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2月,莱西市妇联主席刘莉被评为全国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这是对她的奖赏,6年的每一寸光阴,她都在耕耘中度过,她最关心的,是那些妇女姐妹和孩子的生活品质。
利群商场,人声鼎沸。刘莉看着女儿进进出出地试穿羽绒服,一下子失了神。窗外,寒风卷起落叶,檐下,滴水结成冰凌,刘莉轻叹了一声,不知道那些孩子可有棉衣穿?
刘莉是莱西市妇联主席,自上任以来,女童辍学现象逐渐消失,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基本掌握了一到两门实用技术,现在她最关心的,是那些妇女姐妹和孩子的生活质量。
一次悸动
1986年,21岁的刘莉走上工作岗位,任莱西市夏格庄镇政府托幼辅导员。她刚走出校门,有满腔的才华和热情。为了快速适应岗位,刘莉天天骑着自行车到各村幼儿园了解情况。
有一天,她骑车去程家庄村,刚到村头,就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女孩蹲在土堆前玩耍。正值隆冬,女孩却只穿了一件夹袄,头发乱蓬蓬的,脸蛋冻得通红,鼻涕流出来,她抬起胳膊随便一抹,鼻涕便抹在黑乎乎的袖子上,泥土沾了一脸。刘莉忍不住停下来,问她为什么不去上学,女孩低着头,说:“妈妈说女孩不用上学,家里的钱要留着给弟弟上学用。”刘莉的胸口,猛地疼了一下,一种叫做酸楚的东西直冲大脑,双眼瞬间蒙上一层水雾。
多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季节,上中学的刘莉正在家里写作业,一起长大的伙伴小玉哭着跑来找她——母亲不让小玉上学了。小玉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老师说她一定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可是,贫困的家庭支付不起三个孩子的学费,母亲要把钱节省下来供哥哥和弟弟读书,尽管哥哥和弟弟的成绩不如小玉好。刘莉至今记得小玉的眼泪,那一滴滴绝望的泪,像一块块尖利的石头砸下来,砸碎了一个女孩的梦想,砸伤了另一个女孩的心。
岁月更迭,她本以为这样的“不公”已经成为过眼云烟,没想到多年后,同样的剧目重复上演。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枝枝蓓蕾就这样枯萎,她要做些什么来改变她们的命运。
当时夏格庄镇有54个村,村村建有幼儿园,可即使是免费的,也有部分女孩不入园。刘莉一个村一个村地跑,每所幼儿园有多少个孩子、几件玩具,几条板凳,村里还有几个孩子没有入园,她都一清二楚。遇到不让入园的家长,她一次次上门劝说。有一次,她到村民张大山家,劝说夫妇俩让女儿张静入园,谁知劝得急了,张妻竟将刘莉推了出来,“砰”一声,关上了大门。第一次上门就遭遇“暴力”,刘莉气得差点掉下泪来。不过,她的犟脾气也上来了。
过了几天,估摸着张大山夫妇气消得差不多了,刘莉再次上门。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最后张大山犟不过刘莉,终于答应让女儿入园。
一枚邮票
2005年,刘莉升任莱西市妇联主席,上任伊始,恰逢“春蕾计划”宣传周,她先掏钱资助了一位贫困女童。这就像一个信号,“爱心献春蕾”活动在莱西市的大街小巷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报纸、电视、广播、社区宣传栏……“少喝一瓶好酒,少抽一盒好烟,多多向贫困女童伸出援助之手”的宣传语飞进千家万户,社会各界的捐款蜂拥而来。紧接着,这些钱又如雪片般分飞到贫困女童手中。
一天早晨,刘莉刚到办公室,门就被敲响了。来的是一对祖孙,爷爷已年逾古稀,左手提着一个布袋,右手牵着十多岁的孙女小茜,祖孙俩怯怯地站在门口。刘莉想他们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难,赶紧把他们让进屋里,可是还没来得及说话,老人就从布袋里拿出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谢谢妇联!谢谢好心人!
