即布置学生根据这则新闻报道作文,让他们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抒发自己欲罢不能的感慨,叙写自己内心思考的波澜。结果,学生的思路很广阔,从很多角度表达了内心的独特想法,颇有新意,有几篇还被学校广播站选播了,可以说这次教学实践是一次引导学生作文创新的盛宴。
  在历史长河中,同样有许多经久不灭的人物形象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这些历史形象,学生主要是通过阅读历史及文学作品去触摸。而这些作品,凝聚了先贤圣哲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严肃思考,思想内涵往往深刻而复杂,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中学生虽不易全面把握和透彻领会,但是,他们仍能在交互对话的过程中,形成基于自己生存背景的个性审美感受,引起情感的撞击,为创新作文创造契机。这就要求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一些历史和文学作品,反复揣摩和咀嚼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的内涵,把自己的心灵置于作品中,去“叩问”,去“对话”,在相互撞击中捕捉作文创新的灵感。
  情感源自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生活中酝酿作文的过程,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感悟不断深化的过程。加强学生对生活感悟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发现,主动独立思考、品味,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物及人、推己及人,善于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熟悉的形象来创造新形象及展开合情入理的想象,让学生的心灵泛起波澜,就一定能写出丰富多彩、健康和谐的创新作文来。
其他文献
在临床输血中,患者血清中同时存在多种血型抗体的现象较少见,我们最近在1例配血不合的患者血清中,发现存在抗—N、抗—c、抗—E,现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冀某,女,50岁,孕2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之所以不高,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知识面比较窄,平时不注重材料的存储。鉴于此,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农村高中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途径和方法。  一、利用课内教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素材是作文的物质基础,如水之源,木之本。学生写作,首先必须拥有雄厚的素材。依据多年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切实可行的措施之一就是回归教材,引导学生深刻发掘并积聚教材中的作文素材。  教材是教师
研究VC铁基复合材料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钢铁材料提高性能的要求,而且解决了如何综合利用钒资源这一非常重要的问题,因而V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对钒姿源的综合利用,促
新课程改革时至今日,“以学生为本”这一教育理念已熟为人知,然而反观高中语文现实课堂仍普遍存在着“教的口若悬河,学的稀里糊涂”的这种“教师占据主位、学生主体缺失”的低效教学现状。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以生为本”的课堂与现实课堂的距离还有多远,该如何有效践行“以生为本”理念来改变现实课堂的低效问题呢?笔者认为“以生为本”须真正根植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是突出“以生为本”的诵读教学,回归语文味儿  
时装画作为服装设计的基础课程,它有别于纯绘画作品,但是它却与绘画艺术有着相同的追求,要表现一定内容,展示人体着装后的效果、气氛、并具有一定艺术性、工艺技术性的一种特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