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商业赛场是NBA,谁是勇士,谁是骑士,谁又是马刺?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n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夹杂在CES来临前夕喧嚣的气氛中,一条尚未引发中国科技媒体充分关注的新闻,却引发了美国投资界的一场线上狂欢。
  最近,美国知名风险投资数据分析公司CBInsights組织了一次赛事:他们在全球范围挑出了64家聚光灯下的企业,包括苹果,谷歌,Facebook和特斯拉等科技明星;通用电气,大众,高盛和星巴克等传统巨头;索尼,三星等日韩企业;以及BAT等中国科技公司,然后以类似NBA季后赛那般捉对厮杀,经过投资机构和基金经理们的六轮投票,他们最终选出了“最值得投资并长线持有十年”的公司:来自中国的阿里巴巴。
  颇为值得玩味的是,前不久,美国财政部还刚刚否决阿里巴巴对美国转账平台速汇金的收购。相比美国政府对中国公司——以及整个中国市场崛起的戒备心态,更追逐经济回报的投资经理们,给出了更符合他们实际利益的理性选票。
  此次入围的中国公司不只阿里,还有小米,腾讯,京东,百度,滴滴和今日头条,他们境遇各不相同:京东和今日头条分别败给迪斯尼与Airbnb,首轮出局;滴滴和小米在分别战胜索尼和美国青少年社交软件SNAP后,在八强赛中败给了优步和苹果;百度在战胜摩根大通和优步后,败给了老冤家谷歌;腾讯在战胜了美国支付软件Stripe败给了亚马逊;阿里则在战胜诺华制药,迪斯尼,特斯拉和苹果后,在1月5日最终投票轮中击败了亚马逊。
  尽管现实世界的商业环境,远非这般敌我分明,但这种直接2选1式的“信心选择”,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华尔街对各巨头期许的差异,赛事结果也基本重复了他们之前的态度:最近几年,华尔街从不吝惜对亚马逊——尤其是贝佐斯本人的欣赏,主流商业媒体也对亚马逊模式赞誉有加,此次他们PK掉的对手就包括Facebook,腾讯和谷歌;阿里这边,彭博社去年11月的统计数据就显示,华尔街215个大型基金中有三分之一的基金买入阿里巴巴的股票,年化回报率达到33%,远高市场平均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场“主场”设在美国的赛事,华尔街投资经理也在用一张张选票,默认了他们心中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方向。
  那既然此次赛事是仿照NBA季后赛模式,今天不妨开个脑洞,通过对比不同NBA球队的战术和运营思路,分析一下不同科技公司的商业逻辑,以及阿里和亚马逊为何会师决赛。
  两种创新模式
  作为科技公司之间的对决,技术理应是最直接的“能力值”,我们不妨就以当今最前沿的AI技术,作为衡量技术值的参照系。
  让我们先从“被淘汰者”谈起,聊聊谷歌和微软。
  谈及人工智能,大众首先想到的头部梯队,无疑包括微软和谷歌。过去很多年,微软和谷歌依次占领了“从0到1”技术研发的制高点,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他们对技术,算法,和大规模计算的珍视,也足以令其他科技巨头敬佩。
  但业内皆知,就在去年,陆奇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直言不讳:谷歌和微软的路径都错了,亚马逊是对的。“我四年半前开始开发Cortana,当时我们觉得亚马逊技术很落后,但在人工智能竞争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把握正确的应用场景和生态系统。谷歌和微软的技术大幅领先亚马逊,但今天亚马逊Alexa生态系统遥遥领先美国其他企业,这是因为他们找对了场景,找对了设备。”
  事实上,在不少美国投资经理眼中:微软和谷歌的商业路径更像一种“中心化创新”,底层技术基础非常牢固,但缺乏向外辐射的能力;科技领域最佳的商业路径应该是打造生态系统,完成分布式网络化创新,而纵观全球科技巨头,将后者体现的最淋漓尽致的,也赢得了此次赛事最多的选票:阿里和亚马逊。
  什么是中心化创新,什么又是分布式创新?让我们以NBA举例。