祖孙俩是日庄镇库区村人,儿子和儿媳因感情不和离了婚,儿媳改嫁,儿子一气之下去了南方,留下祖孙俩相依为命。拮据的生活让祖孙俩举步维艰,小茜甚至想到了辍学。村里为小茜申请了“春蕾女童”,小茜很快便收到了助学款,打消了辍学的念头。老人为了表达感激,花两天时间亲手做了一面锦旗,天不亮就坐车进了城,头一次进城,祖孙俩走了很远的路,打听了许多人,才找到妇联。
望着老人沧桑的面容和他手里朴素的锦旗,刘莉忍不住鼻子发酸:自己才为孩子办了那么一点小事,他们就这样对待自己,乡亲们多么淳朴啊!她告诫自己,一定要加倍努力,为妇女儿童办更多的好事。
就在刘莉准备大展拳脚时,捐款忽然减少了,救助热线由原来的应接不暇变得冷冷清清,就像夏天的一场急雨,呼啦啦一阵,过后又是烈日炎炎了。
刘莉到企业募捐,先给人发短信,再打电话,然后登门拜访。向人要钱难啊。有那么一两个刹那,她觉得自己像在乞讨,也有那么一两个瞬间,她张不开嘴,甚至遭受拒绝时,她曾经脸红。好在,她做过副镇长,还做过妇干校校长,有一些熟人,从“杀熟”开始,局面才一点点地打开。
但是也不长效,有些结对的资助人,不长时间就改了初衷,不再继续资助,让刘莉很是烦恼。
一次,她到一家相熟的企业募捐,原本这家企业很热心公益,曾资助过十几名贫困儿童,可是这次却并不热情。刘莉正想追问原因,对方先发问了:“我们以前资助的那些孩子现在怎么样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是孩子们没有反馈挫伤了资助人的积极性啊!刘莉赶紧保证:孩子们都很好,她们有空会给您写信的!
从企业出来,刘莉没有回单位,她直奔邮局寻求援助。提回邮局免费提供的一捆信封和邮票,她又和同事们一张张贴好,再给贫困女童送捐款时,同时送上贴好邮票的信封,并嘱咐她们:记得给捐助你的叔叔(阿姨)写信!
“鸿雁传书”,感恩回馈,爱心速递,捐款慢慢地又多起来。再到那家企业募捐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宣传栏里张贴的受资助女童写来的感谢信,不等刘莉开口,负责人就豪爽地表示:再资助5个!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其实,感恩也是。小小的邮票像一座连心桥,把资助人和“春蕾女童”紧紧联系在一起。凭着贴邮票送信封的细致,几年来,刘莉带领莱西市妇联共募集资金100多万元,直接救助贫困女童3100余人。
一项服务
再有几天就过年了,王长芬拖着病弱的身子翘首期盼,丈夫再不寄钱来,恐怕她连年货都置办不了了。刘莉就是这个时候走进王长芬家的。
一进门,刘莉惊呆了:泥巴墙抵不住寒风的侵蚀,皲裂出粗大的伤口,露出冰冷的石头,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锅碗瓢盆散乱地摆在地上,唯一的家用电器——灯泡散发出暗淡的光。见有客人到来,王长芬赶紧把放在马扎上的衣服扔到床上,总算腾出了两个座位。
王长芬身体一直不好,干不了重体力活,一家三口的开支就靠丈夫打工维持。前两天丈夫打电话来,说工资还没有结,如果不是刘莉送年货来,她不知道这个年该怎么过。
刘莉险些滴下泪来,在我们讨论穿哪个品牌服装好看时,还有这样的妇女姐妹穿不暖,在我们考虑怎么吃才能美味又营养时,还有这样的家庭为温饱而发愁,将来又怎么能冀望她们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呢?
整个春节,刘莉都郁郁寡欢。年后一上班,她赶紧联系相关企业,希望能为王长芬找一份工作。可是王长芬没什么文化技术,加上带着年幼的孩子,活儿着实不好找。再 一调查,像王长芬这样的妇女还真不少。怎么办?
只有培训!
