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题材的纪实摄影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qi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的潘宏微在来信中所提的问题涉及城市题材的纪实摄影。
  他认为:现在很多摄影人跋山涉水拍风光或者深入阴暗面拍纪实(记录和揭示某些社会的阴暗面似乎可算是社会文献摄影——不少人称其为“社会纪实摄影”的光荣传统,但今天好像只有社会的阴暗面才有记录的意义或者“纪实摄影”就是记录阴暗面、记录土老破旧的认识都是有失偏颇的),对于都市题材的摄影人拍了很多,但和国外的城市题材的作品比较,很难发现我们的这类摄影中有什么优秀的作品,不知道这是不是和不同的文化差异,对这方面题材的把握没有自己独特的眼光有关?
  肯定有关。应该说你对中国都市摄影的批评我也是基本赞同的,早些年我也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谈过一些看法。不过,近年来我们的都市摄影还是发生了些许变化。据我所见,还是有一些优秀作品的。比如上海就有一帮摄影师坚持多年拍摄变化中的上海,他们已经办过有关上海这个大都市的摄影联展,还有几位摄影师出版了自己有关上海的摄影集。实际上顾铮、陆元敏、周明等人眼中以及被他们敏锐地定格于胶片中的上海是各有不同的,尽管他们几乎都是以记录的方法来直面上海,但他们关注的对象、选择的视角并不相同,呈现出可喜的多样性。当然你用什么样的“标准”定义“优秀作品”则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也许,与国外同行对他们的都市进行的摄影相比,我们的“都市题材”或者“城市题材”摄影在内容的挖掘上不够深入、方法的使用上不够多样、角度的选择上不够多变……或许更重要的也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我们对这类题材——对日新月异的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众多方面建设中涌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在思考上缺乏深度?! 这也难怪,在这么一个急剧动荡的经济转轨时期,很多政治家、经济学家以及城市的领导者、管理者也在思考,同样也有许多问题思考不清或者思考不够深入,摄影师把握得不够好也不算什么过错,当然这绝不是为了给我们自己找个什么台阶来下,事实上我们对于城市影像的把握并不比官员们管理好城市容易多少。
  没有新的发现,我们的现代城市题材总是局限在背街小巷的破烂不堪(中国的都市摄影的确缺乏“新的发现”,但并不是完全“没有新的发现”,象前面说的上海的城市摄影终究有不少“新的发现”;并且,尽管也确实有人热衷于将镜头对准“背街小巷的破烂不堪”,但并非都是“局限在背街小巷的破烂不堪”。照你的说法,你镜头中的“现代都市题材”难道“总是局限在背街小巷的破烂不堪”吗?)。虽然这些记录有它一定的意义,有它的道理(单纯从历史的文献的角度来讲这种“记录”就有难以估量的“意义”)。但社会发展中的现代的前卫的现象,表现在年轻一代身上的这样的东西却很少反映。是不是我们现在社会处于这种“中级阶段”(绝对只是“初级阶段”,还没到“中级阶段”)?和现代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还是我们接触这些太少不知道怎么表达?!
  要说我们的城市都发展成了“现代城市”还太夸张了,但我们对自己的城市并不缺少“接触”,相反倒是更缺乏“触动”,并且,我们的的确确对都市社会中的“现代的前卫的现象”,尤其是“表现在年轻一代身上的这样的东西”缺乏把握,或者说根本就是难以把握。有位朋友去年恰好跟我说过一件与此相关的事,说是在“平遥国际摄影节”上,老外放了两组“新新闻摄影”的幻灯片,都是有关城市年轻人的题材,其中一组与“性问题”有关我们这里就不说了。另一组照片共100多张,主要用一种虚晃、极具动感并带有阴沉影调的影像来揭示一群年轻人及其人性所受到的纽约这座城市的伤害和压抑,整组照片不仅首尾呼应,而且其中情节起伏跌宕,又不乏细节的凸现,并且加上了贴切的背景音乐,特别是这组照片的虚晃、阴沉的影像尤其能让观众直接并比较好地感受和了解整件“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乃至对他们情绪的影响,看懂这组照片的同志都比较佩服这位作者把握题材的不寻常功力。不料有位我方代表突然站出来质问:为什么给我们看这种东西?你们太不了解中国了,这样的照片中国有的是!据说摄影节的艺术顾问法国人阿兰十分惊讶,连声说道:真的吗?我们这一次就是想在中国找找这样的摄影师,他们是谁?在什么地方?请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时马上又有人上前递给老外几本在中国称得上比较“另类”《城市画报》杂志,事情后来的发展不得而知。就我个人来看,我方代表的确够“威”,精神可嘉,但依本人浅见,中国似乎还没有出现什么有头有尾、有起有伏能成系列的同类成组作品。或许个别摄影师拍的单张照片还不错,就象《城市画报》有时刊登的一组照片中也许其中一张相当不错,可就是整个系列太平淡,缺乏深度、缺乏过程,比较多地是停留在对人家所用手法(浅表性层面)的模仿上,二者难以同日而语。这样一来“不知道怎么表达”也就不足奇怪了!
  我总在尝试怎么用摄影的语言来表达我对所住的城市的看法,但每次出来的照片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武汉的江汉路我也拍过很多次,也看过别人拍的一些感觉总不那么好!我还想在这个热天去拍些城市题材的照片,面对很多困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希望黄老师给点建设性的建议!