  2017年NBA总决赛第三场上半场,骑士主场迎战勇士,骑士当家球星“小皇帝”勒布朗 ·詹姆斯半场独得近30分,骑士却半场落后。篮球评论员杨毅说,詹姆斯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篮球运动员,但勇士却是最好的球队。
  知名媒体人李翔曾从商业视角,对这场比赛有着精彩分析,在他看来,这不是两支球队在对抗,而是两种组织样态在对抗:骑士有一个超级巨星,一个同样有能力的二号球星辅佐,其他位置也有不错的阵容,但就像某种“资源的诅咒”,它只围绕超级巨星发起进攻——对应到商业组织,这就是一个典型工业时代的中心化组织样式,所有决策发起都由一个确定的角色完成。
  勇士也有能力出众的球星,但它真正可怕之处是每个球员都能发起进攻,完成得分。2010年,前硅谷知名风投KPCB合伙人乔 · 拉科布联合其他人以4.5亿美元买下勇士队,请工程师团队做了大数据分析,开发了一整套算法,计算出整个球队12个人相互传球的几百种组合,这让他们组织进攻的效率非常之高——对应到商业组织,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分布式网络化组织,诚如李翔所言,“每个结点都有能力独立完成任务,当一个结点被堵塞,信息和任务就会流畅地被分配到其他结点上去。”
  不觉得吗?某种意义上,阿里和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就像是勇士队,能够为价值网络里的所有合作者赋能,让所有人变得更好,从而瞬间形成合力;谷歌和微软更像是骑士队,拥有一批特定领域的技术天才,但由于对用户需求理解相对较弱,技术能力很难转化为实际的“比赛结果”:产品和场景化落地能力。
  这就得谈到生态系统的本质是什么?是以你为价值核心,让周围合作者的利益最大化,常识便知,它需要的不只是技术,而是技术与商业的结合——人类社会进步的底层驱动力,永远都是技术,以及让“技术扩散”的商业,二者缺一不可。而如果将球员的个人天赋比作“技术”,将球队战术比作商业模式的话,那么像勇士这种最能平衡二者的球队,才是最终赢家。
  企业亦如此。以人工智能为例,在某种集体亢奋状态过后,如今投资界的共识是:消费者(以及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会为技术本身买单,将技术进行产业和场景化落地,是检验技术的唯一标准。   不难发现,亚马逊和阿里是技术和商业结合最好的两家中美企业。如陆奇所言,亚马逊的Alexa生态系统遥遥领先美国其他企业;而阿里对AI最基本的判断就是去泡沫化的“产业AI”,他们基于城市,工业,零售和汽车等多场景推出了ET大脑:ET城市大脑将杭州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ET工业大脑突破了良品率提升和故障率预测等制造业难题;ET金融大脑改善贷款流程,免去不必要的人脸核验和视频核身,减少重复验证打扰等。
  所以说,分布式创新的运作模式,技术与商业两个长板的无缝结合,可能是美国投资界将选票给予阿里和亚马逊的最直接原因。
  十年“不下牌桌”
  当然,这并不是说,资本是短视的。资本是趋利的,但更睿智的投资人,更看重长期利益。巴菲特就坚信,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10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10分钟。
  这也是为什么此次CBInsights竞赛有一个关键定语:“值得投资并长期持有10年的”——你得保证十年“不下牌桌”,并保持长期竞争力。
  这让我想到了一支NBA球队,马刺。
  或许你和我一样,中学岁月的那些NBA强队,今日大多都已衰败,甚至变成鱼腩(最典型的就是湖人),但有一支球队例外,几乎年年都是总冠军有力争夺者,那就是马刺——在北美四大主流体育联盟中,没有任何一支球队能像马刺一样连续20年杀进季后赛,公允地说,马刺或许才是过去20年NBA的最佳球队。
  这颇为不易,要知道,NBA没有足球联赛的升降级制度(工资帽,选秀和无升降级,原因之一是为了保证联盟竞争力,避免“强者恒强”),是典型的风水轮流转,现在的“当红炸子鸡”金州勇士,几年前还是联盟倒数——这意味着,如果一支球队能一直保持稳定,它一定做对了什么。