刘莉开始新一轮的“募捐”,向市委市政府争取支持,向民政、畜牧,科技、农业等部门寻求帮助。有那么一两个刹那,她需要给自己加油,也有那么一两个瞬间,她情绪低落,甚至想到自己也只是一个小女子,不想受这样的委屈,但是更多的时候,她充满了力量,像保护雏儿的母亲那样。
培训的内容很广,养殖、种植、计算机、缝纫、面点加工……“出得来”的妇女到企业上班了,“出不来”的妇女也在家里做起了手工刺绣、毛衣加工等来料加工的活儿。有些家庭贫困的妇女,水集街道的女老板董艳丽还无偿提供了缝纫机等设备,她们每月只需去她那儿拿布料回来加工,大伙儿的腰包逐渐鼓起来了。
一个创新
有一次,刘莉和畜牧局的科技人员一起到一个村传授养殖知识。一进村委会大院,只见黑压压一片全是人。因为来的村民太多坐不开,原计划在电教室里开展的讲座只好临时搬到了院子里。可是,课讲了不到半小时,人已走了大半。心里纳闷的刘莉赶紧打听原因,原来,这里的养殖户以养鸡为主,科技人员所讲的生猪养殖不合他们的胃口。
这个发现让刘莉有些懊恼,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自己这个“媒人”当得有些不合格啊。想到这儿,她带领妇联工作人员展开了一轮大调查,原来,有些培训确实让一些村民食之无味。
再三考量之后,她去制作了8000多张科技致富联系卡,上面注明了妇联和科技、畜牧、农业部门专家的联系电话,然后一一发到农村妇女手中。谁有需要,可拨打电话自由“点菜”,由妇联“掌勺”协调专家,“一对一”的“菜单式”科技服务诞生了。
2007年开春,孙受镇妇联首先上报“菜单”,“点菜”黄瓜种植,刘莉像个大厨一样,立马协调农业局蔬菜站的专家潘晓昱“上灶”。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潘晓昱从翻土到采摘讲解了科学种植黄瓜的全过程,全场座无虚席、鸦雀无声。课后,种植户争抢着请潘晓昱到自己的瓜棚看看,结果在孙大姐的一个大棚里,潘晓昱发现黄瓜得了黄叶病,如不及时处理会影响生长甚至绝收,而孙大姐还浑然不知呐。他立即现场指导孙大姐配药、打药,孙大姐感动地说:“以前我不信,啥技术不技术的,祖祖辈辈种黄瓜都是那么种嘛,现在我信了,这次多亏您了,多亏妇联请您来了,要不然我就损失大了!”听着这样的话,看着满脚的泥水和一身的农药味儿,刘莉笑得像一株盛开的茉莉。
2011年12月,刘莉被评为全国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这是对她的应有奖赏,6年的每一寸光阴,她都耕耘着度过,她像金灿灿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小天使,她像一池春泥,守得女人花绽放。
利群商场,人声鼎沸。刘莉看着女儿进进出出地试穿羽绒服,一下子失了神。窗外,寒风卷起落叶,檐下,滴水结成冰凌,刘莉轻叹了一声,不知道那些孩子可有棉衣穿?
刘莉是莱西市妇联主席,自上任以来,女童辍学现象逐渐消失,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基本掌握了一到两门实用技术,现在她最关心的,是那些妇女姐妹和孩子的生活质量。
一次悸动
1986年,21岁的刘莉走上工作岗位,任莱西市夏格庄镇政府托幼辅导员。她刚走出校门,有满腔的才华和热情。为了快速适应岗位,刘莉天天骑着自行车到各村幼儿园了解情况。
有一天,她骑车去程家庄村,刚到村头,就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女孩蹲在土堆前玩耍。正值隆冬,女孩却只穿了一件夹袄,头发乱蓬蓬的,脸蛋冻得通红,鼻涕流出来,她抬起胳膊随便一抹,鼻涕便抹在黑乎乎的袖子上,泥土沾了一脸。刘莉忍不住停下来,问她为什么不去上学,女孩低着头,说:“妈妈说女孩不用上学,家里的钱要留着给弟弟上学用。”刘莉的胸口,猛地疼了一下,一种叫做酸楚的东西直冲大脑,双眼瞬间蒙上一层水雾。
