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基金会:国际化的一小步,国际救援的一大步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5日14时30分,尼泊尔8.1级地震发生后不到20分钟,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启动“人道救援——尼泊尔及中国西藏地震响应救援”,派遣救援队赶往加德满都,开展灾情排查和需求评估,并向社会各界发出援助倡议。5月1日,《中国财富》记者专访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
  《中国财富》:目前中扶贫已经累计向尼泊尔地震派出多少人了?他们分别在负责什么样的工作?
  刘文奎:灾难一发生,中扶贫就迅速启动了紧急救援。我们已派出中扶人道救援队、救灾联盟、人道救援网络伙伴成员参与西藏、尼泊尔灾害救援。目前在西藏有32人,在尼泊尔有35人。其中中国扶贫基金会工作人员在西藏4人,尼泊尔5人。
  就分工而言,救援队和救灾联盟成员主要任务是应急搜救、灾情排查和评估。人道救援网络成员承担一部分灾情排查任务,主要担任物资运送和分发、安置点服务。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除了本身就是救援队成员,参与上述工作外,主要负责整个救援行动的统筹协调、资源的组织调配、政府关系衔接和公益伙伴沟通等工作。
  《中国财富》:目前的救援情况开展得如何?有达到此前的预期吗?
  刘文奎:目前西藏这边已经在日喀则建立了大本营,正在抓紧调运物资。尼泊尔方面,我们建立了一个前线的工作点,已经开始供餐项目,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供餐项目是联合当地的华人开展的。目前一个人供餐的标准是13-15块钱,是一份有饭有菜的热食。
  西藏救灾是国内救援,我们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第一时间启动灾害响应,派出救援队到前线去评估需求、排查灾情,然后根据灾区的需求筹款,随后进行物资采购和调运,尽快把救灾物资发放到灾民手中。这个工作开展得都很顺利,各个方面跟合作伙伴配合也比较好。
  但是尼泊尔救灾是我会第一次跨出国门,参与国际灾害救援。尽管出发前预想了各种可能性,也尽量做了能想到的准备,但是真正到那之后发现,很多工作其实都是没有准备好的:包括我们在国内事先联系的一些支持资源的线索,比如当地的一些合作方,有的联系上了,因为事发突然,他们也没有能力为我们提供预想支持;有的因为通讯不畅,一直建立不了联系等等。这就导致我们的工作一开始缺乏有效支持,与当地政府衔接、交通、工作网络等都遇到困难,救援能力和在国内相比差距较大。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现实情况调整我们的工作方式和救援模式,不能完全按国内成熟的做法来开展救援工作。比如在国内我们一般是在一线排查之后,马上就会根据需求调运大批的物资解决灾民的困难,但是这次在尼泊尔,因为海关通关、航空运力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很难像在国内救灾那样在短时间内大批量调运物资,我们就在当地采购,就地组织救灾资源。因为当地政府救灾能力没有国内这么强,很多灾民的吃饭啊、安置啊等等,现在还面临比较大的困难,于是我们就根据灾民这种情况开展供餐服务,这是与我们国内救灾不同的一种新尝试。
  《中国财富》:其他的公益组织也是这样的情况吗?
  刘文奎:在尼泊尔的中国公益组织之间有个信息沟通机制,每天开会沟通信息,其实也是说到这几个困难,第一就是支持不像国内那么有力,第二就是交通工具、通讯不畅,还有就是物资调运困难,和当地的合作伙伴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联系和合作机制等等。这是各个机构都面临的问题。
  《中国财富》:您觉得在这次救援中中扶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刘文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国际化探索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了,从2007年开始先后在苏丹、埃塞俄比亚、缅甸开展项目。参与国际灾害救援是中国NGO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尼泊尔地震救援,我们肯定要有所行动。这次尼泊尔地震救援,我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情况对救援力量进行配置:西藏方面,我们派出了刚成立不到一个月的中扶人道救援队主力成员,在第一时间开展搜救、排查和灾情评估。同时,人道救援网络伙伴也迅速集结,投入到救灾物资运送和发放工作中。尼泊尔方面,我们联合救灾联盟成员蓝天救援队,在第一时间赶赴加德满都开展应急搜救、排查和灾情评估。同时,根据尼泊尔当地需求和我们
