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内化机制对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uyh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德育课程建设显得越来越综合化和系统化,道德内化在德育中也显得日趋重要。文章以道德内化机制为视角,从道德内化机制体系剖析影响道德内化的因素,并将影响因素与德育课程建设进行关联性分析,探讨了内化机制与德育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道德内化机制;高校;德育课程建设;关联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9-0129-02
  
  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正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在復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德育也在经受着考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铸造良好的道德人格,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是目前各高校所面临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认清道德内化机制与高校德育课程的内在联系,找出影响内化机制形成的因素与德育课程的关系,对理清德育工作与道德内化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内化与道德内化
  “内化”一词最早是由以杜尔克海姆等人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派提出的,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一般而言,心理学上把内化定义为:主体把现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与其所处环境间有规则的相关联系,以及现实的或想象的环境特性转化为内在的规则和特性的过程。换言之,内化就是使某种外部世界的样式,如外部文化结构、社会需要、道德意识、交往形式、实践价值等转化为个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并使关于外部世界的内在表象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
  道德内化,是指通过使一定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等作用于人们,使人们产生身心的某种影响和需要,使人们不仅真诚地信服、接受和遵守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且自觉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自身品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道德内化机制的结构体系及其形成过程
  关于道德内化机制的构建,在学术界众说纷纭,综述起来可以理解为,道德内化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规范要求,通过社会规范的指导,结合情感和自我意识等要素,不断理解、认识和反思自我行为,从外在遵守到内在地自我意志控制的过程。社会道德规范、个体道德理性、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内化实现则构成了道德内化机制体系的主要要素。道德内化机制体系及其影响机制的各部分因素可用图1表示。
  如图1所示,道德内化机制呈金字塔结构,越往上层,越难以实现,而在各因素的作用下,道德内化又得以逐步完成。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与行为相结合的作用下,逐渐改善个人行为,并形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而这种自觉性的提升促使个体道德理性的稳定。个体道德理性进一步借助于情感因素,会促使个体道德情感得以提升。在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自我意识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个体道德不断巩固,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内化机制,即“道德意志”。最后,道德意志借助于坚定的道德信念反作用于道德情感,使个体不断地修正和改善自己的道德行为,完成道德的内化。
  因此,道德内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道德规范向个体道德理性、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不断转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与行为的匹配、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守、情感的调动、自我意识的参与和道德意志的作用等,对道德内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道德内化机制与德育课程建设的关联性分析
  个体行为、社会道德规范、品德教育因素与德育课程的关联性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就是外部的道德规范要求逐渐为个体所同化的过程。道德内化作为一种道德现象,既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一般而言,社会道德是社会共同利益、要求、意志的反映,总是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指令而存在,这种具有普遍性指令的存在构成了支配个体活动的道德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原则和规范对个人而言,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道德原则和规范又毕竟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尺度把握现实关系(主要是现实的利益关系)的产物,而且,其本身就是作为一种行为方式而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的,因此,它们又能够转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支配个体的道德活动。也就是说,个体对道德的必然性而言,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消极无为的,而是能够使其从“自在”的存在转化为“自为”的存在,并据此为“自身立法”,实现精神的自律。在这种他律与自律的辩证关系中,个体行为、社会道德规范与品德教育构成了社会道德规范向个体道德理性转化的关键性因素。如图2所示。个体与行为的结合影响着个体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系统而又规范的原则指导则使个体从“自在”的存在转化为“自为”的存在。而德育课程具备的系统性、批判性、思考性特点,使我们看到了个体行为、社会道德规范与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实际就是个体行为、道德规范与品德教育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德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情感因素与德育课程的关联性个体的道德内化过程,就是借助多种因素的作用,不断发展和巩固道德规范的过程。而个体情感、自我意识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显得尤为明显。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个体对于客观事物的直接的态度和体验。情感与理性不同,理性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感则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好恶的倾向。道德理性要驾驭欲望,必须借助于情感这一中介,必须使情感摆脱盲目冲动的纠缠,与道德理性一起完成对欲望的控制,情感在道德内化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在道德内化过程中,需要情感环境的创设,所谓“以情动人”就是要用感染力说服他人,德育课程对情感环境创设的指导性作用,有利于对情感因素的利用。
