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

来源 :纺织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jixie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果缺乏专业课程作为支撑,学生已学的专业知识就无法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去,更无法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文章以此为核心,以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为基础,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策略,为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软装专业"纤维饰品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从历史渊源和分类着手,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的各种形式和作品进行介绍。根据现有几本典型的纤维艺术设计教材,结合软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
服饰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形式。自古以来,服饰的主要功能都是御寒、蔽体和展示,可反映一个人的性别、民族、爱好、职业等,而在现代文学视域中的服饰,既能反映人物的社会地位,还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且不同时期的服饰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文章主要分析现代文学视域中服饰在社会地位、人物特征、历史变迁方面的非语言交际功能。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汉服得以复兴重现,汉服的传承和创新被更多人关注和重视.文章研究了传统汉服的结构、形制、纹样、色彩等特征,提出在保留传统汉服原有形制、结
传统工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是历史前进的烙印,更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服装业秉持发扬传统工艺的精神,有利于服装业的整体发展。但是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更加宽松的国际环境,服装业的发展势必要走出国门。因此,传统工艺也需要现代技术的加持,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中西方服装史”是服装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理论课程,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西方服装背景、形态以及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深刻感受中西方服装蕴含的文化,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良好的锻炼。文章基于吉林动画学院校级重点教研课题“中西方服装史”慕课建设研究与实践,对“中西方服装史”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意义进行简单分析。
文章以羌族服饰造型特征的功能性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了文献资料,提取羌族服饰的造型元素,结合服装造型理论、羌族地域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内涵和宗教信仰,从功能性的角度出发进行举例分析。分析表明,羌族服饰造型元素反映了生活方式、文化关系、历史变迁,具有特色鲜明、造型别致、元素多样、艺术风格巧妙的特点,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希望能为羌族服饰的传承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传统服饰样式是时代特征鲜明的文化符号,不同于文字书面表达,而是对传统文化的视觉表达。在影视作品中,观众可通过服饰图案与样式的变化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文章通过简述影
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民族服饰,其独特的外形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代表了日本特有的文化。起初,和服在日语中称作“窄袖服”,并没有如今和服的模样。经过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将“大和民族”的特征与日本的服饰相结合,便产生了“和服”这一词汇,并且在日语中的说法也从最开始的“窄袖服”变为“和服”。和服的图案设计以朦胧和幽闭感为主,日语中也常有对其阴翳之美的描述。文章旨在对日语中表达的和服阴翳之美进行讨论,指出日本大众的审美趋势主要是阴翳美,且会随着日本文化的发展一直存在。
基于校企合作的要求,可以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来对学生进行技术能力的培养。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工作实际情况来进行创新管理,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文章针对校企合作视域下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进行研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巫鸿在其著作《美术史十议》中就美术史的研究方法及其相关名词与机构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在第二章"图像的转译与美术的释读"中,巫鸿提到图像的转译对美术史研究与教学产生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