  的现实能力,迅速创造条件,开展热食供餐项目,建立为当地数百名群众供餐的能力。
  除了做好本机构的救灾工作,其实我们还承担了另外一个任务。雅安地震之后,国内几家参与救灾的基金会形成了一个合作机制,就是基金会救灾协调会,这个机制的目的主要就是解决大灾来临的时候,各个基金会没有沟通、协调,跟政府缺乏有效对接机制的问题。因为有这个基础,大家第一次跨出国门,参与国际救灾,大家认为更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发挥协调会的作用。因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很早就确定会派人到尼泊尔救灾,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到了我们头上,要把协调会的一线联系机制建立起来。在各参与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在尼泊尔一线救灾的公益组织形成了一个以信息沟通会为主要载体的沟通机制。
  《中国财富》:您觉得在协调各基金会之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刘文奎:基金会救灾协调会的正式成员,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壹基金、青基会、妇基会、爱德、南都、腾讯等,再加上参加了北京沟通会的蓝天救援队、北京红十字会等,我们之间还是能保持一个比较顺畅的沟通和联系,但这次参与的其他民间组织,由于平时没有联系,我们也不熟悉,所以实际上也很难发挥沟通协调的作用。
  《中国财富》:您觉得在国外的救援与在国内开展救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刘文奎:国外救援和国内救援有很大的不同。一是语言,无论是与政府沟通,还是与当地老百姓沟通,你的救援人员首先要过语言关,否则很难开展工作;二是规则,在国内救灾,我们可能主要与当地政府、NGO伙伴合作,而在国外救援,除了面对当地政府,可能还要与各种国际组织合作,而工作的规则、流程可能与国内有很大不同;三是资源,无论是救灾物资的采购,还是运输、检验很难做到像在国内一样有那么多的支持资源。
  《中国财富》:中扶贫很早就开始了国际化,您觉得以往这些救助的经验对此次地震的救援工作有没有帮助?   刘文奎:2007年我们开始探索国际化,尝试在国外做项目。我们曾经在苏丹建过一个医院,叫阿布欧舍医院,这个医院到现在建成有四五年了,运转得非常好,已成为当地一个比较好的医院。去年,我们在缅甸设了办公室,资助缅甸的大学生完成学业,也计划今年在埃塞俄比亚开展儿童营养项目。这些国际化项目的探索和尝试,对我们此次地震的救援工作有直接的影响。首先是从意识上,我们没在是否应该参与和是否有条件参与的问题上有过多犹豫,正是得益于多年来我们的国际化意识和视野;其次,国际化的过程中,在国际人才储备、国际化知识储备方面的相应积累,是支持我们参与救援的有力条件;第三,对国际项目规则、国际救援标准的了解,与国际组织的沟通和联系,使得我们能够在救援中尽快与国际组织建立联系机制,并合作开展救援工作。
  因此,虽然这是我们第一次走出去参与国际灾害救援,虽然因为经验问题,我们的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到达尼泊尔灾区后遇到了一些未曾料到的困难,但是我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最短的时间与当地政府、与国际组织建立了联系和合作,正是得益于我会多年来国际化探索的积累和沉淀。
  《中国财富》:对于中扶贫的国际化,未来的走向是什么样的?
  刘文奎:我们的国际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的支持情况。原来我们做国际化的时候,筹款并不是很顺利,公众也不是太理解,甚至有些质疑,包括“为什么咱们国家这么穷,还要去国外援助”等等,但慢慢地,包括这次尼泊尔地震,社会公众越来越理解和接受中国作为大国,应该有条件、有能力去国际上开展一些援助项目,正如当年很多国际发展机构来援助我们。这意味着将来支持我们国际化的资源可能越来越多,我们也可以在国外做更多的援助项目。
  《中国财富》:在国际救援方面,中国公益组织的未来走向是什么样的?
  刘文奎:前几天看到媒体关于尼泊尔地震报道,报道说英国派了几支救援队,德国派了几支救援队等等。以前这种发生在国外的灾害,可能只有红十字会会参与,其他的民间救援队可能很少见到被报道。这次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救援力量首次集体出现在国际灾害救援现场。希望以后能经常在国际上的大灾救援中看到中国救援队的身影。但是这些救援队一定是参加过灾害的历练,就像英国、美国、德国的救援队,无论是专业性、速度、发挥的效力等方面能真正达到国际水准,能够代表中国的水平。
  《中国财富》:那您觉得中国公益组织在国际救援上的优点和欠缺的分别是什么呢?