多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季节,上中学的刘莉正在家里写作业,一起长大的伙伴小玉哭着跑来找她——母亲不让小玉上学了。小玉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老师说她一定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可是,贫困的家庭支付不起三个孩子的学费,母亲要把钱节省下来供哥哥和弟弟读书,尽管哥哥和弟弟的成绩不如小玉好。刘莉至今记得小玉的眼泪,那一滴滴绝望的泪,像一块块尖利的石头砸下来,砸碎了一个女孩的梦想,砸伤了另一个女孩的心。
岁月更迭,她本以为这样的“不公”已经成为过眼云烟,没想到多年后,同样的剧目重复上演。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枝枝蓓蕾就这样枯萎,她要做些什么来改变她们的命运。
当时夏格庄镇有54个村,村村建有幼儿园,可即使是免费的,也有部分女孩不入园。刘莉一个村一个村地跑,每所幼儿园有多少个孩子、几件玩具,几条板凳,村里还有几个孩子没有入园,她都一清二楚。遇到不让入园的家长,她一次次上门劝说。有一次,她到村民张大山家,劝说夫妇俩让女儿张静入园,谁知劝得急了,张妻竟将刘莉推了出来,“砰”一声,关上了大门。第一次上门就遭遇“暴力”,刘莉气得差点掉下泪来。不过,她的犟脾气也上来了。
过了几天,估摸着张大山夫妇气消得差不多了,刘莉再次上门。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最后张大山犟不过刘莉,终于答应让女儿入园。
一枚邮票
2005年,刘莉升任莱西市妇联主席,上任伊始,恰逢“春蕾计划”宣传周,她先掏钱资助了一位贫困女童。这就像一个信号,“爱心献春蕾”活动在莱西市的大街小巷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报纸、电视、广播、社区宣传栏……“少喝一瓶好酒,少抽一盒好烟,多多向贫困女童伸出援助之手”的宣传语飞进千家万户,社会各界的捐款蜂拥而来。紧接着,这些钱又如雪片般分飞到贫困女童手中。
一天早晨,刘莉刚到办公室,门就被敲响了。来的是一对祖孙,爷爷已年逾古稀,左手提着一个布袋,右手牵着十多岁的孙女小茜,祖孙俩怯怯地站在门口。刘莉想他们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难,赶紧把他们让进屋里,可是还没来得及说话,老人就从布袋里拿出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谢谢妇联!谢谢好心人!
祖孙俩是日庄镇库区村人,儿子和儿媳因感情不和离了婚,儿媳改嫁,儿子一气之下去了南方,留下祖孙俩相依为命。拮据的生活让祖孙俩举步维艰,小茜甚至想到了辍学。村里为小茜申请了“春蕾女童”,小茜很快便收到了助学款,打消了辍学的念头。老人为了表达感激,花两天时间亲手做了一面锦旗,天不亮就坐车进了城,头一次进城,祖孙俩走了很远的路,打听了许多人,才找到妇联。
望着老人沧桑的面容和他手里朴素的锦旗,刘莉忍不住鼻子发酸:自己才为孩子办了那么一点小事,他们就这样对待自己,乡亲们多么淳朴啊!她告诫自己,一定要加倍努力,为妇女儿童办更多的好事。
就在刘莉准备大展拳脚时,捐款忽然减少了,救助热线由原来的应接不暇变得冷冷清清,就像夏天的一场急雨,呼啦啦一阵,过后又是烈日炎炎了。
刘莉到企业募捐,先给人发短信,再打电话,然后登门拜访。向人要钱难啊。有那么一两个刹那,她觉得自己像在乞讨,也有那么一两个瞬间,她张不开嘴,甚至遭受拒绝时,她曾经脸红。好在,她做过副镇长,还做过妇干校校长,有一些熟人,从“杀熟”开始,局面才一点点地打开。
但是也不长效,有些结对的资助人,不长时间就改了初衷,不再继续资助,让刘莉很是烦恼。
一次,她到一家相熟的企业募捐,原本这家企业很热心公益,曾资助过十几名贫困儿童,可是这次却并不热情。刘莉正想追问原因,对方先发问了:“我们以前资助的那些孩子现在怎么样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是孩子们没有反馈挫伤了资助人的积极性啊!刘莉赶紧保证:孩子们都很好,她们有空会给您写信的!
从企业出来,刘莉没有回单位,她直奔邮局寻求援助。提回邮局免费提供的一捆信封和邮票,她又和同事们一张张贴好,再给贫困女童送捐款时,同时送上贴好邮票的信封,并嘱咐她们:记得给捐助你的叔叔(阿姨)写信!