  自我意识因素与德育课程的关联性自我意识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意识形式,一般由自我调节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辨析、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四个要素)、自我导向系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人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等要素构成的动因部分;二是由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等要素构成的人的追求的方向部分。)和自我功能系统(包括人的气质、性格、态度、意志、情绪、理智和能力等要素)三个子系统构成。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组成自我意识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及其诸要素都会参与其中,构成个体道德需要发生的心理机制。德育课程培养的是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价值和自我价值判断的能力。在自我意识方面,主体通过课程指导借助于对价值观的理解,按照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检查自己、反省自己、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使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断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需要,因而两者具备关联性。
  关联性因素在德育课程建设中给我们的启示
  个体行为、社会道德规范与品德教育需要德育课程的介入和规范从个体道德社会化过程的角度看,个体行为、社会道德规范、品德教育与德育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德育课程建设要求课程与德育的规范性和原则性进行整合,德育要对个体所受教育的环境进行选择。个体道德从自在的存在(外界环境)转化为自为的存在,需要德育课程从理性上说服个体,使其感悟和领会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德育课程介入的程度和实施的规范性直接影响个体道德社会化进程。因此,在德育课程建设中,应该提高德育课程在德育原则和规范性上的指导,并创设多种德育环境使个体受到最大限度的影响。在德育课程题材的选择上应注意选取原则性和规范性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校内外课堂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使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
  德育课程需要情感教育模式的介入情感因素的亲和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偏好。个体道德理性向道德内化转化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从情感上打动受教育者的心,其最终标志在于个体是否产生了与正确的道德理性相符合的正确的道德情感。对于还没有形成道德意识的受教育者来说,如果不借助于情感因素使道德理性过渡到道德情感,则道德教育难以对其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而对于曾经有过错误的道德意识的个体来说,要改变其错误的道德意识,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更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已有的错误道德意识,可能已为相应的情感所固化,从而形成了对于正确的道德观念的情感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情不移则理不通,若不首先从情感上打开缺口,而仅仅依靠道德规范的理性灌输,即只“晓之以理”,而不“动之以情”,则正确的道德理性难以进入,与之相应的道德情感更是难以建立。因此,德育课程建设要介入情感模式教育,这种教育要求符合学生的个体心理要求,要因势利导。
  自我意识结构性特点需要德育课程注重个体自我意识的系统性培养自我意识结构的系统性特点决定了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要通过一系列复杂过程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价值判断和自我价值实现,即自我调节系统、自我导向系统、自我功能系统三大系统均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正是由于这种结构性的特点,使得对个体在德育方面的培养显现出综合性和复杂性。三大系统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自我意识的形成好。德育既要将对象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德育需求,又要培育他们的主体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以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德育课程建设要结合个体发展的特点,遵循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将多种价值观融于自我意识培养中,使个体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维,等.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张梅.道德内化的形成机制及其实现途径[J].現代教育科学,2005,(9).
  [3]刘亦工.论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及其特征[J].伦理学研究,2007,(3).
  [4]高翠欣.试析高校德育课程教育的个性化[J].学校营建与思想教育,2006,(11).
  [5]开凤琴,李英.高校德育课程问题与德育实效性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6]董步学,徐慧诠.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化机制与教育引导[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5).
  
  作者简介:
  成波,男,重庆市人,硕士,重庆教育学院教育系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责任编辑:尚传梅)
其他文献
摘要:在对职业资格的发展、职业资格分类、与学历之间的关系、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以及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下的职业资格有关属性加以阐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职业资格法律体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资格管理机制和相应的政策引导等建议。  关键词:职业资格;职业资格考试;职业资格制度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职
生源是影响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直接因素,对地处西部农林院校而言,尤为关键.近年来,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也日渐凸现出来.由于
近日,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投入17至18亿元,免除该市所有中职生的学费。并对困难学生实行免住宿费、补贴生活费等优惠,重庆市委、市政府还决定,该市农村户口中职生人校后将全
为了研究小麦不同器官全磷含量的遗传模型随机选用8个亲本,组配成28个双列杂交组合,在正常和肥水亏缺胁迫两种环境下,进行随机区组试验,采用Hayman双列杂交分析方法,研究了不
系统地探讨了“三论”的普遍适用性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小麦研究系统模式的新思路。认为:小麦育种是一个系统工程,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作用。小
此项试验旨在探讨防止满天红梨采前落果的有效途径。试验结果表明:采果前一个月对树冠喷施10-30mg/L的2,4-D、50-200mg/L的GA3和10-40mg/L的NAA对防止满天红梨采前落果均具有极显
实验选择6个芹菜品系,在18℃/14℃(d/n)(CK)和14℃/10℃(d/n)、10℃/10℃(d/n)低温胁迫处理下,通过测定生长量、膜稳定性、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等指标综合评价筛选确定了6个(10
在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今天,特色而富有个性的城镇更值得关注.本文针对江苏省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滨海渔港城镇——黄沙港镇进行研究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渔港城镇发展的思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