  在不少评论者眼中,马刺稳定的核心秘诀,是主动投身于每一个重要的转捩点:它可能来自技战术,譬如最先接纳底角三分战术,当其他球队开始重兵布防外线时,马刺又开始布局中距离跳投;它可能来自理念,无论数据分析或是起用国际球员,这么多年,在轮流坐庄的NBA联盟,马刺一直在不断为赢球作出改变,不断与一批批后起之秀叫板。
  这种对环境的渗透和改变,与企业何其相似。在商业世界,外部环境日新月异,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企业必须像生物一样冲破时间的牢笼,做“时间的朋友”。而这次CBInsights竞赛的冠亚军,在价值观上都着眼于未来。马云说阿里要活102年,过去18年,从淘宝开始,阿里进化为一个仍在跳舞的巨兽。
  亚马逊亦如此。与巴菲特一样,贝佐斯每年的致股东信被美国投资界奉为圭臬,他曾在信中多次重申,一个梦幻般的企业要能抵抗时间,存续多年。今年也是,贝佐斯在2017年致股东信中,再次重申成为“day1”公司的重要性——“day1”就是指公司一直处于新生状态,不执迷于眼前利益,拥抱外部趋势。
  全球化的重要角色
  至此,关于这次投票,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理性的投资人,让阿里超过亚马逊成为最希望投资且持有十年的公司?阿里與亚马逊到底有什么不同?
  马云去年曾直面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亚马逊是一个好公司,但他们是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不是。阿里巴巴帮助别人成为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的目标是帮助每个中小企业与亚马逊和IBM这样的行业巨头竞争,我们相信每个商家都能成为亚马逊。”
  至少从对未来的野心上,这个观点无法反驳。但在我个人看来,美国投资界看好阿里的最大原因之一,是将其视为中国经济变革中的“全球化代表”——就好比当年姚明在NBA最火时,大部分中国人将姚明等同于NBA(火箭队的商业价值可想而知)。
  确实,过去两年,逆全球化浪潮在西方此起彼伏,但考虑到人类历史“螺旋状”上升的演化轨迹,在技术进步和文化扩散的双重推动下,这个世界总体趋向互通互联的趋势不可违,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国家发展银行和丝路基金等一系列新秩序的构建,让中国开始对全球化进程负责。
  在这个宏大叙事框架下,阿里过去一年的全球化努力得到了世界认可。譬如eWTP理念不仅在中国和马来西亚顺利落地,也受到WTO和世界经济论坛的欢迎。谈到全球化问题时,马云直言:“我们不是让阿里巴巴全球化,而是让中小企业全球化,让大家可以和亚马逊、IBM、微软竞争,我们旨在赋能小企业,我们相信每一个公司都可以是亚马逊。”
  当然了,在现实商业世界,鼓励的归鼓励,残酷的归残酷,不是每个公司都可以成为亚马逊,都可以成为阿里巴巴,因为最值得投资并长线持有十年的公司,永远只属于少数派。
其他文献
无论你喜欢不喜欢,毫无疑问,科技行业的下一个战场正继续围绕人的视野继续展开。  PC时代与智能手机时代过后,轻便的、随时开启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将是下一个重要节点,它同样将通过屏幕向使用者智能地传达信息,以及开启新的视野。  AR渐称王,苹果谷歌正疯抢的制高点  2016年,Niantic 公司推出手游《PokémonGO》,点燃了人们对 AR(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趣。而随着AR应用使用的增加,科技寡头
期刊
几年前,迅雷邹胜龙在《南方周末》逼问之下有段刻薄而友尽的毒舌:“我要感谢魔兽世界,当年迅雷被网际快车压制的时候,网际快车创始人侯延堂迷恋魔兽世界,停止更新软件长达一年,市场份额被迅雷快速占领。”  在1年等于1个世纪的互联网时代,潜力公司变身巨头的最重要因素是时机。  如今,这一幕正在共享单车行业上演。滴滴与ofo关系微妙,近期又将小蓝拥入怀中,还要推出自营产品,显然是要把共享单车如网约车一般平台
期刊
看过《贫民窟里百万富翁》的人,应该对电影里这样一幕留有印象:主持人问影片男主贾马勒:印度国徽上的那句话是什么:a.真理战胜一切;b.谎言战胜一切;c.流行战胜一切;d.金钱战胜一切。  面对这个印度小学生都知道的问题,贾马勒却选择了“求助现场观众”。他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冥冥之中,这个贫民窟长大的穷小子答对了全部八道题,赢得了两千万卢布,找到了心爱的姑娘,化解了对哥哥的误会,无比圆满的结局。  在这