  刘文奎:因为是第一次,而且救援行动还没有结束,现在来总结中国公益组织的优点和缺点还不全面。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公益组织在这次救援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公益组织这次赴尼救灾积极性很高,大家这种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为深陷困境的困难群体伸出援手的自觉行动,是在国家强盛之后,民间公益组织应该有的一种状态。
  第二,大家都意识到协调行动的重要性。与国内救灾不同,参与国际救援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对此大家都有意识和自觉。虽然目前还不能说已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协调机制,但是在一线的机构基本上能做到每天开一次沟通会。虽然是自发的,但是这种自觉的沟通,合作意识,是非常宝贵的,对未来的中国公益组织走出去非常重要。
  第三,国际化和专业性水平有待提高。有良好的初衷只是第一步,真正要把好事做好,达到好的效果,就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虽然这次国内公益组织参与人数不少,但是否真正能够与当地人、与国际组织无障碍交流、顺利合作,是否受过专门训练,掌握国际人道救援的理论和方法,在工作中真正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等,都对中国公益组织的国际化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都是中国公益组织参与国际救援不能回避的挑战。
其他文献
77岁,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代会长  1995年,王颂汤就任广州远洋公司总经理,此时整个航运界处于低迷期,王颂汤带着团队对广远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革,让广远走上专业化、规模化、产品化经营的道路。王颂汤也因此被称为“广远改革第一人”。  在广远担任总经理时,王颂汤还有一个身份是广东省政协委员。其间,他提交《帮助困难群众的建议》等26份提案,其中至少有10份与改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相关。  2002
期刊
34岁,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郭媛,广深公益圈里的“刷脸”达人。她热衷于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聚会,并在多个公益组织中担任职务,广州青基会秘书长、碧心青少年关爱基金副理事长、广东济德文化公益服务中心理事……  郭媛媒体人出身,早年就职于广州青年报,任记者部主任,后入职南方都市报社。做了几年记者后,适逢南方都市报组建公益事业部,郭媛便脱离采编一线,成为了一名“媒体公益人 ”,专职为南方都市报运
期刊
去年底,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完善慈善表彰、奖励制度,表彰为慈善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社会影响较大的个人、法人或者组织。今年4月20日,广州市民政局19楼,一场名为“善 ·暖羊城”的慈善颁奖活动隆重举行。这场表彰活动由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广州市慈善会主办。主办方公布了“2014年度广州慈善人物”名单,5位“广州慈善人物”新鲜出炉;同时受表彰的还有2014年度广州
期刊
51岁,富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出现在“善·暧羊城”的颁奖现场,身材高瘦的陈怀德身穿深色西装,白色衬衫。他是富迪健康科技  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但比起他的企业,他更愿意和朋友谈论他的慈善事业,他的慈善目标是,希望在有  生之年捐出100亿人民币,捐建1000所学校。  按照陈怀德的说法,他现在已经捐出了6个亿,对于100亿的目标,他很有信心,“随着企业做强做大,  也许有那么一年就能达到
期刊
媒体与NGO的行动传播固然对公众的抉择构成影响,但真正左右这波潮流的是自觉付出关注力甚至掏钱捐款的公众,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已足够强大,自己的NGO也已具备了相对的能力对他国灾难进行救援。这是经济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世界公民意识的觉醒,部分国人开始关心、并乐于帮助一些远离自己社区的人群。  文- 本刊记者 黎宇琳 实习生 罗文喜  刘贵今在担任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时,曾访问苏丹一个难民集会,有位难民
期刊
64岁,广州市台资企业协会资深常务副会长、慈善基金负责人  27年前,陈启安来到广州白云办起了当地第一家台资企业,并帮助引进台资企业十余家,引进投资额达1.3亿人民币。  当时,社会上对台商有些误解。“台商只会赚钱,不会花钱。 ”每每听到这些议论,陈启安很着急,希望用行动来改变大家的看法。他想到了做慈善,不仅自己做,还发动身边人一起做。  1989年,陈启安发动白云区内台商开展扶孤助学等活动;20
期刊
公益行动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学界有学界的标准,民众有民众的角度。综合各种意见,尽善尽美或许是大家都在追求的目标,这看似是一个文艺式的回答,但其实并非没有干货:善是指本意善良,动机单纯,美则指向结果,它注重的是公益受益方的感受。公益行动多是受到爱心驱动,因此往往不存在动机方面的问题,真正难的是结果的实现,既要满足对方的诉求,又要避免造成意外的伤害,这对公益人是一个不小
期刊
今天你会发现广州街头出现许多飘扬爱心丝带的出租车,今天你用打车软件输入 “小美静+目的地”会呼到系有祝福丝带的出租车,今天你搭上这些可爱的士会听到司机们摇身变作“劝募人 ”,为你讲解这场“全城义载”公益行动的温暖故事。受感动之余,用手机扫描车中二维码,还能为的哥陈春景罹患重型再生障碍贫血的3岁女儿小美静乐捐医疗费。而这些“一日劝募人 ”,将由2000名的哥的姐自发扮演!  2015年4月29日,2
期刊
4月29日,广州。白领小吴像往常一样出门,打车,上班。不过,今天的出租车显得有些不一样:副驾驶座的门把手绑着一条黄丝带,车内还有爱心二维码可以扫描捐款。  这是一场救助的哥“再障”3岁女儿小美静,以及倡议未来帮助更多出租车司机重症子女的“全城义载”公益募捐活动,整座羊城2000辆出租车和400辆公交车系上黄丝带,的哥的姐们还充当了“一日劝募人”角色,为乘客讲解这场全民公益行动的温暖故事。  这也是
期刊
在过去一年里,有14个重要的潮流、理论、发明或思潮,它们可能在未来数年内改变我们的商业环境、社会形态甚至整个星球,这就是美国重量级财经杂志《Fast Com pany》总结的2015年金点子。  可以说,任何人、任何想法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可大可小,但并非所有理念都能称为“改变世界”。这次评选出来的金点子,注重于思考我们生存的星球,思考社会面临的挑战。这些思考或许处在可行和科幻之间的某一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