  每个人对自己住的城市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他们所住的同一座城市的感受也不会完全一样,就象你我虽然我们都住在武汉市,但我们的感受会一样吗?有经济学家说武汉可以建设成为东方的“芝加哥”;有作家说武汉这座城市没有什么特点就是他最大的特点;有朋友说武汉是中国最大的县城;还有人说武汉是中国最大的集镇,说法万千,但这都是这些人个人的感受——不管他们是否带有偏见——颂也罢,贬也罢,重要的是你要找到你对它的感受,它让你触动——无论是喜悦、愉快,还是心烦、忧伤,你感受了,你才有可能把握,你知道了你为什么想要这个城市的影像以及想要这个城市什么样的影像,接下来“如何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多的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不知道这对你能不能算是一个建设性的“建议”?
  欢迎读者参与本栏目
  聊天信箱:E-mail:sheyingliaotian@sina.com
  或直接寄信到编辑部“闲话影艺”栏目收
其他文献
桂林山水之美,众所皆知,而桂林山水难拍,却不是每个摄影者都能有深刻的认识与体会。桂林的旅游业的确发达,然而,对于摄影者所能提供的资讯,却是少之又少。  其实,桂林的摄影家在拍山水的方面,已经非常精准且到位,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季节,能拍到什么样的景观;什么样的气候,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观;什么样的时间、光线、地点,最能捕捉到最美、最梦幻的桂林山水;他们也熟门熟路的清楚每个景点、每个角度的视野。  现将桂林
期刊
黄山的美赋予许多摄影者很多创作激情。只要运气好,总能抱回一摞精美的照片。但要使偶然成为必然,非但要勤奋,更要了解黄山。黄山有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和天海,各处的风景统一而又迥异。松、石、云“三绝”无处不在。前山雄伟,后山秀美。黄山的雾特点明显,气候随大气变化,但黄山也有小气候,有时东海有云海,而西海和北海可能全在云雾笼罩之中;有时西海有极好的云雾变化,而其他各海极可能无一缕云烟。因而,到黄山摄影,
期刊
高田虹影 哈苏500CM,50mm镜头,F22光圈,速度1/60秒   下龙胜景 哈苏500CM,50mm镜头,F22光圈,速度1/8秒
期刊
网址:www.hkipp.com  电话:(0852)25791983  张国超作品
期刊
八月间,“2002年丝绸之路中国摄影艺术节”在兰州举办,我随采风团走河西走廊。  312国道旁的明长城、汉长城随路前行;山丹军马场里千万匹战马奔腾;黄河在老龙湾躬了一下身,土林地貌,淳朴民风。在张掖地区临泽县临近一片风蚀地貌的时候,偶然间导游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他指着路边河对岸绵延约一公里的一片遗迹说:“这是58年大炼钢铁时留下来的。”车停在风蚀地貌处,拍摄时间一小时。我们几个没顾上千奇百怪张膀欢迎
期刊
当初从事业余摄影的想法不过是想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提高修养和情操,同时希望经过长时间的户外拍片,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可是,当我真正深入到了那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一种对生活的享受。  每个周末我都会去有鸟的地方拍摄,主要是去位于辽宁省大连市近海的鸟岛,岛上有十多种鸟类,数量近千只。特别是黑脸琵鹭每年三月份从台湾岛迁来,四、五月份开始繁殖、交配,五月底到六月份孵化,小鹭于六月
期刊
高桥亚弥子出生在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一个照相馆馆主的家庭。高中毕业后她在东京综合写真专科学校学习。21岁的高桥亚弥子开始在父亲的照相馆工作,从那时起,她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摄影师。  她在照相馆工作中,坚持以“家族照片”为宗旨,把“家族照片”以相册形式奉献给客户,令客户十分满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先后举办了32次个人影展,5次获得日本肖像写真家协会、日本写真文化协会的大奖。  1988年-1994
期刊
2002年适马公司推出最新版本的28-200mm F3.5-5.6 COMPACT HYPERZOOM(题图右)和28-300mm F3.5-6.3 COMPACT HYPERZOOM(题图左)两款镜头。这两款新型高倍率变焦镜头和以往相应的产品比较,最大特点是进一步小型化。请注意这两款镜头的型号标注上,都有“COMPACT”的英文字样,其意是小型和袖珍的意思。尤其是28-200mm F3.5-5.
期刊
曙光初照(摄于始信峰) 哈苏150mm镜头,F22光圈,速度1/15秒   幽谷祥云(摄于白云溪) 林哈夫6*12,F45光圈,速度1秒   造化之光(摄于玉屏楼) 林哈夫6*12,F32光圈,速度1/18秒
期刊
说起来,我接触摄影也已有十多年了,十多年的辛苦不寻常,特别是近几年来开始“发烧”,而且“烧”得不轻。我是从绘画领域被迫扩展到摄影领域的,经过这番折腾,我体会到“间接遗传”比“直接遗传”更有利。如果我的摄影能被观众认可的话,除了摄影自身的魅力,可能还有摄影以外的东西帮助了我!  我拍《高原人》这组照片时,强调了人物和周围环境的整体效果,力求自然、朴实、生动,讲究画面气氛和意境,角度多变,大胆取舍。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