期刊
继网易严选、有品、淘宝心选之后,京东也参与到了自有品牌的阵营中,同样瞄准了生活家居领域,同样依仗供应链和流量优势,同样提供高性价比、有调性的商品,同样采用了OEM/ODM模式,以及同样把“去品牌化”作为关键词……  中国的互联网就是这样,一旦有人走通了“从0到1”的路,便会有一群人试图“从1到N”,网约车、外卖、共享单车等无不是如此。京造、心选等后来者的出现也并非没有土壤,本身有着庞大的流量基础,
期刊
逝去的2017年,阿里、京东两大电商巨头上演激烈交锋,从618战至双11,从马云刘强东隔空互怼到新零售无界零售话语权之争,两大巨头排兵布阵、互不相让,加上腾讯强势搅局、传统零售集体反击,2018年零售业注定不平静,而阿里、京东两大要角之争将直接关乎这场大变局的走势。  今天,我并不想预测2018年零售业的发展趋势,而是想简单谈谈阿里、京东这对冤家。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曾公开评价二者:  马云的观念是
期刊
《碟中谍6》正在国内上映,距离1996年的第一部,一晃过去了22年,时光似乎并没有怎么为难阿汤哥,荧幕上的他依旧英俊潇洒,身手不凡。  站在2018年的时光轴上往回看,国内企业级软件行业同样走过了超过20年的历程,而以代理用友、金蝶等ERP系统为启蒙的“软件渠道商”这门生意也早已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  坊间传说,由于to B的软件代理商遭遇了来自市场端(同质化竞争激烈、准入门槛低、价格战)和软
期刊
在这个由90后和00后主导的泛娱乐化时代,新旧思想在不断的冲击融合,社交关系也在面临重塑。近日,王思聪掷金10万元冲顶大会被推上热搜,掀起全民在线答题热潮,西瓜视频、花椒直播等在线视频直播平台陆续上演中国版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泛娱乐产业也再一次被推向新高潮。  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互联网通信时代已不再是简单的连接问题。花样翻新的移動沟通方式、耳目一新的互动体验,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技术的快速迭代。在
期刊
很多人搞不明白为何腾讯的QQ或者微信可以“一统江湖”,而同样势力庞大的阿里巴巴在电商上却始终无法“独断专行”?为何京东可以一面深恶痛绝地指责阿里垄断,一面喊出要三五年之内超越天猫的豪言壮语,同时,却几乎没有人敢于或者相信有人能在短时间内颠覆QQ微信呢?  实际上,这完全是社交与电商不同的应用特征决定的,而这种不同的境遇确实有天然的不同。比如,大家都在罗马广场上才能看到“大字报”,你就只能和大家一样
期刊
一边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给商用终端市场带来的无限给予,一边是商用功能涉及多学科的融合导致行业人才匮乏。戴尔全球副总裁林浩对眼前的机会和挑战了然于心,他认为这是戴尔商用终端的绝佳机会。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全都离不开计算力,无论是移动端、桌面端,还是服务器端、云端,因为计算力的提升,各种软件工具与外设越来越接近实用,并产生新的市场。”林浩表示,以VR为例,动作捕捉
期刊
8月16日上午,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的一篇名为“融资2.5亿的国产浏览器之光,竟然是谷歌浏览器换了层皮?”的文章刷爆科技圈,成为继“芯片往事”之后又一个关注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热点事件。  网友“扒皮”之后,“红芯浏览器”终于承认夸大宣传  事件的导火索是红芯浏览器在8月15日发布融资消息时,宣称其产品红芯浏览器打破美国垄断,打造了中国首个自主创新的浏览器内核,成为继微软IE浏览器内核Triden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