“鸿雁传书”,感恩回馈,爱心速递,捐款慢慢地又多起来。再到那家企业募捐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宣传栏里张贴的受资助女童写来的感谢信,不等刘莉开口,负责人就豪爽地表示:再资助5个!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其实,感恩也是。小小的邮票像一座连心桥,把资助人和“春蕾女童”紧紧联系在一起。凭着贴邮票送信封的细致,几年来,刘莉带领莱西市妇联共募集资金100多万元,直接救助贫困女童3100余人。
一项服务
再有几天就过年了,王长芬拖着病弱的身子翘首期盼,丈夫再不寄钱来,恐怕她连年货都置办不了了。刘莉就是这个时候走进王长芬家的。
一进门,刘莉惊呆了:泥巴墙抵不住寒风的侵蚀,皲裂出粗大的伤口,露出冰冷的石头,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锅碗瓢盆散乱地摆在地上,唯一的家用电器——灯泡散发出暗淡的光。见有客人到来,王长芬赶紧把放在马扎上的衣服扔到床上,总算腾出了两个座位。
王长芬身体一直不好,干不了重体力活,一家三口的开支就靠丈夫打工维持。前两天丈夫打电话来,说工资还没有结,如果不是刘莉送年货来,她不知道这个年该怎么过。
刘莉险些滴下泪来,在我们讨论穿哪个品牌服装好看时,还有这样的妇女姐妹穿不暖,在我们考虑怎么吃才能美味又营养时,还有这样的家庭为温饱而发愁,将来又怎么能冀望她们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呢?
整个春节,刘莉都郁郁寡欢。年后一上班,她赶紧联系相关企业,希望能为王长芬找一份工作。可是王长芬没什么文化技术,加上带着年幼的孩子,活儿着实不好找。再 一调查,像王长芬这样的妇女还真不少。怎么办?
只有培训!
刘莉开始新一轮的“募捐”,向市委市政府争取支持,向民政、畜牧,科技、农业等部门寻求帮助。有那么一两个刹那,她需要给自己加油,也有那么一两个瞬间,她情绪低落,甚至想到自己也只是一个小女子,不想受这样的委屈,但是更多的时候,她充满了力量,像保护雏儿的母亲那样。
培训的内容很广,养殖、种植、计算机、缝纫、面点加工……“出得来”的妇女到企业上班了,“出不来”的妇女也在家里做起了手工刺绣、毛衣加工等来料加工的活儿。有些家庭贫困的妇女,水集街道的女老板董艳丽还无偿提供了缝纫机等设备,她们每月只需去她那儿拿布料回来加工,大伙儿的腰包逐渐鼓起来了。
一个创新
有一次,刘莉和畜牧局的科技人员一起到一个村传授养殖知识。一进村委会大院,只见黑压压一片全是人。因为来的村民太多坐不开,原计划在电教室里开展的讲座只好临时搬到了院子里。可是,课讲了不到半小时,人已走了大半。心里纳闷的刘莉赶紧打听原因,原来,这里的养殖户以养鸡为主,科技人员所讲的生猪养殖不合他们的胃口。
这个发现让刘莉有些懊恼,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自己这个“媒人”当得有些不合格啊。想到这儿,她带领妇联工作人员展开了一轮大调查,原来,有些培训确实让一些村民食之无味。
再三考量之后,她去制作了8000多张科技致富联系卡,上面注明了妇联和科技、畜牧、农业部门专家的联系电话,然后一一发到农村妇女手中。谁有需要,可拨打电话自由“点菜”,由妇联“掌勺”协调专家,“一对一”的“菜单式”科技服务诞生了。
2007年开春,孙受镇妇联首先上报“菜单”,“点菜”黄瓜种植,刘莉像个大厨一样,立马协调农业局蔬菜站的专家潘晓昱“上灶”。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潘晓昱从翻土到采摘讲解了科学种植黄瓜的全过程,全场座无虚席、鸦雀无声。课后,种植户争抢着请潘晓昱到自己的瓜棚看看,结果在孙大姐的一个大棚里,潘晓昱发现黄瓜得了黄叶病,如不及时处理会影响生长甚至绝收,而孙大姐还浑然不知呐。他立即现场指导孙大姐配药、打药,孙大姐感动地说:“以前我不信,啥技术不技术的,祖祖辈辈种黄瓜都是那么种嘛,现在我信了,这次多亏您了,多亏妇联请您来了,要不然我就损失大了!”听着这样的话,看着满脚的泥水和一身的农药味儿,刘莉笑得像一株盛开的茉莉。
2011年12月,刘莉被评为全国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这是对她的应有奖赏,6年的每一寸光阴,她都耕耘着度过,她像金灿灿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小天使,她像一池春泥,守得女人花绽放。